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鳳(新余市緊急救援中心急救科,江西 新余 33800)
院前急救屬于急救護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指的是在院外環境對各種危重者予以現場救護、轉運、途中監護等處理[1]。而長途轉運則屬于院前急救任務十分重要的部分,長途轉運中患者往往具有病情復雜多樣且變化快,以及轉運時間長等特點,搶救時易受到患者及其家屬監督、情緒干擾、轉運途中車況與路況等影響[2],往往使得長途轉運任務十分艱巨。為了進一步分析長途轉運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方法與效果,我中心展開了相關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接診的長途轉運危重患者479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51例、女128例;年齡7日~86歲,平均(46.8±4.6)歲;出車距離30~450km,平均(189.74±23.71)km;轉運時間1~72h,平均(6.4±0.8)h;內科患者192例、外科患者165例、兒科患者122例。每次轉運時,皆有1名隨車醫生與1名隨車護士。

表1 479例長途轉運危重患者院前急救處理措施
1.2.1 院前急救 479例患者轉運急救處理措施詳見表1,同時專有外傷與骨折患者在轉運前皆采取止血、包扎及固定處理。
1.2.2 院前護理 院前護理包括轉運前準備與轉運途中護理兩大方面,具體如下。
1)轉運前準備:①急救物品與環境準備:救護車內除了應配置常規急救物品與儀器之外,還要配備呼吸機。但是,救護車內的空間十分有限,加上轉運路途往往較遠,應合理設定急救儀器與藥品的擺放位置,一般應根據車內的空間與患者所需急救物品來確定,盡量保障急救物品與儀器處在備用狀態;若在轉運途中無法完成急救物品補充,則在出診前根據患者病情與轉運路途備足相應急救物品。對于呼吸機輔助呼吸患者,我中心在長途轉運中則采取便攜式氣動或者可充電型呼吸機處理,并保障氧氣與充電電池供給,大大降低了轉運途中缺氧或者缺電而導致的急救失敗[3]。此外,還應維持良好的急救環境,盡量保持車內的空氣流通,每次轉運患者后要對車內進行清掃與消毒,某些能采取一次性物品代替的則建議采取一次性物品,并且應減少隨車人員(除醫護人員)。②做好病情交接與尊重患者家屬知情權:在交接過程中,必須詳細了解轉診患者的病情與治療現狀,從而明確轉運途中必須注意的事項;及時將患者病情與轉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告知患者家屬,并征詢他們的意見后簽署知情同意書,比如高位截癱、顱腦外傷及心臟患者等在轉診途中極有可能發生心跳呼吸停止等,對患者的生命會造成嚴重威脅,而這些問題在轉運前就要及時與患者家屬溝通,避免不必要的醫患糾紛。
2)轉運途中護理:①維持管道的固定與暢通:救護車內的急救條件畢竟有限,為此為了便于途中患者的搶救與治療,針對本次研究中的479例患者有148例皆及時建立靜脈通路,而危重患者與不愿意配合治療的患者則采取靜脈留置針處理,以此減少途中針頭的脫出與滲漏及堵塞;部分患者采取輸注特殊藥物處理,此時要注意觀察,切勿外滲,若發生外滲則要及時拔出針頭,并局部處理,從而減少患者的疼痛;本次研究中還有部分患者需要采取其他管道處理,包括胸腔閉式引流管、氣管插管、胃管、尿管、各類手術引流管及腦室引流管等,這些在轉運途中必須保障通暢,切勿管道反折與扭曲及引流物反流等,減少不必要的感染事件,同時加強引流物顏色、量及性質的觀察,做好相關的記錄。②加強病情觀察,做好轉診記錄,保障轉運安全:隨車護理人員應具備過硬的院前急救護理技術與高度責任心,謹慎陪伴在車內患者身邊,每隔5min就對病情進行觀察,包括患者的意識、瞳孔、面色、末梢神經、生命體征及肢體活動等變化[4];隨車護士切勿坐在駕駛室,以免無法及時觀察發現患者病情變化;救護車內的空間狹小,而急救空間處在流動狀態,各種治療與護理及監測等十分困難,轉運途中無法全面監測患者病情,為此本次研究中采取便攜式可充電監護儀,這樣能減少轉運途中監測的不便;危重患者不能單純憑借監護儀的監測結果進行評價,尤其要注意監測誤差而導致的意外事件;搬動患者時應注意患者的安全,尤其是骨折患者應妥善固定包扎,躁動患者則要采取約束帶固定,必要時還可采取鎮靜劑處理;詳細做好轉診記錄,包括患者的治療、護理、監護與病情變化等,盡量做到詳細、完整及規范,從而有據可循;在轉運途中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執行口頭醫囑,此時護理人員除了要三查七對外,還要加強三清一復核,即聽清、問清、查清與和醫生復核,盡量做到轉診途中不慌亂,確保治療安全。③確保通訊暢通:為了確保隨車護士在接聽電話時通訊暢通,則建議救護車內配備無線通訊系統,這樣也便于患者或者其家屬及時聯絡,從而了解患者病情,同時也能讓患者或者其家屬了解救護車的位置與預計達到時間,方便及時做好準備,減少患者及其家屬的焦慮與擔憂;隨車護士要時刻與醫院保持聯系,及時通報患者病情與救護車返回時間等,從而指導醫院及時做好接診準備。④合理安排轉運,做到勞逸結合:部分長途轉運有較遠的路途,轉運的時間很長,此時隨車醫護人員要合理休息,做到勞逸結合,從而以充足的精力去觀察、治療與護理患者;救護車司機在交接患者時要做好休息,盡快恢復體力,從而保障轉運安全。
479例長途轉運危重患者經院前急救護理后,僅有1例患者死亡、1例途中轉入就近醫院搶救,其余皆平安轉運至醫院,轉運成功率高達99.58%。
長途轉運危重患者經院前急救護理后,為患者的后續治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除了要積極做好本文提及的急救護理措施外,還應充分做好患者病情的判斷,靈活掌握適應證,加強患者病情觀察與護理,從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轉運安全。
[1]張青梅.院前長途轉運患者的急救護理[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6):143-144.
[2]周建儀,黃少娟,馮有麗,等.長途轉診創傷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4):120-121,123.
[3]吳海霞.院前長途接診危重患者的急救護理體會[J].醫藥前沿,2012,02(11):281-282.
[4]周麗霞.彝族地區長途轉運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J].醫學信息,2014,13(18):234-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