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蘭,居偉(蘇州市高新區人民醫院急診辦公室,江蘇 蘇州 215129)
急診是醫院的門面,是危重癥患者救治的第一環節和科室。同時急危重癥患者也常常在經過急診緊急的搶救處理后,綜合多方面因素再進一步轉入ICU治療。急診-ICU患者的轉運交接工作,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推卸責任、責任不明,甚至還會發生醫療糾紛。為了改善急診-ICU患者的轉運交接現狀,我們在其轉運交接中實施了無縫隙護理管理。無縫隙護理管理即在護理工作中以先進的護理理念、管理理論為基礎,以科學的管理方法為依據,形成決策、監督、執行、咨詢等功能集于一體的良好的護理管理系統。當前無縫隙護理管理,在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此本文針對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無縫隙護理管理的實施有效性進行分析研究,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間,我院接收的120例急診危重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其中男性74例,女性46例。年齡21~74歲,平均年齡為56.5±4.6歲。所有患者均經急診轉運至ICU。
1.2.1 建立急診-ICU護理管理一體化模式 根據醫院現有的急診護理管理模式、ICU護理管理模式,將急診-ICU護理構架進行相應的調整,形成急診-ICU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并設置急診-ICU護理管理組。醫院的急診-ICU護理工作,形成一體化的、完整的護理模式和護理管理工作的整體構架。
1.2.2 完善急診-ICU轉運流程 在對急診-ICU患者進行轉運交接之前,對其中存在的轉運風險進行評估。急診室的護士和患者的主管醫生,對其轉運ICU的可行性進行分析評估,評估的內容有:患者的生命體征、呼吸道管理情況、患者的用藥情況、轉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轉運設備等。為急診-ICU轉運交接準備轉運設備,例如簡易呼吸氣囊、氧氣袋(便攜式氧氣瓶)、各種管道的引流裝置等。在轉運的過程中,至少需要有一名醫生、一名護理人員、一名綠色通道的轉運工人。同時要求護理人員應具備豐富的急診護理工作經驗,工作能力強、有準確的判斷力與應急處理能力,綜合素質高等。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過程中,要保證患者處于安全舒適的體位,保護患者的隱私,保證患者的呼吸道通暢。在轉運交接中,實時觀察患者的病情、生命體征的變化,做好各項應急處理準備工作。
1.2.3 規范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的內容 為了完善急診-ICU患者的轉運交接,將交接的內容進行規范,我們專門設計了《醫院急診入院病人交接記錄》,制定了急診-ICU患者(包括急診至其它病區住院的患者)轉運交接的具體內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診斷,到達急診的時間、生命體征、血糖、神志、皮膚粘膜、藥物交班、置管情況、藥物過敏史,已經執行的特殊檢查、檢驗、護送護士簽名。急診危重癥患者從急診轉運到ICU之后,急診科護理人員與ICU負責接收的護理人員一同將患者安全的轉運至病床上,并配合做好各種設備的連接、各項參數的設定及各種管道的連接等。然后由急診科護理人員與ICU科室護理人員進行具體的交班,ICU護理人員及時做好生命體征的測量并準確的掌握病人的神志、皮膚粘膜、用藥情況、置管情況及其特殊交接情況,最后由急診護理人員及ICU接班人員在《醫院急診入院病人交接記錄》上簽名確認。本交接記錄單一式兩份,一份急診護理人員帶至科室存檔,另一份留至ICU保存。
1.2.4 對急診科、ICU的護理人員加強培訓 為了保證在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有效的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在無縫隙護理管理實施之前,對急診科、ICU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對兩個科室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是為了使每一個護理人員對急診-ICU患者的轉運交接流程熟悉和掌握,正確使用急診-ICU患者的轉運交接記錄單。在對兩個科室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的過程中,建立急診轉ICU情境模擬,使得兩個科室的護理人員對急診轉ICU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清晰的認識和了解。擬定案例,其中包含患者病情的擬定、醫囑、兩個科室的搶救配合等。通過對急診科、ICU護理人員進行急診-ICU患者的轉運交接培訓,提高兩個科室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應急處理能力等,為無縫隙護理管理的有效實施,提供保障。
無縫隙護理管理前后的護理滿意度評分:包括管理前后的轉運設備、電話詢問、生命體征、貴重物品、交接時間等評分,轉運交接情況。
本次研究中,涉及數據采用SPSS13.0進行處理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前后的轉運交接情況、護理滿意度評分均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急診ICU患者在轉運交接中,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前后,轉運交接情況急診與ICU之間的電話詢問、責任推卸、危急值漏交接等存在較大的差異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前后的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情況比較
為了研究無縫隙護理管理在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的應用有效性,我們先后對急診、ICU的50名護理人員,在無縫隙護理管理實施中的滿意度進行了調查分析。實施前后滿意度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前后急診、ICU護理人員的各項護理工作評分、滿意度比較
在臨床護理中,形成的無縫隙護理管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管理理念,是臨床護理中的新突破[1]。無縫隙護理管理是在現有的臨床護理方法中,針對其中存在的質量縫隙,實施全面的、有效的護理管理,提高護理質量。
在急診護理工作中,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加強急診科與ICU的溝通,將整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和解決,促進整個護理流程的順利進行。對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的交接內容進行規范化,形成交接記錄單,杜絕各種不安全事情、危險因素的產生,實現兩個科室之間的無縫隙交接[2]。
從無縫隙護理管理的整個護理流程進行分析,將交接的內容規范和完善,可以在交接的過程中,使得急診與ICU護理人員有清晰的思路,保證轉運交接工作有據可循,有序進行。同時也使得兩個科室的護理人員清楚自己的職責和義務,保證整個護理工作具有連續性。兩個科室的護理人員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實現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各個環節的無縫護理[3]。
在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有效的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可以保證危重癥患者盡快的得到救治。在危重癥患者由急診轉向ICU的過程中,轉運交接護理工作非常重要,需要將其規范和完善,提高護理工作質量[4]。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的護理工作,影響著患者病情的判斷和搶救,為此無縫隙護理管理需要得到應用。
在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的過程中,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可以提高護理人員對轉運交接工作的滿意度,提高護理質量。在轉運交接中,實施相應的措施,保證患者安全轉運,并且針對轉運中發生的各種意外,進行及時的針對性處理,將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的風險降低。
本次研究中,在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提升了護理人員對轉運工作的滿意度,降低了轉運交接中不良事件的發生次數。將轉運交接中的護理工作、護理流程、護理內容等進行規范和完善,提高急診和ICU科室的轉運交接效率和質量[5]。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還可以提升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建立良好的醫護關系,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無縫隙護理管理,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轉運交接的質量,降低轉運交接中的風險,通過無縫隙護理管理為急診ICU患者提供更多搶救的時間,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康復速度[6]。無縫隙護理管理,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實現了優質護理與整體護理的結合,形成一體化的整體優質護理。在提高護理滿意度,為患者贏得搶救時間的同時,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所以無縫隙護理管理,在急診護理中有著非常好的應用效果,可以將其進行推廣應用。
[1]顧琴,張紅,黃華,等.無縫隙護理管理在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4):109-110.
[2]王慧.無縫隙護理管理對ICU患者護理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8):1463-1464.
[3]王秀英,葛永春.手術室對圍手術期患者實施護理路徑護理效果分析[J].黑龍江醫學,2013(8):735-736.
[4]黃華.無縫隙管理在急診危重患者與ICU交接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2,25(5):317-318.
[5]蘇琴,顧琴,黃華,等.無縫隙護理管理在提高急診科急危重癥患者轉運滿意度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21):139-141.
[6]吳曉會.護理干預對ICU患者康復的影響分析[J].黑龍江醫學,2011,35(7):548-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