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良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內一科,江西 贛州341000)
為進一步探討急性心絞痛的臨床治療方法與療效,選取我院心血管內科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收治的急性心絞痛患者86例,其中采用常規藥物治療43例,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同時服用氯吡格雷進行治療43例,現對比分析報道如下。
資料來源于我院心血管內科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收治的急性心絞痛患者86例,隨機分為2組,每組43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齡在52~78歲;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同時服用氯吡格雷進行治療,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齡在51~~77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癥等一般資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用藥治療,包括服用依那普利(上海現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938),1片/次,1次/d。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130192),1片/次,1次/d。觀察組患者在常規用藥的基礎上加服氯吡格雷(賽諾菲安萬特(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80090),1片/次,1次/d。同時對患者進行吸氧治療。兩組患者都治療4周,觀察治療效果。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患者心電圖顯示正常,心肌缺血性恢復正常)、有效(患者心電圖有明顯恢復,心肌缺血癥狀得到改善)、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變甚至加重)。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顯效27例(62.79%),治療總有效率為93.02%,對照組患者治療顯效22例(51.16%),治療總有效率為72.09%。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兩組患者在治療后,其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和發作頻率都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5),觀察組患者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持續時間和心絞痛發作頻率比較
心絞痛是指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導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暫時缺血與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區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綜合征[1]。發病時,患者會感到前胸壓榨性疼痛、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心動過速或休克。本病多見于男性,多數病人在40歲以上[2],勞累、情緒激動,飽食、受寒、陰雨天氣,急性循環衰竭等為常見的誘因。
對于心絞痛的治療,臨床上多采用藥物治療方式,常規心絞痛治療藥物主要有硝酸甘油、二硝酸異山梨醇、硝酸酯制劑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類藥物等。本研究中,兩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藥物有阿司匹林腸溶片和依那普利。其中依那普利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使血管緊張素Ⅰ不能轉換為血管緊張素Ⅱ[3],促進血漿腎素活性增高,醛固酮分泌減少,降低血管阻力,同時能有效擴張血管,增加血氧含量,降低心臟負荷,能有效改善心肌功能,緩解心絞痛癥狀,給藥3~4h后即可達到血藥高峰,且半衰期長。而阿司匹林腸溶片是臨床上最常用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其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抗血栓作用,可以防止因不穩定型心絞痛而造成的心腦缺血,療效穩定,藥效時間長。
氯吡格雷是一種ADP受體阻滯劑,可與血小板膜表面ADP受體結合,使纖維蛋白原無法與糖蛋白GPⅡb/Ⅲa受體結合[4],從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保證心臟供血,緩解心絞痛癥狀。另外,氯吡格雷吸收較為迅速,長期服用氯吡格雷,其血藥濃度可在1h后達到峰值[5],其臨床應用時間更短,起效迅速。
本研究,觀察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進行治療,其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3.02%,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其心絞痛發作頻率和發作持續時間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采用氯吡格雷進行急性心絞痛的治療和搶救,能有效緩解患者病情,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劉艷.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 [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1):122-123.
[2]閆弘睿.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臨床治療效果觀察 [J].中國實用醫藥,2012,10(33):49-50.
[3]王凌云.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治療的臨床觀察 [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3,18(12):36-38.
[4]高艷霞,王立旗.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 [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6):113.
[5]郭云潔,李燕軍.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臨床治療效果觀察 [J].吉林醫學,2013,34(36):7585-7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