牛淑芳
(海南省海口市中醫醫院,海南 海口 570203)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屬中醫學“腰腿痛”范疇,該病系因腰椎間盤退行性變后,在扭傷及勞損等內外因的作用下,引起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從而壓迫神經組織而產生。筆者近年來采用電針聯合身痛逐瘀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血瘀證)患者40例,療效肯定。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納入標準:(1)疼痛好發于下腰,且向下肢放射;(2)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腰扭傷發作期;(3)有局限性壓痛點;(4)直腿抬高試驗和加強試驗陽性;(5)皮膚感覺、肌力和膝反射的改變;(6)脊柱姿態的改變;(7)X線腰椎正側位片提示脊柱側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8)CT或MRI提示有椎間盤突出。其中前4項為基本根據,第8項為確診根據[1]。中醫辨證分型標準參照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有關辨證標準擬定。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治療前1周及入組后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激素者;(2)高血壓、心血管病、精神病患者以及婦女妊娠期、哺乳期;(3)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者;(4)伴有腰椎滑脫、腰椎管狹窄、腰椎結核、脊髓腫瘤等病變或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者;(5)巨大型椎間盤突出或伴有馬尾神經癥狀者;(6)有手術適應癥者。
1.2 臨床資料 80例均為本院針灸科門診或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組40例,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齡20~45歲;病程5 d至2年;發病部位在L3/4者10例,L4/5者30例,L5/S1者33例。對照組40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齡19~45歲;病程6 d至2年;發病部位在L3/4者11例,L4/5者28例,L5/S1者32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發病部位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取阿是穴、腎俞、腰陽關、大腸俞、委中、次髎、后溪、膈俞。針刺采用瀉法,用805-AⅡ電針儀接電針4穴,分別為雙側大腸俞及次髎,用連續波,頻率100 Hz,留針30min,電流強度以患者舒適度為宜,每日1次。配合口服身痛逐瘀湯:當歸15 g,川芎、香附、秦艽、羌活各15 g,桃仁、紅花、地龍、牛膝各10 g,五靈脂(包)、甘草、沒藥各 5 g。 水煎服,每日 1劑,煎藥取汁400 mL,分早晚飯后溫服。對照組單純口服身痛逐瘀。兩組均以2周為1個療程。
1.4 觀察項目 參考文獻[2]腰椎間盤突出癥質控標準。采用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主訴分級法進行評定疼痛程度。0分:無痛。1分:輕度疼痛,人體可耐受,不影響睡眠并可正常生活。2分:中度疼痛,較為明顯,睡眠受干擾,需要一般性止痛鎮靜和安眠藥物。3分:重度,疼痛劇烈,難以忍受,常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睡眠受到嚴重干擾,需要麻醉性藥物。評估時間與腰腿疼痛評估量表相同。
1.5 療效標準 參考文獻[3]擬定。治愈: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消失,恢復日常生活,癥狀體征積分減少大于或等于90%。顯效: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基本消失,癥狀體征積分減少大于或等于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大于或等于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變化或嚴重,癥狀體征積分減少小于30%。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比較 見表2。治療后兩組主要臨床癥狀體征積分均明顯下降 (P<0.05),治療組下降幅度優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2.3 兩組治療前后主訴分級法疼痛評分比較 見表3。治療后兩組疼痛評分均下降(P<0.05),治療組下降幅度優于對照組(P<0.05)。
隨著LDH自然吸收學說[4]被廣泛認可,針刺在該病的治療中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5]。后溪穴屬手太陽小腸經,與督脈相通,可治腰背部疼痛。“腰背委中求”,委中可疏通腰背部經脈之氣血。腰為腎之府,腎俞可補腎壯腰。大腸腧、腰陽關、阿是穴可疏通腰部經脈及經筋之氣血,通絡止痛。足太陽膀胱經穴大腸俞是治療LDH的常用穴位,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6]。膈俞穴為八會穴之血會,針刺膈俞穴可調節血瘀證患者失衡的PGI2-TXA2系統,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7]。次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其位于髂后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后孔處,與腎督二脈密切,針刺可補腎理氣,行氣止痛,是治療腰痛病的經驗穴。現代醫學認為,針刺次髎穴可使腦內內啡肽含量升高,與阿片受體結合起到鎮痛作用[6]。
表3 兩組主訴分級法疼痛評分情況比較(分,)

表3 兩組主訴分級法疼痛評分情況比較(分,)
身痛逐瘀湯出自清·王清任《醫林改錯》,方中川芎既能活血祛瘀以調經,又可行氣開郁而止痛;當歸、桃仁兼有潤腸通便之功,可預防本病臥床導致的便秘;沒藥、五靈脂活血兼有止痛之功,輔以通絡宣痹止痛之秦艽、羌活、地龍,佐以香附調理氣機,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調和諸藥,使藥到病所,最大限度地發揮活血行氣、祛瘀通絡,通痹止痛之功效。藥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類藥物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等具有改善血液循環,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炎癥病灶的消退和吸收。電針聯合身痛逐瘀湯治療LDH(血瘀證)有確切療效。
[1]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
[2]石關桐,石印玉.腰椎間盤突出癥質控標準的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0,8(4):36.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與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202.
[4]姜宏,施杞,鄭清波.腰椎間盤突出后的自然吸收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骨科雜志,1998,18(12):755.
[5]韓濟生.針刺機理研究的最新進展[J].針刺研究,1988,13(1):36-38.
[6]馬衛東.大腸俞穴的針刺技巧及作用機理探究[J].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2011,8(2):32.
[7]蔡國偉,賈玉英,戴春林.中國臨床康復[J].針刺研究,2006,11(2):160-161.
[8]朱麗霞.阿片系統在針刺鎮痛外周機制中的作用[J].針刺研究,1993,18(3):2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