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芝謀

“各位父老鄉親,按照縣委的部署,今年我到中塘村任‘第一書記了,請不要把我當外人喲!”這是綏陽縣委常委、紀委書記劉德福,在中塘村召開群眾代表會時的開場白。中塘村離縣城有40多公里,交通不便,屬于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后進村”。
今年上半年,綏陽縣在全省非經濟強縣考核中排名第三,發展士氣銳進。然而,在中塘村這樣的邊遠村寨,經濟基礎薄弱,觀念封閉保守。有些村干部抱著“得過且過、但求無過”的想法,工作積極性不高。
如何讓村“兩委”發揮“火車頭”的作用,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 今年7月起,綏陽縣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選派8名縣委常委進駐后進村,擔任“第一書記”。
“選派縣委常委擔任后進村黨組織的‘第一書記,就是要發揮政治優勢,整合各方資源,從班子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等方面整頓后進黨組織,從而達到班子強化、群眾滿意的目的。”綏陽縣委書記尹恒斌介紹。
立說立行。派任到后進村任“第一書記”的縣委常委,當即召開黨員座談會、挨家挨戶走訪群眾,了解村“兩委”運行狀況,幫助軟弱渙散黨組織找準問題癥結。
“目前,我們宜安社區最重要的是明確發展規劃,以養殖大戶胡燦學為龍頭,擴大養殖規模,形成自己的品牌。”經過調研,擔任蒲場鎮宜安社區“第一書記”的縣委副書記劉強在黨員群眾懇談會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小關鄉是全縣金銀花發展的主戰場,我們要以此為依托,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為群眾提供技術、信息等服務,努力成為群眾致富的好幫手。”在小關鄉青杠林村發展“會診會”上,派任該村“第一書記”的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趙薇言之切切。
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八位縣委常委分赴派駐村,以 “第一書記”的身份履職,深入開展“知民情、懂民心、化民怨、謀民福”活動,引導和幫助基層黨員群眾干事創業。
按照活動要求,“第一書記”每月定期到包保的“后進村”進行實地調研,協調相關部門爭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著重從“產業強村”上入手,幫助找準制約發展的瓶頸,幫助所在村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除此之外,“第一書記”充分發揮縣委常委的資源優勢,積極協調農牧、林業、人社、銀行等部門,為所在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信息、資金支持,并按照結對幫扶的要求,采取“1+1”、“1+N”的結對幫扶模式——每名“第一書記”結5戶窮親、聯系10戶困難群眾、每月至少開展1次幫扶活動。
縣委常委任“第一書記”,在“后進村”建立“思想引領、工作指導、任務加壓、要求從嚴”的幫帶和督促機制,組織村黨員干部群眾學習培訓,開展黨務村務、民情民生等方面研討,關心過問村里重點工作、重要任務完成情況。由此,“第一書記”產生了“鲇魚效應”,激活基層發展的“一池春水”
“以往,我每天就是按照鎮里的要求抓烤煙、抓計生、抓安全,搞常規工作,劉德福書記來我村當了‘第一書記后,我們的思路變了,除了抓常規工作,還要抓長遠規劃。”枧壩鎮中塘村總支書記周正強說,自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第一書記”進村入戶,深入開展大調研、大走訪、大服務活動,已為基層辦實事100多件。(作者單位:綏陽縣外宣中心 責任編輯/姚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