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艷
摘要:農村連鎖零售業的發展實現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民就業、提高農村市場管理模式、改善農村消費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但連鎖零售業在農村發展還存在購買習慣、商品結構、經營成本等制約因素。本文分析了農村連鎖零售業發展的現狀、優點及制約因素,探討建立適合農村市場的連鎖模式。
關鍵詞:農村;連鎖;零售業;SWOT分析
2005年2月起,國家商務部開始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即以連鎖經營的形式構筑農村現代流通網絡。2007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大力發展農村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農村連鎖經營已經取得了快速發展。
一、農村連鎖零售業發展現狀
通過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引導城市流通企業進入農村,以連鎖經營方式改造傳統經營網點,推動了現代流通方式在農村的普及,促進流通企業擴大市場占有率,有效保障了農村商品質量安全。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累計建設52萬家連鎖化農家店,2667個配送中心,覆蓋了全國80%的鄉鎮和65%的行政村。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進和富農、惠農舉措的實施,各種補貼和醫保給廣大農民帶來了一定的幫助,農村的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民的收入進一步提高,購買力也隨之增強,收入的提高使農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使得農村連鎖零售業有了發展條件。同時在城市連鎖零售業競爭激烈,開發農村連鎖零售業成為規避競爭的有效手段。而且,農村連鎖超市投資成本低,房屋和土地租金廉價,人力資源有優勢,工資水平低。因此,發展農村連鎖零售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農村連鎖經營的優勢(S)和發展機遇(O)
(一)優勢分析(S)
1.產業鏈優勢
農村連鎖零售業可以把各個鄉鎮的農產品集中收上來,經過簡單加工,在區域內相互交流,幫助銷售地方副產品。通過與相關加工企業合作,構建以“基地+加工+銷售”模式的產業鏈,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一方面能解決農產品流通難題,增加農民收入,而且還能增強農民的購買力;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就業機會,部分農民可以通過培訓進廠工作,從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形成良性循環。
2.經營成本優勢
發展農村連鎖零售業報成本優勢主要體現在門店租金與員工工資。各連鎖超市在發展之初投入的資金中,相當一部分用于商場的地皮或租金上。在市中心建一個商場可以要上千萬的投資,而在農村地價遠低于城市,建一個中小型商場只需幾百萬,連鎖零售企業可以大大減少前期投入。同時,農村的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勞動力價格低于城市。一般的大城市普通員工平均月工資要一兩千元,而在農村平均一千元以內。于是,農村連鎖經營企業在農村本地招聘,僅勞動力支出相比城市就可以減少一半左右。
(二)發展機遇(O)
1.潛在消費市場機遇
一是,農村家庭人均收入不斷增加,農民增收的渠道不斷拓寬,農民工資收入、農產品交易、個體經營等各渠道收入都有所增加。農民持續增加的收入支撐著連鎖經營在農村的不斷發展;二是,現在農民更關注的是能不能買到放心商品、能不能買到貨真價實的商品,而不是買東西方不方便。而連鎖經營模式的商品采購渠道統一、正規,恰好滿足了農民消費心的轉變和對現代流通方式下鄉進村的熱切期待。
2.國家政策支持
商務部從2005年2月開始啟動了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為了推動和支持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開展,財政部會同商務部出臺了對于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專項資金扶持政策;國家開發銀行向各地分行下達了貸款計劃。僅2005年,中央財政對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項目補貼了2.04億元。2006年,中央財政加大了資金扶持力度,對試點企業建設每個鄉級店補助3000元,每個村級店補助4000元,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每個農家店補助標準增加1000元,對配送中心貸款貼息。此外,商務部會同國家開發銀行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支持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通知》,在國家開發銀行對流通業提供的500億元政策性貸款中,專項安排100億元用于支持農村市場體系。
三、農村連鎖零售業發展面臨的問題(W)與挑戰(T)
(一)農村連鎖零售業發展面臨的問題(W)
1.商品結構的制約
農村連鎖超市的商品結構不合理,脫離農村居民的實際需求。農村超市商品基本以日用百貨為主,品牌眾多,但很多商品從來就沒有被顧客動過,對農村實用、急需的農藥、化肥等農資商品卻極少經營,經營范圍制約自身行業的發展。
2.農村消費習慣和觀念制約
一些農民品牌意識不強,商品只看價格,不求品牌質量,對從正規渠道進貨的農村連鎖超市帶來很大沖擊;很多地方對即買即結的超市經營模式不適應,影響連鎖零售業資金流轉。
3.超市員工素質參差不齊
農村的年輕人大多到大城市打工,留下來的大多是老人或小孩,中年人是家里的頂梁柱,忙完田里忙家里,多數不會再找一份工作。即使進入超市工作,他們文化水平較低,很難適應超市現代化的管理。
(二)農村零售業發展面臨的挑戰(T)
1.農村人口居住分散
我國有9.5億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3%,連鎖零售業在農村的市場前景寬廣。但是絕大多數區域都存在著鄉鎮之間的距離遠,人口居住較為分散,這對農村連鎖零售業的物流運輸、配送構成了巨大的挑戰,農村市場存在整體“大”,局部“小”的特征。
2.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農村商品流通網點的建設既缺乏投資支持,又缺乏競爭激勵,造成布局混亂、沒有規劃的狀態,致使農村商品流通網絡薄弱,商流不暢;農村道路建設滯后,運力發展滯后、儲存條件不足等原因制約了其商品流通發展。
3.農民消費能力有限
我國農民的人均收入增幅連續6年超過6%,但基數較小,增加額并不大。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造成農業生產成本增加,影響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同時,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外出打工所在崗位工資普遍不高。
四、農村連鎖零售業發展的模式與對策
(一)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經營模式
農村連鎖零售業發展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模式:直營,由零售企業在各鄉鎮新建連鎖超市;特許加盟,通過加盟連鎖店方式推進商品連鎖經營,吸納傳統的“夫妻店”、“家庭店”,按照“六統一”的運行模式即“統一標識、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經營管理、統一商品價格、統一服務規范”,改造組建連鎖店,實行連鎖經營;供銷社合營連鎖,供銷社原有網點基本覆蓋城鄉每個角落,并且也有一批富有商業實戰經驗的隊伍,發展農村連鎖超市,可以充分利用供銷社已有的商業網絡和人才基礎,迅速實現連鎖規模的低成本擴張。
(二)農村連鎖零售業發展的對策
1.改變農村超市商品定位
在農村發展連鎖超市不能完全把城市貨架“復制”到農村。首先,了解當地居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水平的基礎上,提供消費者真正需要的商品,農村消費者喜歡簡單、經濟實用型的產品。其次,設立電器賣區、服裝專賣區,既滿足農民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又區別于農貿集市的經營,減小競爭壓力。
2.發揮農村超市雙向流通功能
一方面,推動工業品下鄉;另一方面,促進農副產品進城。通過這種雙向流通,解決農民的“買難”和“賣難”問題。武漢中百是較早在農村實施雙向流通的企業,它們推行的生鮮采購的源頭直采模式,不但讓農民增收,同時通過豐富的特色農產品興旺了超市的人氣,成就了中百的競爭力。山東威海的家家悅超市由收購蔬菜,擴展到海產品、禽蛋、水果、雜糧等,還新建了2萬平方米的現代化生鮮商品配送中心,每天通過電腦對超市信息進行數據分析,生成訂單,傳到田間地頭,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生產,把產品變成商品。同時他們還把當地鄉鎮企業的工業產品也納入采購網絡,配送到其他地區的連鎖店銷售,促進了鄉鎮企業的發展。
3.農村超市選址采用梯度推進策略
在發展農村連鎖超市時,應結合各地消費者購買力水平和人口密度,由經濟發達地區向經濟落后地區、由鄉鎮向村級逐漸推進,保證“成熟一家發展一家,發展一家鞏固一家”。在人口流動性較大、交通便利的集鎮發展特許經營,設立連鎖加盟店;對周邊村莊分散的雜貨店以采購聯盟的形式輻射,以連鎖企業為主導,搭建采購平臺,通過采購聯盟整合小規模、網點分散的農村零售商,使配送規?;?,降低連鎖企業的經營成本有利于連鎖經營在農村地區的發展。
4.引導農民改變消費習慣
一是要普及商品的質量和安全知識,增強農村居民的質量意識,引導他們選擇產品質量有保證的超市消費。同時連鎖超市要提高產品服務質量,并做到持之以恒,杜絕假冒偽劣。二是通過開展農民喜聞樂見的促銷活動,吸引農村居民嘗試進入超市消費,逐步改變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
新時期開拓農村市場行之有效的途徑是采用現代流通方式,開展連鎖經營。既取得了經濟效益,規范了農村市場,出現企業贏利,農民消費者獲得便利和實惠的“雙贏”局面;同時又取得了社會效益,推動了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李芬儒,陳蓉華.農村批零業態發展連鎖經營應關注的問題[J].農業經濟,2006(6)
[2]李剛.我國零售業態發展趨勢初探[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5(8)
[3]鮑宏禮,管竹筍.我國農村零售商業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