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云
摘要:目前蘇北地區食品行業供應鏈管理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存在供應鏈同層次間協調性差,信息傳遞不及時等問題。 如何優化農產品供應鏈,保證市場上食品質量和數量的正常供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是當今社會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從完善食品供應鏈的角度出發,分析了蘇北地區供應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優化食品供應鏈的相應措施。
關鍵詞:食品供應鏈;食品物流;食品信息網絡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食品安全視角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研究 ——以蘇北地區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4SJD682)
食品工業在全球經濟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由于其行業的特點與特殊性,食品行業的供應鏈相對較長,供應鏈運營速度與響應都要求有較高的快速性。在國際上,特別是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從食品的原料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分銷、零售等的大部分環節都采用或已經采用了供應鏈管理來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與效益。在江蘇北部,雖然有眾多的人口與消費優勢,使得食品行業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但由于供應鏈管理的起步較晚,缺少優化的管理理念與工具,這些都直接影響了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競爭力。近年來,食品行業中的一些國際化跨國公司不斷搶灘中國食品工業市場,紛紛在中國設立采購中心、加工制造中心和銷售中心,不斷加強其在中國的品牌戰略。食品行業的市場是典型的大眾消費市場,是隨著廣大消費者的消費結構、消費水平、消費習性的改變而變化的。
1.食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食品的總體質量是安全的。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蘇北地區仍有大量的問題存在。
1.1生產環節
技術進步迎合了生產過程中經濟效益增長的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的增加、人們食物消費結構的變化與營養意識的優化,都直接或間接地對食品數量、質量的需求產生著影響。在人類還無法大規模合成食物的時代,只能依靠生產更多的糧食、蔬菜、水果等生活資料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食品供應鏈在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方面的優化研究食物的需求,農藥、化肥、激素、抗生素及生物技術的應用恰恰迎合了這種需要?,F實中,為了追求產量,農民往往投入更多的農藥、化肥來達到這種目的。農產品的種植、養殖正在不同程度地受到農藥、化肥、三廢的影響與污染。而人體食用了這些被污染的農產品后不僅將產生直接的健康危害,而且還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增加。因此,在食品供應鏈的源頭,化學藥品、生物制劑等的大量使用給食品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這種化學性、生物性的食品污染,往往在食物鏈中經歷了長期的蓄積,它對人們的健康危害也往往是在很久以后才能發現, 這給食品安全的評估帶來了挑戰。
1.2加工環節
相關調查顯示,食品生產企業規模過小、管理混亂的問題在蘇北地區還是比較嚴重。這形成了影響食品加工環節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僅以小麥粉、大米、醬油、食醋為例,占總銷量 50%以上的產品都是由10 人以下、設施簡陋的家庭作坊式企業生產的。廠商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往往減少了設備、設施和管理的投入,加上管理松懈、生產控制不嚴等問題, 使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受到微生物污染,導致產品在儲運、流通過程中腐敗變質速度加快,最終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其次,超量使用或濫用食品添加劑,也是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誘因。為達到改善食品外觀、延長保質期等目的,在食品的加工過程中,常常需要加入適量的添加劑。但是,食品添加劑的濫用、甚至使用工業助劑的現象卻不可忽視。再加上相當數量的食品企業并不具備相應的檢驗能力,產品質量難以保障。這樣, 不僅增加了市場監管的難度,更直接導致或增加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1.3流通環節
目前,多數農產品仍以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形式在農貿市場、街頭巷尾直接銷售。這種流通方式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檢驗程序和監督手段,食品安全事件將難以避免。在食品流通領域,為數眾多的食品經營企業小而亂,溯源管理難,食品標簽不規范,分級包裝食品低,甚至違法使用不合格包裝物。有的企業在食品收購、儲藏和運輸過程中,過量使用防腐劑、保鮮劑。部分經營者銷售假冒偽劣或變質食品,有的在農村市場、城鄉結合部及校園周邊兜售“三無”、假冒偽劣食品。
1.4消費環節
隨著現代生活習慣的改變,人們對食品消費日益呈現出多樣化、方便化的趨勢。非時令食品消費、在外就餐消費等活動大大增多,食品消費不斷上升,也使得群體性的食品安全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食品安全品質正經歷著從“看得見”的因素( 如顏色、氣味等) ,到能借助工具檢測到的因素( 如病原菌、農殘等) ,再到現有技術條件下難以快速檢測的因素( 轉基因) 的變化過程。而食品作為一種“經驗產品”甚至是“后經驗產品”,一方面受消費者相關知識水平等的限制,一方面因為消費者遠離食品產品的生產、流通過程而造成了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對稱效應,在食用前,他們很難對其品質進行評價,無法依靠自身力量來有效地保護自己。如果政府不能保證食品安全信息被迅速、有效地傳遞到消費者,或者如果生產者、經營者對不利信息刻意隱瞞,將會使消費者無所適從。
2.食品行業供應鏈管理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有了很大的改善。近年來出現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又給人們的生活敲響了警鐘,食品安全現狀依然不容樂觀。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絕大多數在于供應鏈上。
2.1供應鏈同層次間協調性差,信息傳遞不及時
供應鏈上的企業之間、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共享、業務不協同造成了不必要的不確定性。太多的需求與供給的不確定性和供應鏈成員間缺乏互信與協同,牛鞭效應等導致較高的庫存量,數據處理復雜,各系統、成員間無法直接交換數據,太多的數據需要重新輸入和轉換,信息滯后,流程不連續,即使能夠交換數據,也不能實現共享流程,從原材料一供應商一產成品一消費者,供應鏈業務流程缺乏連貫性。缺少有效的策略與軟件系統工具。缺少現代化的供應鏈決策與優化工具,無法及時掌握和把握市場機會,無法快速地捕捉需求信號,并對這些信息快速地做出反應,靈敏性差,對預防和快速處理例外事件的能力差。運作模式上采取”小而全、大而全”的策略,將各種生產與經營資料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從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產裝配、倉儲、包裝、運輸、配送、分銷與零售等環節的業務都納入自己的業務范圍之內,形成了整體業務一條龍,企業成為龐大、臃腫的超級組織結構。
2.2供應鏈網絡設計不合理
企業生產過程和物流過程的設計未考慮整個供應鏈的合理性,造成高額運營成本,整個分銷網絡沒有實現優化設計和改進,上下游網絡設施與物流作業設計銜接差,無法實現協同運作,影響了流程的順暢性,供應鏈的配置與管理不周,只針對和著眼某一個局部,管理沒顧及到整個供應鏈的資源,供應鏈的競爭衡量失真,缺乏供應鏈管理績效的衡量標準和指標等。
2.3沒有信息技術的保證
在電子信息技術如火如荼的今天,我國的食品加工及制造企業卻只有很少一部分使用,例如方便分揀貨的條形碼技術以及立體式自動分揀倉庫。很多企業仍然是人工分揀貨,極大地降低了供應鏈管理效率,增加了出錯的概率。除此之外,網上購物已成為一種大眾的潮流,服裝行業在這方面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食品制造業卻沒有很好地利用這種電子資源開拓市場,企業沒有步入真正意義上的電子信息時代。
2.4初級原材料生產規模小,組織化程度較低
當前我國的原材料供應商多數是以小農經濟方式進行生產,即使在很多地區已經采取了龍頭企業帶動的“1企業+n農戶”的組織模式,但農戶仍然沒有脫離自身的個體行為,沒有擺脫小農經濟的范疇。這種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具體情況如下:首先,不利于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廣,產品品種難以優化。其次,原材料供應商管理協調難度大,抵御風險的能力差。
2.5落后的供應鏈管理理念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就蘇北當前的情況來看,食品制造企業下游的銷售渠道存在著“大市場”與“小生產”的不協調?!按笫袌觥笔侵甘称沸袠I面臨著地理位置跨越較大的城市甚至是國外市場,例如芒果、香蕉等熱帶水果流通到北方,地理位置跨越就較大,“小市場”是指當前食品制造企業仍然存在著類似于小農經濟的模式,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產品難以有效的流通到市場中。另外,就蘇北當前食品制造企業總體情況來看,絕大多數企業根本不了解供應鏈,更不用說進行供應鏈管理了,近80%的食品制造企業沒有設置供應鏈管理部門,有一部分企業將供應鏈管理部門誤解成物流管理部門,只是進行簡單的采購、運輸、存儲等協調活動,并不具備協調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能力。
3.供應鏈管理中存在問題的解決辦法
3.1建立與原料供應商“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
供應鏈成員之間合作收益大于不合作的收益,且合作時用相對較少的產量就能得到相對較多的利潤。況且在自由交易的市場中,交易成員之間通常是處于信息不對稱狀態的。所以,對還沒有條件建立縱向一體化生產體系的食品制造企業,建立供應鏈成員之間的“互惠互利”真誠合作機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從前面的供應商與食品制造企業的討價還價模型可以看出,供應鏈成員之間在合作的同時,由于利己本性的存在,都想方設法使得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于在食品制造企業供應鏈中,食品制造企業處于核心地位,要保持供應鏈的持久穩定,就要保持供應商的利潤不至于受到市場太多的影響,即為供應商提供最低保障的收購價格,無論市場行情如何變動,保障供應商為食品制造企業提供原材料的同時,確保其最低利潤。其次,在供應鏈內部形成利潤分配多樣化的局面。供應商為食品制造企業提供原材料,生產出來的產品所獲得的利潤應該給予供應商一定的回報,這也是一種激勵的手段,激勵供應商生產更安全可靠的原材料,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
3.2明確供應鏈的戰略目標、確定供應鏈的結構框架
首先分析供應鏈設計策略的重要性和合適性,其次分析供應鏈開發的方向,總結出存在的問題,及有影響供應鏈設計的阻力等,進而明確供應鏈網絡設計的戰略目標、任務等,決定供應鏈網絡設計的戰略。主要包括獲得用戶服務的高水平和低庫存,低成本兩個目標的平衡,同時還應該包括以下目標:進入新市場,開發新產品,開發新的分銷渠道,改善售后服務,提高用戶滿意度,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分析整個市場競爭環境,即分析市場需求。同時還要對市場的
不確定性進行分析和評價。然后進一步得出供應鏈的組成要素,提出供應鏈組成的基本框架。
3.3構建食品信息管理系統,加快信息化建設
構建食品信息管理系統,建設食品供應鏈信息管理平臺,通過信息化建設,實現信息在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消費者之間有效傳遞,提高供應鏈管理信息的準確性,保證各環節的便捷溝通。
3.4培育各種形式的生產方式
在食品供應鏈中,無組織的分散農戶是沒有競爭力的弱勢群體,他們在與大型生產組織競爭時往往處于劣勢。因此應該努力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建立能夠代表農民利益的農民合作協會,為農民提供包括農產品分類、包裝、初級加工、倉儲管理、配送以及信息處理等業務服務,從食品供應鏈的起點上消除無序的市場競爭,并且把農戶納入食品供應鏈。使農民參與更多的增值環節是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的有效措施
3.5樹立企業形象,進行商譽激勵
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贏得大眾的消費,不僅為企業贏得更多的利潤,同時也從更深層次上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當前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很多人已經將食品的質量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價格,“哪怕多花一點錢,買到放心可靠的食品”,是當前廣大消費者共同的心聲。所以,對食品制造企業來說,加強產前、產中、產后安全質量管理,誠信經營,生產讓消費者放心的食品,贏得公眾的良好口碑和聲譽,才能吸引優質供貨商并鞭策其保證所提供原料的質量,進而實現供貨安全一安全生產一安全消費的良性互動,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競爭優勢,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