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海戰,清政府的慘敗還歷歷在目。然而那時卻有一個文弱書生,提出了一個奇襲日本本土,以支援北洋水師的驚天構想,且付諸了實施,最終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而流產,令人惋惜,否則甲午戰爭也許會是另一種結局。
這個書生就是被譽為四川歷史上“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宋育仁(1858-1931),他是四川富順人,1886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1894年,宋育仁隨大清公使龔照瑗出使歐洲,任中國駐英、法、意、比四國公使參贊,這使本來就渴望學習先進思想的他如魚得水。這期間,宋育仁寫成《采風錄》四卷,比較詳盡地介紹了西方的政教、風俗,進一步闡釋和豐富了他的維新變法思想。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宋育仁正在倫敦,因公使龔照瑗回國述職,宋育仁暫時代其職務。宋育仁密切關注戰爭進展,對北洋水師寄予厚望。經過深思,他上書清廷,提出“倭兵少財乏,持久足以困之”,意思是可以打持久戰。然而清政府卻連連失利,清軍平壤潰敗,黃海海戰失利的消息不斷傳來。書生意氣的他情急之下竟然產生了一個大膽設想——出一支奇兵,突襲日本本土,也許能反敗為勝。
宋育仁說干就干,立即與使館參議楊宜治、翻譯王豐鎬等商量,形成了共識:購買英國賣給阿根廷、智利兩國的兵艦五艘,魚雷快艇十艘,招募澳大利亞水兵兩千人,組成一支奇襲艦隊,掛名澳大利亞商團,以保護商隊名義,自菲律賓北上直攻日本長崎和東京。宋育仁分析,“澳大利亞為英國的屬地,西例商會本有自募水師保護商旅之權,中倭戰起,澳洲距南洋最近,頗為震動,商會發議,舉辦屬地水師一旅,以資保護……”
商量完畢,宋育仁開始行動,他一面報請朝廷批準,一面又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張之洞等人聯系,以取得這些封疆大吏的支持。同時,宋育仁又與國際友人協商具體實施意見,他與美國退役海軍少將夾甫士、英國康敵克特銀行經理格林密爾等商定:由中國與康敵克特銀行立約借款200萬英鎊,另戰款100萬英鎊,以支付兵船購買費用。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宋育仁的構想變成了事實,購買了艦只,備齊了槍彈武器,各級戰斗人員也已經募集妥善,組成了一支有力的海軍,準備交由前北洋水師教習瑯威里率領出擊。
然而,此時的清政府已經打算與日本講和了。回國的大清公使龔照瑗得知此事,當即以宋育仁妄為生事電告清廷。李鴻章聞知堅決反對宋育仁等人的做法,慈禧更是認為宋育仁“妄生事端”,立即下旨將購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廢,同時電召宋育仁速速回國。1895年3月,清政府與日本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好在清政府被內憂外患所困,也沒再治宋育仁的罪,此事就此不了了之,宋育仁的這個奇襲日本的構想終成泡影。在回國途中,宋育仁寫成了《借籌記》,詳細記錄了這事的經過,以表壯志未酬之情。
后來,宋育仁逐漸退出政治舞臺,回到四川,成為成都頗有名望的“五老七賢”之一。晚年他隱居成都東郊獅子山“東山草堂”,一心修志著書。1931年12月5日逝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