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都慣于用“替罪羊”一詞比喻代人受過的人。為什么不是“替罪牛”或者“替罪豬”呢?其實這是有典故的。
《舊約》中說,上帝為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叫他把他的獨生子以撒殺了作燔祭,獻給上帝。正當亞伯拉罕要殺他的兒子時,有個天使說:“現(xiàn)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用它來祭獻上帝。”于是,亞伯拉罕便把那只山羊抓來殺了。
《新約》中則說,耶穌為救贖世人的罪惡,愿釘死在十字架上,作為祭品奉獻天主,并囑咐他的十二門徒,在他死后也照樣去做。因為這是仿效古猶太人在向主求恩免罪時,往往殺一只羔羊替代自己供作“犧牲”,所以教會通常又稱耶穌為贖罪羔羊。
有趣的是,中國也有類似的事例。《孟子?梁惠王上》載:“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注:新鐘鑄成,宰殺牲畜,取血涂鐘的儀式)。”齊宣王不忍心看見牛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而命以羊替換牛來祭鐘。從此以后,“替罪羊”作為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詞匯就流傳開來。
包公真有尚方寶劍嗎
電視劇中經常出現(xiàn)尚方寶劍,如《包青天》中的包公就有一把尚方寶劍。但中國歷史上真有尚方寶劍存在嗎?
“尚方”是專為皇室制造刀劍兵器和珍服器玩的機構,秦已有之,漢負盛名。 “尚方”所制寶劍,鋒銳無比,利可斬馬,所以又被稱為“斬馬劍”。尚方制劍只能由皇室使用。
“尚方寶劍”的稱謂源于西漢成帝時,據(jù)《漢書·朱云傳》記載,直言敢諫的朱云折斷欄桿向漢成帝進諫,希望皇帝賜給他一把“尚方斬馬劍”,用以誅殺皇帝的老師安昌侯張禹,結果不但沒有得到“尚方寶劍”,反而差點丟了性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折檻朱云”的故事。在漢以后的幾個朝代中,用“尚方寶劍”誅殺奸臣賊子仍只是人們的美好愿望。
賜予尚方寶劍并有隆重的授劍儀式開始于元代。據(jù)《宋史》記載,忽必烈時,道士張留孫以神道治愈了皇后的病,“帝后大悅,命尚方鑄寶劍以賜”。但此時的“尚方寶劍”還沒有被用于政務和軍事。
建立尚方寶劍制度,并賦以專斷、專殺和便宜行事的權力,開始于明朝萬歷年間。據(jù)《明史》記載,萬歷二十年,寧夏叛亂,萬歷皇帝先后賜總督魏學曾、巡撫葉夢熊尚方劍督戰(zhàn),結果戰(zhàn)勝。自此賜尚方劍,授予特權的做法開始逐漸頻繁起來。所以,宋朝的包青天是不可能有“尚方寶劍”的。
馬姓緣何人數(shù)眾多
馬姓在《百家姓》里排在第52位,而現(xiàn)代百家姓是按人口排名,馬姓列第19名,可算大姓了。馬姓雖大,起源卻比較晚,源自戰(zhàn)國時的趙國名將趙奢。這位趙奢曾在閼與之戰(zhàn)中大敗秦軍,與廉頗、李牧等人齊名。趙奢還有個很有名氣的兒子趙括,即紙上談兵的那位。說到這里,有人不免疑問,趙奢明明姓趙,怎么就成了馬姓的始祖呢?
原來,因為趙奢于國居功至偉,國君趙惠文王便把馬服這個地方封給了他,并封他為馬服君。此后,趙奢的子孫就以“馬服”為姓,后簡化為馬。
馬姓能夠發(fā)揚光大,還跟另一位名將馬援有關。東漢的伏波將軍馬援東征西討,以馬革裹尸而聞名天下,為東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南方的馬姓多是由馬援南征時帶去的,許多人原來并不姓馬,但因欽佩統(tǒng)帥而改姓了馬。
馬姓人數(shù)眾多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改姓。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含馬字的復姓,像司馬、巫馬、白馬、乘馬、馬矢、馬質、趣馬等,后來,這些復姓大多改為單姓馬了。
有意思的是,許多少數(shù)民族也以馬為姓。譬如在回族中,馬就是個大姓。這與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的人名音譯,尤其是與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譯有關。因馬與穆諧音,所以明代許多著述中都將穆罕默德譯作馬哈麻。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簡稱
由于工作上的需要,各級政協(xié)的名稱經常要使用簡稱。這些簡稱可根據(jù)不同場合而有所區(qū)別,但應當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可以簡稱為“人民政協(xié)”或“政協(xié)”。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可以簡稱為“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各地方委員會的名稱,可以簡稱為“政協(xié)××省(市)委員會”“政協(xié)××省××縣委員會”,也可以簡稱為“××省(市)政協(xié)”“××省××縣政協(xié)”。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各級地方委員會會議的名稱,可以簡稱為“政協(xié)第×屆××省委員會第×次會議”,“政協(xié)第×屆××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次會議”,也可簡稱為“××省政協(xié)×屆×次會議”,“××省政協(xié)×屆×次常委會議”。市、縣級政協(xié)的簡稱亦與此同。但在舉行政協(xié)全會時的會標、各級政協(xié)印章和政協(xié)機關的會牌上,均應使用全稱。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英文縮寫是CPPCC。
意義非凡的“五一口號”
1948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快到了,按慣例,每年的這個時候,中共中央都會通過新華社,對外做出專門決定,發(fā)表宣言、口號,舉行集會、游行,刊發(fā)文章、社論。時任新華社社長廖承志于是給中央發(fā)來一個十分簡短的電報,詢問中央有什么重要事情發(fā)布。
這封簡短來電,當即引起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即將崩潰,一個獨立、民主、和平、統(tǒng)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該是對外公布共產黨人的政治主張、提出新中國政權藍圖的時候了。于是,新華社“五一口號”初稿應運而生。
初稿送到毛澤東的案頭,他將目光停留在第5條“工人階級是中國人民革命的領導者,解放區(qū)的工人階級是新中國的主人翁,更加積極地行動起來,更早地實現(xiàn)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第23條“中國人民的領袖毛主席萬歲”和第24條“中國勞動人民和被壓迫人民的組織者,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領導者——中國共產黨萬歲”上。最終,他拿起筆來,將第5條修改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xié)商會議,討論并實現(xiàn)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將第23條“中國人民的領袖毛主席萬歲”劃掉。將第24條改為“中華民族解放萬歲”。這樣,修改后的“五一口號”,一共23條。
1948年“五一口號”第一次宣布由共產黨發(fā)起新的政治協(xié)商會議,它所凝聚的中國共產黨領袖和民主黨派代表人物的共識終于催生了一個新中國的誕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