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平,王其湧,熊少華(豐城礦務局總醫院,江西 豐城 331141)
應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重建髖關節功能,已有幾十年歷史,我院自2002年10月至2012年12月,應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重建髖關節功能60例,療效較為滿意。現報道如下。
應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重建髖關節功能60例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齡38~67歲,平均58.3歲。左髖33例,右髖27例。術前診斷:強直性脊柱炎合并雙髖關節強直1例,創傷性關節炎3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31例,股骨頸頭下型骨折25例。術前均無髖關節手術史。
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在髖后外側處,縱行分開臀大肌,切開股方肌等外旋肌群,切開關節囊,充分暴露髖關節,在股骨小粗隆上方1~2cm處切斷股骨頸。人工全髖關節假體采用天津泰山醫用特殊鋼器件廠提供的鈷鉻鉬合金假體,57髖采用生物學固定,3髖采用骨水泥型固定。嚴格注意髖臼的準確安裝,螺釘固定髖臼方向準確穩定,股骨柄安裝要牢固、穩定。使用骨水泥固定要稍擴大髓腔,生物固定擴髓腔要稍小。術后常規放置負壓引流,一般術后48h內拔除。術前1~2h靜脈滴注抗生素1次,術后靜脈滴注抗生素2~7d預防切口感染。術后用丁字鞋固定防患肢內旋,4~5d后作股四頭肌、屈膝、屈髖或被動膝、髖功能鍛煉,術后2~4周扶雙拐下床鍛煉,術后8~12周開始慢慢負重走動鍛煉功能。
采用髖關節外科學評價標準[1]進行分析。術后60例患者均超過1年以上隨訪,最長時間8年,平均三年半。按Merle D’Aubigne髖關節功能評價(表1)[1],分別根據患者髖關節疼痛、運動幅度、步行進行功能評估。三項評估結果相加,得分在17~18分為優,13~16分為良,9~12分為較好,8分及以下為差[1]。本組評價結果:優29例,良27例,較好4例,無差者。較好者為患者健側髖關節僵直未按醫囑進行功能鍛煉所致。術后每個患者都經多次X線檢查證實,未出現1例髖關節假體松動或出現假體下沉現象,未發生1例人工髖關節假體脫位情況。其中2例患者發生異位骨化癥,根據Brooker分級均為I度。因本組病例獲得隨訪時間還不夠長,所以全髖關節置換術遠期效果還有待進一步長效觀察,以觀遠期療效。

表1 Merle D'Aubigne髖關節功能評價
在適應證選擇上,筆者認為人工全關節的置換一定要掌握好年齡界限。全髖置換要求在65~70歲以下,最小不能小于50歲,因為年齡越輕活動量越大,容易出現磨損、松動、下沉及假體斷裂的情況,后遺的并發癥也越多,而且大部分要進行二次翻修手術。對有些骨質疏松患者,特別是髖關節處明顯骨質疏松患者,髖關節先天性發育不良或畸形和特別肥胖者作人工關節髖置換術均需慎重全面考慮[2]。但有些較年輕患者,其他方法不如全髖置換理想,我們最小患者38歲,也有報道最小患者22歲,現代全髖關節假體有利于日后翻修,年齡可以適當放寬。手術中操作經驗:①股骨頸截斷時要輕柔操作,特別在髖關節強直的情況下,用骨刀截骨時易將股骨頸后緣打劈裂,若用動力鋸則可避免。截骨面要與股骨頸縱軸垂直。②髖臼打固定孔前一定要反復測量臼罩的安置方向,保持外翻40~45°,前傾10~15°。使用可塑性鉆頭時盡量使其與臼罩面垂直,這樣擰入髖臼釘時固定才牢固穩妥,且釘尾不會高出髖臼罩面,才容易順利地安放臼襯,不易松動。③擴大股骨上段骨髓腔時,應從小到大,不能操之過急,若猛力捶擊,有可能發生骨折。筆者認為:用髓腔銼時,最好進兩下退一下,防止用力過大或進程受阻,造成股骨爆裂。一般最后髓腔擴大器要比預先用的人工股骨柄直徑相當,這樣標準柄捶入時與股骨上段髓腔才會有緊密接觸。④放入金屬球頭時,要先選用試模股骨頭并復位,測試髖關節各方向活動,以確定合適的頸長,并選擇金屬球頭,有利于髖關節功能恢復。
現代生物性全髖關節假體的固定都是通過髓腔內骨的再生,不斷長入假體珍珠面涂層的微孔內面達到永久規定的效果。如果骨的新生失敗,則全髖關節假體難以達到永久性生物學固定效果,遠期可能出現假體松動,髖關節功能受損,甚至假體固定失敗[3]。筆者認為:為防止假體松動,術后3個月以后才可以漸漸行負重鍛煉。
應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重建髖關節功能,要求把握好全髖置換手術指征。術中嚴格執行操作規程,盡量減少手術創傷。安裝髖關節假體準確到位,盡早鍛煉髖關節功能,即能有效提升患肢功能狀態,減少患髖不適,提升患者生存質量,達到治療目的。
[1]趙炬才,張鐵良.髖關節外科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7:207-208.
[2]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59-224.
[3]李佛保,盛璞義,韓士英,等.人工股骨頭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頸骨折[J].中華骨科雜志,2004,19(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