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平 金可文

擁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名石“貴州青”和四十八寨歌節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天柱縣,充分放大深厚的文化底蘊優勢,著力經營“貴州省文化先進縣”、“中國觀賞石之鄉”名片,快速提升文化“軟實力”,讓文化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硬支撐”。
高瞻布局打造新名片
提起天柱,人們首先會想到“重晶石”、“黃金”等閃亮的經濟名片。而如今,另一張名片——“文化天柱”正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近年來,天柱縣先后出臺《關于推動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文化旅游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把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邀請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重慶意境旅游規劃設計中心、湖北中魯古建園林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等知名設計單位對天柱文化產業發展布局進行高端規劃設計。
與貴州大學、香港大學孔子學院、廈門大學等高等學府共謀天柱文化產業發展大計,提出了“一城、一園、一江、一山”的發展思路。重點圍繞鳳城、三星巖文化產業園區、金鳳山、清水江布局文化產業項目,建設鑒江、朗江15公里水景長廊,著力打造廣場文化升級版。
圍繞清水江,做好水文章,大力推進“侗苗文化旅游圈”建設,加強對古村落、古宗祠、古民居、古渡口、古歌場以及民俗、民間技藝的保護、挖掘和開發、利用,大力開發休閑度假、觀光旅游、民俗體驗等諸多項目,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著力打造清水江旅游文化升級版。
臨摹他人不如原創自己
天柱縣文化產業發展在經歷臨摹復制期后,漸漸進入原創發展活躍階段。
圍繞奇石文化、宗祠文化、木商文化、考古歷史文化、礦產文化、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等領域,天柱縣積極將文化元素融入招商引資、民族文化旅游等產業,力促文化產業上檔進位。
2010年,成功舉辦“首屆貴州·天柱奇石文化節”,展出奇石5000方,精品石500方,規模之大、品位之高,全國少有。經過多年的打造,奇石產業逐步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文化產業。
天柱縣委書記江朝倫說:“文化產業單打獨斗難成氣候,只有與關聯產業配套聯動才能實現共同發展。”
在對全縣文化產業發展進行科學布局的同時,天柱縣還深入挖掘侗族、苗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通過一批重大項目帶動工程的實施,充分釋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重紅利。
天柱縣正在投資興建和擬建的文化項目有總投資2800萬元的三星巖文化苑,總投資5000萬元的便橋頭奇石文化街以及淘金文化展示與體驗、百姓宗祠文化建筑群、四十八寨歌會傳承基地建設、白市辭兵洲侗苗文化影視拍攝基地、金鳳山景區及金山溶洞建設項目、白市水電站淹沒區精品民居搶救修護建設等10余個,努力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
既要拼資源也要拼內涵
天柱縣積極探索市場運作模式,成立縣文化旅游投資開發公司,專門負責全縣文化旅游產業投資融資和開發經營。重點圍繞文化旅游、飲食娛樂、主題公園等編制文化產業項目庫,積極引導鼓勵社會資本投向文化產業。通過招商引資,先后引進四星級天柱大酒店、東方國際大酒店、便橋頭文化街、三星巖文化產業園等重量級文化產業項目。
今年5月,天柱縣正式啟動的天柱三星巖文化產業園,以文化交流、旅游觀光等為主要功能,項目總占地2100畝,總投資達50億元。這是該縣文化產業開發的大手筆之一,是產業升級的又一成果。
貴州琦石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總投資5000萬元,在天柱建設的便橋頭文化街項目已經正式運行,并打造成奇石古玩、酒店、飲食、娛樂等休閑文化產業集群,與三星巖文化產業園、金鳳廣場構成三足鼎立又遙相呼應的文化產業帶。
企業數量做減法,產業效益做乘法,天柱民族文化“瘦身”提質,從拼產值拼資源轉向拼品牌拼內涵。過去,盡管全縣涉文企業、個體戶近1000家,但企業小而散,沒能實現關聯產業配套聯動,難以提升文化產業附加值。如今,引進龍頭企業后,通過有效擠拼致使小散企業銳減,全縣涉文企業僅存26家,個體戶581戶、社團9個,但產值卻遠遠超出此前的1000家,產業效益產生乘法效應,文化產業占GDP比重逐年提升。
產業力量催生文化新活力
近年來,天柱縣委、縣政府經濟“硬實力”文化“軟實力”兩手同時抓,經濟與文化一路同行。文化元素的活躍和文化力量的迸發,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也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隨著投資8280萬元建設的縣體育文化產業園、金鳳文化廣場等文體設施,投資2800萬元建設的全省縣級規模最大的道德講堂三星巖文化苑,投資2100萬元建設縣多功能影劇院、縣民族文化博物館等多個重大建設項目的相繼完工,天柱縣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群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每年投入430萬元宣傳文化事業經費,催生各類群眾文化活動隊伍180余個,群眾文化紅紅火火。
該縣在2013年“天柱春晚”文藝選拔、“最美天柱人”評選等系列文化活動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礎上,創新思路,整合資源,積極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的進一步開展。
充分利用春節、中秋、社節、四十八寨歌節等民族節日與“月月樂”群眾文化活動相結合,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和文藝選拔活動。既有充滿現代氣息的歌舞、相聲、書畫大賽,又有傳統特色濃郁的板凳龍、陽戲、勾鐮等表演,5.6萬平方米的金鳳廣場,百面鑼鼓響、百支嗩吶吹、百名歌手唱,每到這時,天柱萬人空巷,盛況空前。
僅去年,在天柱成功舉辦的“全州八運會”、全省廣場舞大賽、全省攝影展、湘黔四十八寨歌節等重大活動,成為有影響、有深度、品位高的精品文化活動。
在縣城,文化惠民文藝演出年均開展200多個專場,讓成千上萬的群眾樂在其中,市民“喝杯小酒,搓搓麻將打打牌”的舊時閑暇生活,被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所取代。
在農村,板凳龍、陽戲、蓮花落、花鼓等許多在民間沉淀了上百年的文化,一個個先后被挖掘出來,各種形式的文化生活也悄然興起,群眾文化活動遍地開花。(作者單位:天柱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彭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