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招(吉水縣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江西 吉水 331600)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一組感染性疾病,是婦科門診的常見病、多發病、難治病,它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和盆腔腹膜炎[1]。近年來,其患病率有上升趨勢,有報道指出,美國每年PID的新發病例達150萬;我國據目前最新區域性普查的文獻報道提示:在20~49歲已婚婦女中,PID的發病率為4.8%,同時,性傳播疾病的流行可伴隨PID的流行[2]。PID一般為外源性和內源性病原體混合感染。以往對于PID的治療均以經驗性的抗生素為主,或者輔以中藥口服或灌腸,這些治療方法副作用大,復發率高,療效不確切[3]。現探討抗生素聯合盆底治療儀治療盆腔炎性疾病的療效。
選擇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PID患者50例,年齡18~49歲,平均年齡(29.46±3.60)歲,病程3~18年,平均病程(9.16±1.76)年。經婦科檢查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符合2010年美國CDC診治規范中PID診斷標準。其中重度15例、中度27例、輕度8例。入選者均自愿參與本次調查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對研究藥物過敏、合并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糖尿病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采用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病情分組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確診后即日開始應用抗生素治療,頭孢西丁(達力叮,深圳致君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3490)2g靜脈滴注,1次/6h,24~48h癥狀體征改善后改口服,同時多西環素(江蘇聯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1266)100mg口服,每日兩次,連用14d。研究組抗生素治療同對照組,于抗生素治療的第7天,使用法國PHENIX盆底神經肌肉康復治療儀進行陰道內電刺激治療,每次30min,每周兩次,連續10次為1個療程,連用1~2個療程。
6個月后,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判斷標準:痊愈: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陰道B超檢查提示無盆腔包塊;顯效: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陰道B超檢查提示盆腔包塊縮小≥2/3;有效:癥狀及體征均減輕,婦科檢查陽性體征減弱,陰道B超提示盆腔包塊縮小≥1/3;無效:癥狀體征無好轉,未達到有效標準。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分別于治療前、療程結束后3、6個月評估兩組病人盆腔疼痛VAS評分:0分:無痛;3分以下:有輕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分~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分~10分: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
采用SPSS13.5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隨訪6個月,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前兩組盆腔疼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3~6個月后,兩組疼痛評分均有減輕,觀察組治療后3個月、6個月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盆腔疼痛VAS評分比較
樂杰主編第7版《婦產科學》[4]中指出,約20%的PID患者留有慢性盆腔疼痛后遺癥,主要因炎癥形成的黏連、瘢痕以及盆腔充血引起,患者表現為下腹墜痛、腰骶酸痛、肛門墜脹。慢性盆腔疼痛可輔以物理治療方法。史華平[5]等表明,盆底治療儀能促進患病部位的血液和淋巴循環,加速損傷肌肉和神經細胞的修復,修復并改善神經肌肉的反射,緩解痙攣,使炎癥吸收或消退,從而加速PID患者愈合。本研究結果顯示,抗生素聯合盆底治療儀治療PID患者,可加速炎癥吸收,提高治療有效率,顯著減輕患者盆腔慢性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且操作簡單,安全無副作用,不易復發,患者治療依從性高,既促進了患者的康復,又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段莉華.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53例觀察[J].地方病通報,2006,21(4):123-124.
[2]彭青蓮,郭蓬川.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盆腔炎性包塊療效觀察[J].中華臨床醫學衛生雜志,2007,5(4):23.
[3]陳燕,李淑青.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58例[J].光明中醫,2009,4(3):508.
[4]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46-252.
[5]史華平,周良燕.三聯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2):1854-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