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寬余+于利子+何智武
摘要:奶牛真胃炎是奶牛胃腸疾病中發病率較高、治療難度大的一種疾病,文章從其發病原因、臨床癥狀以及治療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探討,為奶牛真胃炎的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奶牛;真胃炎;治療方法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9-0039-02
奶牛產后真胃炎是奶牛產后突發的一種嚴重的消化障礙性疾病,發病率約為5.6%,多發生在產后25 d內,尤其在產后6~10 d發病率明顯上升,其中產后5~6 d發病數占總發病數的63.5%,一般在4周后發病率逐漸下降。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產應激及產后奶牛胃腸功能減退,腹壓下降,各胃位置發生改變[1],加之產后飼喂大量精飼料,缺少優質粗飼料,真胃的運動、分泌、消化功能減弱,胃內容物運轉不暢導致胃內腐敗、分解過程加劇,產生大量酸性物質和有害產物,引起胃黏膜發生炎癥反應,并反射性刺激神經反應,引起迷走神經的機能紊亂[2],出現幽門痙攣而導致真胃弛緩、擴張和發炎。臨床上以病牛表現不食、消瘦、脫水、腹痛、腹腔積水、糞便異常、味腐臭、內含淡黃色膠凍狀物質或潛血便為特征。嚴重者可因真胃壁穿孔而死亡,病程長達1~2個月,如果治療不及時可因真胃積聚大量氣體和液體從而繼發真胃變位和真胃扭轉造成嚴重后果甚至死亡。
1 病因
奶牛產后真胃炎的發病原因主要有:長期舍飼或牛舍狹窄,缺乏運動,導致奶牛消化功能減弱,體質下降,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高精料、低粗飼,使母牛產后恢復期或泌乳高峰期采食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引起瘤胃酸中毒,瘤胃內高酸度高滲透壓內容物進入真胃,對真胃黏膜產生壓迫和慢性刺激,引發炎癥,造成潰瘍或糜爛;飼喂霉變、農藥殘留過高的飼草料,造成慢性中毒或導致胃黏膜受生物性、化學性或物理性損傷而發炎;奶牛場為節約成本,長期飼喂單一飼草,如粗硬的玉米秸稈等劣質干草,導致真胃菌群失調,消化機能紊亂或使胃黏膜受到機械性損傷,病原菌感染引發炎癥,而且由于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3],使胃黏膜的保護能力和修復功能下降,抵抗侵害能力減弱,易引發炎癥;飼養管理不當,產后加料過急,飼喂過量,精料加工過細,飼草切割過短,飼草料儲存不合理,發霉腐敗后繼續飼喂。這些原因均可導致奶牛消化系統疾病,使前胃內微生物失調引發消化機能障礙,長時間造成真胃黏膜發炎,壞死甚至脫落。根據筆者近年來的研究,多數資料表明奶牛產后真胃炎多發生在產后第2周,多數是由于飼養管理不當造成的。在調查中發現飼養密度大,運動場面積小,地勢低洼,沒有專用產房,產后日糧水平與成分沒有按奶牛產后標準供給,產后加精料過急,青飼料有霉變等情況的奶牛場發病率明顯偏高。
2 癥狀
奶牛產后真胃炎多發于產后25 d內,尤其在產后6~10 d發病明顯增加,產后25 d后發病逐漸下降。病初精神不振,被毛粗亂,食欲下降,食量下降,挑食飼草,采食精料減少或拒絕精料,反芻次數減少,緩慢無力甚至停止,不時磨牙,泌乳量下降;隨病情發展,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廢絕,開始時鼻鏡有汗但逐漸變得干燥,皮溫不整,有時流涎,空嚼,磨牙,口腔干臭,結膜發紺,皮膚彈性下降,眼窩下陷,泌乳量顯著下降甚至完全停止,迅速消瘦;外觀病牛上腹部極度空虛,肷窩深陷,有的下腹部膨大,有積液,右腹部、旋髂韌帶緊繃;瘤胃收縮力減弱,蠕動音減弱,真胃蠕動音亢進,有明顯的流水音,若在右側肋骨弓區聽、叩診結合可聽到鋼管音,多繼發真胃左方移位,觸診真胃內容物較實,真胃區腹壁緊張,病畜表現敏感,躲避,踢腿,有疼痛感,腸音增強,用拳頭輕擊右腹壁腹內有拍水音;多數病牛呈現弛張熱,排糞減少或停止,糞便暗綠色呈黏稠狀,有腐臭味,有的排水樣稀糞,糞便帶有血液或脫落的黏膜,有的糞便中有爛肉或黃色膠凍樣黏液,有的發生便秘,直腸檢查糞少或無糞;后期喜臥,呻吟,眼球凹陷,體溫下降,耳尖及四肢末端冰涼,心率過速,預后不良,多數死亡。
剖檢病死牛,真胃及十二指腸均發生不同程度的炎性病變及壞死灶,腹腔有大量淡黃色液體,真胃體積膨大,胃壁增厚,發生水腫,瘀血,胃黏膜糜爛或壞死,有的局部發生潰瘍,穿孔,嚴重病畜發生十二指腸變性壞死。
3 治療
治療原則:清除真胃和腸道內容物,強心、補液、消炎、緩解酸中毒,前期禁食禁水1~2d,以后給予柔軟易消化的飼料,每天逐漸加量,合理安排飲食。
(1)鹽類或油類緩瀉劑,如硫酸鎂400~500 g,常水6 000 mL或石蠟油1 500 mL,胃管一次投服。
(2) 5%碳酸氫鈉注射液200~500 mL、20%安鈉咖注射液10~20 mL、5%葡萄糖生理鹽水1 000 mL、2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復方氯化鈉溶液500~1 500 mL、維生素C 3~5 g,一次靜脈注射;同時肌肉注射維生素B1,碳酸氫鈉與維生素C要分開注射。對于產后體弱牛適量補充鈣制劑以防止產后癱瘓,對表現疼痛、發熱的病牛,可適量肌注安乃近。
(3)抗菌消炎可用青霉素1 200萬IU或氨芐青霉素5 g,靜脈或肌肉注射;也可用慶大霉素30~40萬IU肌肉注射,或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靜脈緩慢滴注;在灌服黃連素、磺胺咪、氟哌酸、土霉素等胃腸道消炎藥的同時,可以用中藥消黃散、郁金散、白頭翁散等制劑改善胃腸功能[4]。
(4)青霉素160萬IU、鏈霉素1 g、2%普魯卡因20 mL、生理鹽水500 mL,右側腹腔封閉治療[5]。
(5) 在全身治療的同時,瓣胃注射治療。將病牛六柱欄內站立保定,在右側第7~9肋間與肩關節線交點處,于肋骨間隙處剪毛消毒后,用穿刺針將針頭向對側肘頭方向刺入約10 cm,刺入時推動皮膚移位,以利術后覆蓋針眼[6]。刺入后先注入適量生理鹽水,回抽注射器,如抽出黃色混濁液并含有草渣時,證明刺入部位正確。取慶大霉素30~50萬IU、氟哌酸3~5 g,生理鹽水500~1 000 mL,一人固定好針頭,另兩人用100 mL注射器輪流向瓣胃內注入配好的藥液,注完后拔出針頭,消毒注射部位。
4 小結
奶牛真胃炎是奶牛胃腸疾病中發病率較高、治療難度大的一種疾病,如果治療不及時或延誤治療,將造成嚴重的后果,所以對病的治療要標本兼顧,既要注重真胃炎的治療,更要注重全身機能的改善,及時糾正水鹽代謝紊亂和自體中毒,還要防止治療時大量使用抗菌素造成的全身機能紊亂,因此治療時采用局部治療很有必要。為了減少前胃對內服藥物的破壞,提高真胃內藥物濃度,降低藥物對瘤胃微生物和全身機能的影響,在真胃有炎癥不便在損傷時采取真胃注射的情況下,可以采取瓣胃注射給藥治療。實事證明,在全身治療的同時,采取瓣胃注射治療,可以提高療效28.6%,降低治療費用56.8%,而且并發癥少,食欲恢復早,平均棄奶時間減少4.3 d。但也要注意注射部位必須選擇正確,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特別是病程長久瓣胃運動停止而移位時更要正確判斷。注射時病牛要確實保定,要防止因騷動造成針頭移動和藥液外漏。注入藥液量要適宜,要根據病牛體格大小確定,不可過量,以免造成藥液通過針孔滲入腹腔。
參考文獻:
[1] 史天民,思耀輝,徐文華,等.奶牛產后保健技術概述[J].中國牛業科學,2013,39(3):22-24.
[2] 王洪斌.獸醫外科學[M].第五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3] 郭作舟.黃牛真胃積食防治[J].四川畜牧獸醫,2010,37(9):52-53.
[4] 張國坪,何 潔,于利子,等.牛泄瀉的中獸醫辯證治療[J].中國牛業科學,2010,36(5):87-88.
[5] 于利子.牛羊病防治[M].銀川:陽光出版社,2013.
[6] 烏力吉.牛羊病防治[M].第二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