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敏
《縣委大院》是湖南衛視《湖南新聞聯播》于2013年下半年制作推出的11集系列報道,講述了在一批老舊的縣委大院里,干部們蝸居老樓心系百姓,保持艱苦奮斗光榮傳統,努力推動地方發展的故事。紅磚房、木板樓、公共食堂……,這些始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依然老舊古樸的縣委大院,與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煥然一新的城市面貌、日益改善的百姓生活,形成鮮明對比,更與一些地方動輒花幾千萬甚至上億巨資,把政府大樓打造成地標式豪華建筑有天壤之別,讓人們眼前一亮、心頭一暖,也因此被老百姓譽為“最美縣委大院”。報道播出后,迅速引發各界關注與熱議,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等主流媒體網站先后制作專題,引發200余家主流網站轉載、點擊量過千萬,在全國形成“最美縣委大院”熱門話題。①《縣委大院》的熱播給當今電視新聞人帶來了以下幾點啟發和思考。
注重主流的、高端性的、大氣的電視新聞專題報道
《縣委大院》是湖南電視臺自主創新的節目,體現湖南電視新聞人的敏銳和擔當。這個作品有很好的策劃,立意高、思想深,堅持“三貼近”原則,踐行“走轉改”精神。《縣委大院》沒有說教,始終關注人物的真心世界,而且在矛盾沖突中還原事物的本來面貌。
有很長一段時間,一說到正面報道、典型報道、專題報道,很多人都會覺得過于嚴肅、枯燥、乏味、有點高調,甚至有些學界的人以不看新聞聯播、不看各省的新聞時段的聯播節目作為炫耀的說法。所以,筆者認為,并不能說電視新聞專題片、政論片、正面報道、典型報道普通百姓不喜歡看,而是看這種新聞報道是不是有溫度,有力量,有厚度,有真情,大不大氣,接不接地氣,新聞報道記者是不是有創作的激情。《縣委大院》以小切口以便能映射出共產黨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既是群眾所盼,也是中國前進道路上應該堅持的信念。
一般而言,電視新聞專題片都是以恢宏的氣勢、豐富的內涵、深厚的底蘊、文化的厚重,造就了中國電視新聞鮮亮的風景。《縣委大院》的成功給我們一個啟示:注重推出主題鮮明,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俱佳的大報道、系列報道、專題報道,打造高質量的電視專題新聞,是電視拓展自己新聞生存發展空間的重要途徑。主流媒體要發揮引領作用,只要找到合適的題材,切中社會關注的熱點,就可以形成話題引領輿論,即使是地方的新聞聯播也可以擔當這個重任。②
要加大基層民生化的、感染力強的、有思想的專題新聞節目報道分量
《縣委大院》的成功之處在于突破典型宣傳和主題報道固有的形式,切合時代、關注民生,創新性地實現黨性和民主性,宣傳和藝術、真實和夢想的高度。在當今新聞媒體大多偏好最新最美的事物時,在各類地標建筑風起云涌時,湖南衛視另辟蹊徑,把鏡頭對準了三湘大地上那些外表上已經不入流、功能設置上已經嚴重落伍的卻最接近民生的縣委大院。節目播出后,卻在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老百姓對這檔節目以及節目呈現的舊縣委院子豎起大拇指。《縣委大院》以三湘大地上的老縣委大院為切入點,報道一批基層黨員干部執政為民、艱苦奮斗的事跡,弘揚他們密切聯系群眾,努力服務人民好作風好傳統,為中央整治“四風”、深入扎實推進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供生動鮮活現實案例。
《縣委大院》這個作品主題呼應了“四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也是湖南臺踐行“走轉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新的樣本。報道播出后不但得到從中央領導到社會各界的肯定,也得到千千萬萬普通百姓關注。在這個作品里記者走到很多縣委大院去看、去體驗,如果沒有記者深入基層去捕捉細節,這些作品不會有這么細膩的情感和深入人心的力量。
一部好的電視新聞作品,除了要有大信息量、有情感外,還要有一定的思辨性和思想性。特別電視新聞系列專題片一定要有思想,而且要生動。做有思想的新聞,做挖掘與時代脈搏相貼近、相吻合的時代新思想、新觀念的電視新聞作品,是在當今新媒體、全媒體、自媒體、大數據、娛樂化等聚合的復雜背景下致勝、出類拔萃的一個重要因素。《縣委大院》看似是對一座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大院的介紹,實際上它所反映的真諦和讓我們思考的是中華民族發展道路、宗旨、信念的問題,這種探索在當前社會轉型的時候,具有非常鮮明的指導性。從一定程度上說,這個作品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前瞻性和指引性。
不斷創新電視新聞表現方式,改進新聞報道的形式和創作技巧
在《縣委大院》中,如果按照常用的表現形式,在報道時,畫面加解說詞配上同期聲采訪,交代出時間、地點、內容以及背景等情況就可以了。但《縣委大院》的記者和編輯在處理新聞時,打破常規思維方式,采用厚重解說配灰的懷舊畫面,并且巧妙利用字幕、音樂、同期聲、特技以及紀錄片的紀實手法,適當運用了文學思維、審美思維等多種表現手法。
《縣委大院》這部作品從創作理念上看,是本著真實的態度去創作,因此借用了大量紀錄片手法。在新聞中,記者對幾位縣委書記的采訪很隨意,有的是在院子里,有的是他的住所里,有的是一邊走一邊采訪,采訪也沒有做認真的處理,一看就是真實的。有一位書記說,歷屆都是這么做,到了我這屆就要傳承下去。也有一個書記說他住的房子挺安靜的,就是太潮濕,記者問他能不能住得好一點,他想了一下說,住了可能別人會說的。有一個領導干部說老干部們盯得很緊,監督很厲害。其實群眾對這個片子也有質疑,光住爛房子也不行,是不是太保守,市場經濟是不是能搞上去,但是這部片子在這方面沒有用語言,而是用紀實性鏡頭去回答。住老房子不是關鍵,住老房子的背后是心系民生,是真正執政黨的本色。這個主題不是用記者的話、解說員的詞說出來的,是用紀實性畫面來回答。通過紀實拍攝手法處理,讓畫面具有高度視覺沖擊力。在作品采訪拍攝過程中,這些拍攝、采訪的過程性、細節性、原生態性具有很強的紀實效果,讓觀眾覺得這些是非常真實的。
在現代社會這樣簡樸、古老、破舊的縣委大院已經越來越少見。為了強化這種歷史傳統的感染力和歷史傳承的召喚力量,《縣委大院》在后期包裝上進行了獨特的設計,從舊房子到老照片、老物件,歷任縣委書記任職中的情況,緬懷過去,啟迪未來。尤其在片尾的時候編輯選擇了一首吹號音樂作為背景音樂,配以灰白色的曾經歷任縣委領導名字的滾動字幕畫面,并處理成慢鏡頭。這種節奏、這種氛圍有力的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尤其是觀眾每每聽到每集結尾的吹號音樂聲,就仿佛回到了純真的年代,給觀眾以強烈的懷舊感和心靈震撼,洗滌凈化的莊重、悲壯和崇高感。
要善于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融合發展,網臺互動,形成報道合力
《縣委大院》的巨大影響,網絡推廣功不可沒。到百度搜索最美《縣委大院》,結果是1610萬個,湖南省內紅網和華聲在線兩大主要地方新聞網站的專題點擊率超過了3000萬人次,新浪微博有關《縣委大院》話題超過100萬條微博參與互動討論。人民網輿情報道分析網上信息有超過95%言論為正面言論,所以《縣委大院》迅速量化升級為一種正向輿論,走紅網絡影響全國。《縣委大院》這一正面宣傳的網絡過程,是傳統電視媒體融合互聯網等新媒體宣傳思維來提升正面宣傳能力的一個典型。
加強輿論互動,搶占網絡論壇、微博、微信、博客等網絡互動傳播點,有效打通兩個輿論場,最終使《縣委大院》升華為最美“縣委大院”,成為一個大宣傳時代的網絡輿論流行熱詞,有效釋放了正面宣傳的正能量。《縣委大院》與網上頻繁曝光的腐敗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直接打破民眾已有的認知和思維定勢,充分激發民眾的表達欲望。這顯示出互聯網新媒體時代的比較效應在網上正面宣傳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更好地體現比較效益原則,才能有效地提高議程的設置力,才能真正抓住輿論的眼球,從而達到宣傳互動、引導、報道的效益。正像《縣委大院》為什么走紅網絡,在全國迅速傳播開來,是互聯網聚集放大作用結果,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網臺互動發展結果,是話題的傳播價值切中實際引領的觀點鮮明有效的結果,或許這就是當今互聯網時代一條重要的傳播規律。(本文是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新媒體語境下的電視節目“全媒體”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13C131)
(作者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欄目責編:吉 慶
注釋:
①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vvL_gSCJdPysRF3gMJoxzvVc
btSot-caO4Y22EesJOv_ocAx6fxNiu-_PAfqUJAueA4p4F3YUgn_29pE
I7I_,2014/03/12。
②唐 婷:《湖南日報》,2014/03/12, http://hn.rednet.cn/c/2014/03/12/3295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