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彬
摘要:簡述了豬副傷寒病的發病情況、病癥以及綜合防治措施。
關鍵詞:豬副傷寒病;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9-0025-01
仔豬副傷寒病也被稱之為沙門氏菌病,仔豬患上該病的幾率較高。該疾病具有較強的傳染病,一頭仔豬患病可能會導致幾頭甚至幾十頭仔豬死亡,致使養殖戶虧損嚴重。因而做好豬副傷寒病的預防控制工作非常重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發病情況
2013年8月22日,我旗一農戶養殖的23頭仔豬中有5頭相繼出現發燒、便秘、腹瀉、皮膚發紺等癥狀,次日中午該戶主查看豬舍,發現已死亡6頭,另有4頭也表現出該類癥狀,對死亡病豬進行剖檢,可見病豬的脾臟腫大,淋巴結出血、胃腸潰瘍,其他部位未見明顯異常。
2 臨床癥狀
2.1 急性型
大部分斷奶仔豬呈敗血癥癥狀,體溫突然升高,食欲減退,腹瀉、便秘,腹痛明顯,大便干燥、惡臭,病豬在出現該癥狀后2~4 d死亡。
2.2 亞急性與慢性型
病豬體溫升高,眼部內有膿狀分泌物,并伴有角膜渾濁,情況嚴重的會轉發為大小腸潰瘍,大便干燥、惡臭明顯;部分患有肺炎的豬群,表現為咳嗽嚴重,呼吸困難,發病后開始消瘦,萎靡不振,最后死亡[1]。
3 診斷
3.1 臨床診斷
依照疾病的流行特點、癥狀以及剖檢觀察分析可診斷出副傷寒病。
3.2 實驗室診斷
對病豬進行尸體解剖后,取病豬的大腸內容物置于普通瓊脂平板上,并在恒溫37℃的環境中連續進行細菌培養24 h,在瓊脂平板內還可看到周邊整齊的黃白色單個小菌落。在挑選特殊菌落抹片,對革蘭氏染色后鏡檢,能看見兩端鈍圓,排列較散,偶見3個左右連在一起的革蘭氏陰性短小直桿狀細菌,并挑選單個菌落置于37℃中培養24 h,并取三糖鐵瓊脂培養基中穿刺,會有H2S出現,且底部為黑色,斜面為黃色[1]。
4 預防與治療
4.1 預防
科學喂養,定期打掃豬舍,保持豬舍環境的干燥、清潔,增強豬群的自身抵抗力,做好豬群的免疫接種工作。現今常用的預防接種藥物為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菌苗,對1月齡以上的仔豬或剛斷奶的再豬仔進行預防接種,該凍干菌苗可口服或肌注。口服標準為將凍干菌苗稀釋至5~10 mL,并與飼料攪拌均勻后喂養。也可稀釋至1~10 mL灌服。肌注標準為:依照凍干菌苗標注的使用說明書與20%的生理鹽水混合后,注射1 mL,達到增強豬群免疫力的目的。在免疫接種前后10 d左右,應停用抗生素。
4.2 科學喂養
在飼養的過程中,應供給仔豬易消化的食物,并補充其每日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豬舍應定期消毒,一周兩次。同時須做好通風工作,每日所使用的食槽、水槽等應定期用氫氧化鈉清洗,在用清水沖洗干凈[2]
4.3 治療
4.3.1 病豬隔離 對于患病病豬應做好隔離工作,以免傳染給其他仔豬。
4.3.2 藥物治療 對于已患病的豬群,可使用病原體較敏感的抗菌類藥物,在發病初期應立即給藥治療,以防疾病惡化,所用藥物劑量要足,治療時間宜長不宜短,并中途暫停使用其它藥物。患病病豬的藥物治療包括:采用30~50 mg的土霉素根據患豬的體重情況配制后肌注,一日一次,連用一周。發現病豬癥狀有無減輕,若有緩解,則繼續治療[3]。
5 討論
豬副傷寒病的致病因素較多,飼養管理不當、氣候因素、斷奶過早等均易導致該病發生,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豬感染沙門氏桿菌而引發的一種傳染病,該疾病無固定的發病期,任何季節均可能發病。該疾病的致死率相當高,對于一個月以上的哺乳豬仔以及剛斷奶的豬仔,一定要做好疫苗防控工作,減少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 張玉剛.1周齡仔豬急性剮傷寒病診治及體會[J].畜禽業,2013(1):68-69.
[2] 黃文峰.中西醫結合治療仔豬副傷寒病[J].養殖與飼料,2010(4):27-28.
[3] 秦明月,張士狹.仔豬副傷寒病的中西藥治療藥方[J].養殖技術顧問,2010(2):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