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紹蘭,甘桂榮,王宇峰
(宜春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西 宜春336000)
隨著社會快節奏的生活,精神分裂癥的發生率逐漸升高,傳統的抗精神病藥物能夠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但是無法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喹硫平與奧氮平藥物[1-2]在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中能夠極大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副作用小,在精神科應用越來越多。我院采用喹硫平與奧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5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所有患者全部符合我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的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入院時全部經過患者監護人的同意。年齡18~61歲,在入院之前,所有患者均沒有服用過有關抗精神病藥物,排除掉糖尿病、高血壓以及腎臟等重大疾病患者。依照患者家屬意愿,隨機分為喹硫平組28例和奧氮平組28例。喹硫平組患者男15例,女13例。年齡(32.6±6.5)歲,病程(69.8±2.4)年,體重(62.5±3.9)kg;奧氮平組男14例,女14例。年齡(33.1±3.6)歲,病程(7.2±1.9)年,體重(63.4±4.1)kg。喹硫平組和奧氮平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重、病程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
喹硫平組患者治療藥劑量(100~750)mg/d,患者平均(501±56)mg/d;奧氮平組患者治療藥劑量(5~25)mg/d,患者平均(13.9±3.8)mg/d。治療期間所有患者堅持服藥,沒有采取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也沒有采取對血糖、血脂以及體質有影響的藥物治療,兩組患者療程均為12周。
分別在患者治療后2、4、12周觀測患者血糖含量、血脂濃度,血糖含量正常值為(3.89~6.11)mmol/L,血脂包括總膽固醇、低密度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以及高密度蛋白膽固醇等。
治療前后喹硫平組和奧氮平組患者血糖和血脂變化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與治療前相比,患者的血糖血脂升高情況存在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糖升高情況差別不明顯,無統計學差異(P>0.05),多個患者出現血脂升高情況,兩組患者血脂變化存在明顯差別(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和血脂變化
不同藥劑用量對血糖血脂的影響見表2,從表中可以看出不同藥劑用量對患者的血糖和血脂產生的影響無太大差別(P>0.05)。

表2 不同藥劑用量對血糖血脂的影響
喹硫平組有8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奧氮平組有10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無統計學差異(P>0.05)。喹硫平組患者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嗜睡,奧氮平組患者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體重增加。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重性精神病,病情反復發作,主要臨床表現為感知覺障礙、思維障礙、情感障礙等,目前治療精神分裂癥主要措施為口服抗精神病藥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自進入臨床之后,以其良好的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較少等原因,受到醫患人員的普遍認可,如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等。喹硫平、奧氮平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選擇性阻斷中腦邊緣系統多巴胺D2受體,控制精神病性陽性癥狀[3-4],阻斷5-HT2A受體,導致DA脫抑制性釋放增加,激動前額葉皮質D1受體,改善陰性癥狀和認知。因此能夠控制精神癥狀的同時改善患者的認知損害,但是研究表明這幾類藥物對于患者的糖代謝以及血脂代謝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影響[5]。醫學研究表明喹硫平、奧氮平等藥物對中樞a1受體、H1受體、M受體存在拮抗作用,因此患者在服藥期間會出現食欲增大、睡眠增加的現象,進而引發患者的血糖以及血脂代謝異常。
我院的研究也證明了這方面的內容,采用這兩種藥物治療的部分患者出現血糖以及血脂含量升高的情況,但是兩種藥物導致的結果有一定差異。在血糖方面,奧氮平和喹硫平引發的血糖升高情況無統計學差異(P>0.05);喹硫平、奧氮平引發的血脂升高情況存在顯著差異(P<0.05),另外研究還發現患者血糖血脂變化情況與喹硫平、奧氮平的不同藥劑量并不存在直接關系(P>0.05)。兩種藥物在不良反應中,患者人數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患者的不良反應卻不相同,喹硫平組患者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嗜睡,奧氮平組患者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體重增加。
[1]徐富玲,陳云輝,馬俊國.喹硫平與奧氮平對女性分裂癥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謝的影響 [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39-40.
[2]呂欽諭.喹硫平與奧氮平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對照研究 [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1,10(4):205-207.
[3]唐茂芹,黃勁松,王遠玉,等.喹硫平與舒必利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血糖和脂代謝的影響 [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8):575-578.
[4]蔣鵬.阿立哌唑與奧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和對糖脂代謝影響的對比研究 [J].重慶醫學,2014(1):96-98.
[5]徐健康,趙路斌,呂紅霞,等.阿立哌唑與奧氮平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療效及糖脂代謝的影響 [J].河南醫學研究,2013,22(2):18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