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婭 楊潤民 王蘭 謝體坤
如何把黨的聲音及時傳遞到基層群眾中去?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為杜絕基層因為政策貫徹不到位而引發群體性事件,讓黨的聲音和政策不折不扣落地,遵義市以服務型黨組織為基礎,以創建“黨的聲音進萬家”工程為載體,創新學習宣講形式、完善四級服務網絡,確保傳遞聲音“不跑偏”、學習精神“不漏網”,把黨的溫暖送到百姓心坎上,把黨的惠民政策落實到基層。
政府“衙門”變“家門”
黨的聲音成最強音
“以前很多黨的惠農政策農民都不曉得,問村干部他們有的沒耐心,有的講不大清楚,現在每天上下午村里喇叭都會響,講黨的法規政策,講政府的發展舉措,為群眾答疑解惑,大家喜歡聽得很。”仁懷市壇廠鎮樟柏村村民馮仕德說,他也是2012年7月21日打砸壇廠鎮政府事件的親歷者。
由于政府對政策宣傳不到位、干部對政策一知半解、群眾不懂法守法等原因,2012年,仁懷市連續發生“7·21”和“12·7”兩起群眾打砸鎮政府、沖擊市政務大廳的嚴重群體性事件,影響很壞,教訓深刻。痛定思痛之后,仁懷市全面啟動“黨的聲音進萬家”活動。
壇廠鎮從熱心公益事業的黨員和能人中選舉組成“農民理事會”,充分發揮農民理事會宣講政策、執行決策的作用。“黨的政策就是好,群眾有錢揣包包,吃水不忘挖井人,共產黨才是大恩人……”當地群眾自編自演《話說十八大》、《感黨恩、跟黨走》等節目,積極傳遞黨的聲音、宣講黨的政策,形成“黨的聲音進萬家、萬家聲音有回應”的互動局面。
“47個農民理事會既是黨的聲音傳遞者,又是黨的決策的執行者。”樟柏村七馬山村民組農民理事會的理事長汪碧成說,“一個農民理事會負責一個民生項目,群眾參與修路、建水窖的熱情更高,大家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意見得到尊重了,有怨氣、發牢騷的少了,心氣兒也更順了,農村更和諧了。”
今年以來,仁懷市30多個核心部門、窗口單位都開設了“馬上幫你辦”辦公室,將行政審批流程和辦理時限縮短了一半。五湖大酒店人事部經理羅祖國感慨地說:“沒想到如今到環保局辦理環評審批手續,十幾分鐘就能辦完,辦理環節簡便,我們企業非常滿意。”
仁懷市先后創作了漫畫、小品、舞臺劇、群口相聲等文藝作品517件,把流動舞臺搬到群眾家門口,舉辦群眾文藝展演276場次,吸引農村15萬黨員群眾參與到教育實踐活動中。仁懷市組織部長游海燕坦言,“黨的聲音進萬家”成為開門搞活動的鮮活載體,“最重要的是讓群眾參與進來,使黨的聲音更加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人心”。
“長期以來,由于政策只被少數干部知曉,黨的聲音沉不下去,導致混淆視聽的聲音常在基層先入為主。”遵義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吳起說,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遵義市以創建“黨的聲音進萬家”工程為載體,緊緊依托市、縣、鄉群眾工作中心和政務中心,2004個村(社區)黨員群眾綜合服務站和7500個片區便民利民服務點,借助1.1萬個基層黨組織、2.5萬個基層單位的24萬名黨員干部,走村入戶了解情況、建立民情臺賬,廣泛宣傳黨的群眾理論、法律法規和惠民政策,讓黨的聲音在基層發出“最強音”。
群眾被動變主動
農民致富感黨恩
“田壩村以前很窮,如果不是黨的好政策引導我們種有機茶,我現在不可能蓋起別墅,開著凱迪拉克轎車。”鳳岡縣永安鎮田壩村“茶海之心”62歲的老黨員周朝利,今年成為永安鎮“農民講師團”成員,和另外兩名成員走村串寨教授群眾種茶致富。
永安鎮黨委書記宋曉杰說,農民講師團成員都是本地“能人”,他們遵紀守法、勤勞致富,黨的政策讓他們用“大白話”來講,可以凝聚人心、激發群眾謀發展的斗志。“以前征地修個田坎都要扯皮,現在全鎮60個村民組都通上了硬化路,政府征地沒出一分錢,農民人均年收入在1.2萬元以上。”
截至目前,遵義建成市、縣、鄉、村四級群眾工作網絡,充分整合各級宣教演出隊、民間講師團、先進人物宣講隊、駐村干部宣傳員等力量,組建了2740支巡回宣講小分隊,7600名特色宣講員開展了24500場特色宣講。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在群眾中“激情飛揚”的宣講員都是來自一線的工人、農民、教師和普通的社區干部。他們來自群眾、深入群眾,及時創作更新宣教文本和節目,把講臺和舞臺搬到農村、社區、企業和流動人口集中居住區,“百姓理論”讓老百姓聽得懂、聽得進、記得住。
“脫毒馬鈴薯和玉米套種技術推廣開了,農民每畝地至少能增收800元。”遵義縣三岔鎮紅光村開通了“田園廣播”,農戶隨時隨地都能收聽到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農村法律法規和農業技術知識。紅光村村民張德均說:“廣播喇叭一響,村前村后聲音回蕩,信息馬上可以入戶入耳,我們吃著飯、干著活就能聽到、學到,也不耽誤事。”
遵義縣在91個村(社區)安裝了626個廣播“大喇叭”,讓“大喇叭”重新響起來,用農家話講農家事,讓群眾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南白鎮民主社區黨總支書記楊川說:“大喇叭給我們帶來了知識、帶來了技術、帶來了政策,現在我們種植的2000多畝有機蔬菜產品直接進入了超市。”
“一愛共產黨,我黨有主張,葵花向太陽;二愛共產黨,我黨有膽量,責任敢擔當……”桐梓縣水壩塘鎮群眾創作了《十愛山歌唱給黨》、《四進家門四連心》、《清風進萬家》等20多首“高腔大山歌”,曾經的“老上訪專業戶”李雙帶頭用“高腔大山歌”傳唱“黨的群眾路線”。
過去群眾聽干部講政策,如今主動傳遞黨的聲音。“名城大講堂”供應文化大餐,“市民有話說”搭建網絡問政平臺,“高腔大山歌”傳唱嶄新生活……各地推動“黨的聲音進萬家”活動向下延伸、向群眾所急所需所想延伸,做到相關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方法互學,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黨的恩情和關懷。
干群疏離變親密
“好聲音”凝聚發展正能量
“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5個真實感人的故事,每看一次就感動一次,每感動一次又掉一次淚。”多次觀看“五心魂”舞臺劇的農村群眾羅紅強感慨道。余慶縣精心編排“五心魂”大型道德舞臺劇進行巡回演出,傾情演繹 “忠心獻給祖國,孝心獻給父母,誠心獻給他人,愛心獻給社會,信心留給自己”的感人事跡,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傳遞到企業、校園、機關、社區和農村群眾中間。
在貴州最大的茶葉基地縣湄潭縣,15支“茶鄉宣傳隊”深入茶園,與10萬采茶農民面對面交流、心貼心交底,大力宣傳茶文化、茶政策、茶經驗和茶典型。在茶鄉廣場舉辦140多場“群眾集中訴求會”,村民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多被指向基礎設施。洗馬鄉潘家寨村黨支部書記何倫凱說:“95%的遺留問題都解決了,效果不錯。”
赤水市探索“百姓龍門陣”新載體,采取拉家常的方式,送政策到農戶、送文藝到院落、送技術到田間、送項目到村組。通過3000場龍門陣,讓基層的一些困難、問題、矛盾、隔閡迎刃而解,一些政策法規在潛移默化中宣傳到位,一些項目建設的推動、惠民政策的落實等也得到了老百姓的理解支持。
桐梓縣大河鎮民生狀況一度極差,50%的家庭成員走上犯罪道路,個別村的家庭犯罪率超過80%,曾是全國“嚴打”的重點區域,而現在這里已成為鄉村旅游火爆的平安小康鄉鎮。“這是我們八年來堅持大規模、全方位、全覆蓋踐行群眾路線的結果。”大河鎮黨委書記令狐榮鵬說,“不能把經濟搞上去了,人的思想卻搞亂了,只有黨員干部隨處可見、黨的聲音無處不在,才能有力促進干部作風和民風的大轉變。”
正安、綏陽、務川等縣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路子,各地涌現出“黨群連心戶”、“流動辦案車”、“車管下鄉工作隊”等一批服務群眾的典型。通過走進群眾、服務群眾、增進群眾感情,各級黨組織有效回應群眾心聲,切實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形成上下聯通、左右聯動的群眾工作網絡,共收集群眾意見建議29472條,為黨員群眾代辦事項245萬件,化解矛盾糾紛430萬件,辦理實事好事57萬件,為群眾節約辦事支出費用6.5億元。
省委常委、遵義市委書記王曉光說,“黨的聲音進萬家”有效破解了黨的聲音在基層傳遞不到位、落地有折扣等問題,形成了基層干部把感情融洽在基層、問題解決在基層、矛盾化解在基層、工作落實在基層的生動局面,彰顯了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重要作用。(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