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艷林
“教育交流是中國—東盟人文交流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東盟關系未來發展的基礎。目前每年近20萬人次的留學生交流,是中國和東盟國家開展人文交流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基礎。”9月1日至5日,第七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在貴陽舉行,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馬明強在開幕式部長講壇上表示。
由中國外交部、教育部和貴州省共同主辦的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是教育部唯一保留的教育國際論壇。自2008年舉辦以來,國內外學校及單位共簽訂務實性合作協議或合作備忘錄371份,雙方互派學生到相關學校學習交流達800人次。
乘著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舉辦的東風,貴州也迎來了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的難得機遇。截至目前,僅貴州大學就與東盟國家60多所高校簽訂了合作交流協議,并被國家納入政府獎學金項目學校,成為中國十個教育援外基地之一。貴州財經大學與10多所東盟國家高校建立起了涵蓋雙方科研、管理、教學以及學生交流等多個方面的合作關系,注重在講授、學習、研究、服務和管理等方面與國際接軌,加強師資隊伍國際化,保證雙語和全外文課程高質量展開……
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中國與東盟的開放合作、共同發展面臨重大機遇,前景十分廣闊。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在交流周期間透露,中國的相關部門已決定將“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納入中國政府“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戰略。
本屆交流周為期5天,在貴陽、遵義、黔南3地舉辦活動20余場,涵蓋高等教育、民辦教育、職業教育和青少年交流等領域。其中,中國—東盟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峰會、中國—東南亞教育研究網絡會議均為首次舉辦。
亮點:職教合作刷新平臺
今年,職業教育首次納入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的議程,且成為本屆會議重要組成部分。設在會場一樓的職業教育成果展亮點頻現,吸引了諸多與會者前來參觀。記者在現場看到,湖北、湖南、江蘇等地的職業院校均參與了展示,逼真的演示模型,精美的廚藝雕工,正在練習書法的機器人手臂……都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本屆職業教育成果展上,還簽署了18個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項目。其中,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與臺灣明新科技大學、上海通用等簽署三個合作項目,該校今年已經派出40名學生赴東盟和臺灣學習交流。
省內其他院校的國際交流合作亦蓬勃展開。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將國際化辦學作為提升辦學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近年來先后成功舉辦“中—荷高職教育論壇”、“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論壇”,并與馬來西亞、老撾、泰國、柬埔寨、新加坡、文萊、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多所大學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該校在2011年招收21名老撾留學生,開啟了貴州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的先河。
貴州職業技術學院分別于2007年、2013年兩次赴東盟國家開展合作交流培訓,2014年以來與臺灣建國科技大學、東南科技大學就開展學生短期游學項目達成共識,24名學生將于2014年9月15日—2015年1月18日到臺灣進行一個學期的研修學習,8名教師分成4個批次到臺灣進行1個月的短期交流學習。
2011年成立的中國—東盟中心,連續三年組織“中國-高職院校東盟行”系列出訪活動4次,接待回訪團組3次,涉及東盟10國,近90所中方院校、250所東盟教育機構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近300份,落實對東盟學生獎學金130余個。“中國和東盟國家都曾經目光向外,將視線更多地投向域外的發達國家。隨著中國與東盟經濟聯系的進一步加強,有必要目光向內,相互注視,發現對方更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增進彼此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加強合作與交流?!敝袊獤|盟中心秘書長馬明強說。
本屆交流周,首次舉辦了中國—東盟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峰會,首先在職教領域展開政策對話,與東盟各國共同探討職業技術教育如何應對東盟經濟一體化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馬來西亞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司司長達祖丁·杰伯(Tajudin Jab)介紹,馬來西亞的學生從小就開始接受技能教育,4~6年級的學生要學習基本生活技能,初中學生除了繼續學習生活技能外,還要參加初步職業教育入門培訓。在馬來西亞,普通學校的職業課程占所有課程的5%,“事實上我們的期望值是10%”,達祖丁·杰伯說,馬來西亞的教育部、人力資源部、青年體育部、農業部、國防部等多個部門均與職業教育相關,而他們的學生在高中后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更是高達30%?!拔覀兊膶I設置是根據市場需求進行,例如酒店、旅游、烹飪、電子電器等方面,在課程設置上70%是關于職業技能方面的,30%與學術相關?!?/p>
“請問貴校有沒有軌道交通方面的專業,如果有,我們會后可以商量下兩校合作”,在聽完達祖丁·杰伯的演講后,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當場表示了合作的愿望。會后,達祖丁·杰伯與文萊、老撾、印尼等東盟國家代表一起受邀去參觀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模擬地鐵站、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還做了一回“地鐵司機”。達祖丁·杰伯表示,非常希望和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引入他們打造實訓基地、課程安排等方面的經驗,在馬來西亞新建一所院校,或者在院校內設相關院系。
在本次職教峰會上,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中國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國—東盟中心和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簽署了聯合倡議書,倡議繼續開展“中國高職院校東盟行”活動,并在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舉辦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等各類活動;組織東盟高職院校訪問中國,并不定期舉辦年度理事會會議;同時倡議成立“中國—東盟職教合作聯盟”,吸引中國和東盟有關職教院校參與。
新秀:民辦教育前景可期
本屆交流周期間,馬來西亞泰萊大學校長普拉蒂普·奈爾(Pradee Nair)對民辦教育進行了初步分類,他認為,民辦教育現在還面臨財政上的可持續、師資質量、教育監管、教師流動頻繁、學生個性化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和挑戰。“亞洲未來高等教育的民營化或私營化,將是高質量、創新性、有效率,以及機制靈活性高校的基礎”,普拉蒂普·奈爾說,民辦教育只有與公共利益相結合,才能提升自身競爭力,才能繼續發展。
為適應2015年建立東盟經濟一體化的要求,東盟多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做了適當調整。泰國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泰國共有173家學院和大學,其中私立大學就占了71所,還有20所社區大學和2所開放性大學,民辦高等教育占了全國高等教育的41%。同時還建立了教育新制度,將原來4至6月份放假調整為4至8月份放假,并開設暑期學校,加強網絡和大學之間的合作。
“要辦好中外合作民辦教育項目,必須始終把質量放到第一位”,云南財經大學校長熊術新在中外合作辦學校長論壇上,與教育部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馬來西亞、泰國等東盟國家大學以及來自國內985、211高校代表圍繞合作辦學項目開發與質量管理進行熱烈討論。
云南財經大學國際工商學院成立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術質量委員會,對所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課程設置、中外方課程比例和開設課程的數量進行審訂和批準,建立統一的課程學術標準。同時創新學業成績評定,多渠道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并每學期舉辦為期一個月的“教師質量月”活動。該學院中澳項目已通過澳大利亞大學教育質量評估署(AUQA)的評估,中美項目已通過2次美國中西部教育質量評鑒委員會的評估,中英碩士項目2011年已通過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QAA)的評估。
眾人拾柴火焰高。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秘書長維塔亞·吉拉德查昆(Witaya Jeradechakul)博士說,在東南亞,民營部門現在是合法的,也是政府在教育發展方面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更是作為該地區畢業生就業方向的一個鏈接。“只要民營部門與相關教育行業朝著這個目標奮斗,東南亞國家和中國都會有一個在‘產業、政府和大學之間很好的合作模型?!?/p>
除了把優質教育資源“請進來”,國內同時在做“走出去”的工作。成立于2011年7月的老撾蘇州大學(Soochow University in Laos),是經老撾政府批準設立的第一所外資大學,也是中國政府批準設立的第一所境外大學。2009年5月,老撾教育部第一次訪問蘇州大學,并簽訂友好合作交流備忘錄,蘇州大學和老撾最大的學校——老撾國立大學也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老撾蘇州大學副校長汪解先說。
抓手:校長論壇務實合作
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迄今為止已成功舉辦七屆,而大學校長論壇也早已成為交流周的品牌活動。本屆交流周期間,2014中國——東盟高校校長國際合作論壇和中外合作辦學校長論壇同期舉辦,記者穿梭在兩個校長論壇之間,發現兩個論壇均采用了“校長演講——現場提問交流——會后洽談合作”的方式,大大提升了論壇的互動性和務實性。
印尼泗水理工學院副校長達明特(Darminto)在校長論壇上提議,在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大趨勢下,中國和東盟大學之間的教育交流完全可以實現貨物、服務、投資、高技術工種的自由流動以及資本的自由流動,“暑期培訓、下一代專才的培養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清華大學副校長袁駟帶來了該校的慕課成果,并現場承諾,該平臺可免費提供給參加論壇的學校使用。
今年的大學校長論壇以工科大學為主,率先在工科大學間就如何加強國際合作交流進行探討。會上,參會大學校長圍繞“大學使命之工程人才培養”、“國際合作交流與工程人才培養”、“科研合作與工程人才培養”等議題展開交流、討論,最后,卓越大學聯盟(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與印尼泗水理工學院、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柬埔寨柴楨大學、老撾沙灣拿吉大學、柬埔寨棉則大學、柬埔寨亞洲學院、老撾占巴塞大學、泰國瑪希隆大學簽署了《構建“中國—東盟工科大學聯盟”的聯合聲明》,就課程開放、人員流動、留學生獎學金、雙學位項目以及信息共享等事項達成共識。
通過教育交流周活動的持續舉辦,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教育交流的良好前景正日益呈現。截至2013年,中國在東盟國家留學生總數已超過11萬人;東盟國家在華留學生總數也已達到7萬人,比2012年增加約17%,而且還在快速增長。中國—東盟留學生交流“雙十萬計劃”目標有望提前實現;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等已開始運作;中國高校已開齊東盟國家的所有語言專業,使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對東盟的語言和文化產生了興趣。這也正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為本屆交流周題詞:“互信互助,中國東盟,共襄共舉,福祉未來”。(責任編輯/晏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