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騰飛 羅青平 汪宏才 邵華斌
摘要:家禽腸道細菌病是危害中國養禽業的主要問題之一,其流行具有病原種類復雜,血清型多樣,細菌耐藥性增強等特點,同時耐藥性導致細菌更加難以控制,顯得細菌致病性越來越強。文章綜述了中國家畜腸道細菌流行及防控現狀。
關鍵詞:家禽腸道細菌病;流行;防控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9-0067-03
中國為養禽業大國,2012年家禽的年出欄量和存欄量分別達到120.8億只和58億只,產禽肉和禽蛋量分別為1 822.6萬t和2 861.2萬t[1]。然而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家禽腸道細菌病的危害也日益凸顯,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等腸道細菌病不僅每年給養禽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通過食源性傳播威脅人類的健康[2]。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家禽制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平養、生態養殖等近年來發展迅速,在中國呈現出標準化現代化養雞場與小型養雞場、農村散養共同存在的現狀,而多元化的養殖模式也使得腸道細菌病復雜多樣。另外,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細菌耐藥性日趨嚴重,細菌耐藥性也助推了家禽腸道細菌病流行。因此,加強中國對家禽腸道細菌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與防控工作意義重大。
1 中國家禽腸道細菌病的流行現狀
隨著中國養禽業的發展,沙門氏菌病、大腸桿菌病等家禽腸道細菌病的流行也日趨復雜,越來越難以控制,且不斷出現新的流行與致病特點。監測與掌握腸道細菌病的流行狀況,對養禽業疾病控制關系重大。
1.1 腸道性病原種類復雜
中國養禽業發展迅速,隨之而來的是復雜的細菌病病原,在中國常發的腸道細菌病有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和葡萄球菌病等,近兩年,對25家養殖場送檢病料的細菌分離鑒定顯示,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葡萄球菌分離率分別達到44.8 %、9.6 %、11.3 %。近些年來,還新出現了彎曲菌病、壞死性腸炎等細菌病,空腸彎曲菌和產氣莢膜梭菌在家禽中均呈現較高的攜帶率。
1.2 家禽腸道細菌病依然流行
沙門氏菌是危害養禽業的主要病原,其中在雞中有較高的攜帶率。部分流行病調查顯示,沙門氏菌分離率達到8.12 %,個別雞場分離率高達28.35 %。在未經凈化的雞群中,調查發現雞白痢、傷寒的陽性率隨著代次的增加顯著增長,由曾祖代的0.42%增長至商品代的16.21 %,由此可見凈化工作亟需開展[3]。
大腸桿菌是分離率最高的腸道細菌病病原之一,在中國流行廣泛,且血清型眾多。2013年中國沿海地區大腸桿菌分離菌株血清學分型結果顯示,血清型多達10多種以上,其中還有25 %以上的菌株未能分型。
1.3 新發家禽腸道細菌病時有發生,難以控制
空腸彎曲桿菌和產氣莢膜梭菌是食源性細菌病病原,在家禽中均具有較高的攜帶率,盡管它們對家禽的致病性不強,但是由于影響食品安全而越來越被重視。南方地區部分省市對家禽養殖場的空腸彎曲桿菌流行情況調查顯示,空腸彎曲桿菌在雞群中的分離率達到12.94 %,鴨和鵝中分別為2.08 %和2.27 %[4]。2013年,中國7個省市98個養雞場產氣莢膜梭菌的分離率到達32 %,PCR分型顯示分離菌株以A型為主。
1.4 某些細菌毒力和致病性增強
近些年,從禽類消化道和呼吸道分離的致病菌株較以前分離的菌株致病性明顯增強,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從病禽腦內的細菌分離率升高。而且隨著細菌耐藥性的增強,細菌更難被清除,其毒力也顯得越來越強。
1.5 細菌血清型分布廣泛,同一地區優勢血清型增多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以大腸桿菌為代表,不同地區細菌的優勢血清群差異很大,而且同一地區不同養殖場血清型相差也較大,甚至在同一雞場同一雞群也可以存在多個雞大腸桿菌血清型。在部分省區的不完全統計顯示,雞源致病性大腸桿菌在湖北省的主要或優勢血清型為O78、O45、O8,在江蘇省為O24、O78、O88,在四川省為O19、O141、O119,在山東省為O78、O143、O15、O2,在河北省為O1、O2、O78、O111,在河南省為O5、O8、O78、O141、O147,這給疫苗的選擇與使用也造成很大的影響。
1.6 多病原混合感染普遍,繼發感染嚴重
多種病原的的混合感染比較嚴重,導致家禽的死淘率增加。在臨床剖檢和細菌分離鑒定中發現,常從一只病死雞中分離到2種以上的致病性菌株,例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葡萄球菌。繼發感染也是細菌病發生的重要原因。禽流感、新城疫以及禽白血病、法氏囊等免疫抑制病的發生常導致多種細菌的繼發感染,有些寄生蟲病如雞球蟲病感染發病后,也常繼發腸道類細菌病,同時營養代謝病造成機體內環境失調,也容易繼發細菌類疾病。
1.7 細菌耐藥性增強耐藥譜廣
藥物是細菌病防控的主要手段,然而目前細菌的耐藥性越來越強,耐藥譜越來越廣,對臨床分離的細菌進行藥敏試驗,顯示大部分細菌均具有多重耐藥性,使得單純的用藥物控制細菌病越來越困難。
1.8 新養殖模式帶來的新問題
隨著動物福利的提倡以及人們對禽肉、禽蛋品質要求越來越高,部分養殖場從過去的集約化籠養逐步轉變為平養與生態養殖。這樣的養殖模式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地面平養、散養,管理相對粗放,導致腸道細菌病發病的加劇。
2 家禽腸道細菌病的危害
家禽腸道細菌病日趨復雜,不僅嚴重危害中國養禽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通過食源性傳播、藥物殘留等方式,威脅人類健康,影響人類的公共衛生安全[5]。
2.1 影響家禽生產性能的充分發揮,生產能力下降
家禽腸道細菌病影響家禽的生產性能,給養殖業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以沙門氏菌為例,在中國,雞白痢、雞傷寒呈現高水平的地方流行(平均陽性率11.7 %,最高達54.5 %),沙門氏菌具有水平和垂直傳播能力,雞白痢、雞傷寒從祖代到商品代逐級放大,導致雛雞出現高死亡率。此外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細菌病會影響家禽的料肉比、增重,導致產能下降。
2.2 導致禽只的死亡,造成養殖戶經濟損失
致病性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家禽腸道細菌病病原可導致禽只死亡,給養殖戶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2011年對湖北某縣的雞常見細菌病調查發現,大腸桿菌發病率為17.8 %,發病雞中有21.1 %死亡,沙門氏菌發病率為11.8 %,其中18.3 %的病雞死亡,鏈球菌病發病率為18 %,其中16.1 %的病雞死亡[6]。
2.3 大量用藥導致細菌的耐藥性增強
抗菌藥物在防治細菌性疾病,保障人類健康和養殖業持續發展中功不可沒,但也帶來了很多問題。首先是養殖成本增加,調查發現部分42 d出欄養雞場每只雞用藥達1.5元,更為嚴重的是細菌耐藥性增強,給細菌的防控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例如1988年喹諾酮類藥物開始在國內應用時,大腸桿菌對其幾乎全部敏感,耐藥率僅為0~3 %,但數年后猛增至41%~54 %[7]。
2.4 不規范用藥導致藥物殘留
據調查,造成獸藥殘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不規范和不合理地使用藥物、飼料加工或者運輸中的污染以及貯存不當。不規范用藥導致的藥物殘留一方面使細菌的耐藥性增加,破壞生態環境,一方面給人體帶來了毒性作用,危害人類健康,而且隨著各個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藥物殘留極易引發食品安全問題和國際貿易爭端。
2.5 導致食源性傳染病、威脅食品安全
目前已認知的1 145種人類傳染性疾病中,有62 %來源于動物,而在人類新出現的疫病中,75 %是動物源性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的2007年全國微生物引起食物中毒數據顯示,由沙門氏菌引起的發病人數比例達13.8 %,居于首位,而彎曲菌也是全球范圍內主要的人獸共患性腸道病菌之一。禽作為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空腸彎曲桿菌等食源性細菌的存儲器,這類細菌污染食品將會嚴重影響到人類健康,給公共衛生安全產生巨大的威脅。
3 中國家禽腸道細菌病難以控制的原因
3.1 環境因素
疾病控制的首要因素為環境控制,但是在中國,由于養禽業發展較快,養殖場發展不均,規模不一,各個養殖場環境控制水平層次不齊,除部分大型養殖企業以外,部分中小型養殖場雞舍比較簡陋,環境較差,且區域養殖密度較高,糞污處理系統極不規范,污染比較嚴重,給細菌提供了適宜的繁殖條件,因此很難在環境控制上把持住細菌的繁殖與傳播。
3.2 飼料
飼料問題也是導致家禽腸道細菌病難以控制的原因之一。在部分小型飼料加工企業或者作坊,魚粉等原料中攜帶大量沙門氏菌,而且飼料霉變,運輸和貯存過程中的污染,飼料加工沒有按照國家最新標準《GB/T 5916-2008產蛋后備雞、產蛋雞、肉用仔雞配合飼料》執行,都給家禽帶來了直接感染或降低免疫力的風險,導致細菌病難以控制。
3.3 引種
種雞場疾病控制不好,疾病凈化不徹底,養殖場引種時疾病檢測不嚴,極易導致雞白痢沙門氏菌、雞傷寒沙門氏菌、禽結核、大腸桿菌等蛋傳性病原菌隨品種的引進而引入。種雞場雞白痢、雞傷寒陽性率較高時,往往造成雛雞先天性感染嚴重。大腸桿菌作為條件性致病菌,當雞場環境衛生和飼養管理不良、氣候變化異常時,容易引起大腸桿菌病的大群暴發。
3.4 病毒病的感染
病毒病的感染不僅直接導致家禽發病死亡,而且還會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或免疫抑制,常誘發細菌的入侵和大量繁殖,造成繼發或混合感染。如雞新城疫、禽流感,常繼發大腸桿菌病等,發生傳染性法氏囊病、禽白血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后,導致細菌性疾病高發。
3.5 免疫
在中國,商業化的禽腸道細菌性疾病疫苗有雞大腸桿菌病滅活疫苗(O2、O5、O78、O111等型),腸炎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病滅活疫苗、活疫苗,產氣莢膜梭菌A型、C型菌株滅活苗等,而空腸彎曲菌等則沒有商業化的疫苗。由于細菌病防控主要依賴抗生素,因此細菌性疫苗品種相對較少。而且大腸桿菌等細菌血清型眾多,分布廣泛,同一種疫苗在不同區域使用效果差異顯著,缺乏高效、安全的細菌病疫苗。同時由于商品禽類生長周期短,油乳劑疫苗產生效果所需時間較長,而且存在吸收不完全而影響胴體品質,也嚴重制約了細菌性疫苗的使用。
3.6 投藥
由于養殖水平層次不齊,細菌病的防控過分依賴抗生素,投藥不規范,沒有經過藥敏試驗,而是隨意選擇藥物,任意增加劑量,即忽視了藥物的拮抗作用,也造成了細菌的耐藥性越來越嚴重,細菌對常用的喹諾酮類藥物、頭孢類藥物、青霉素類藥物、磺胺類藥物和四環素類藥物等均出現較高程度的耐藥性,這給細菌的防控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4 中國家禽腸道細菌病的綜合防控策略
針對目前中國家禽腸道細菌病的流行現狀以及難以控制的原因,制定與實施合理的防控策略,從環境控制、疾病監控到合理免疫與用藥每個環節上做好疾病的防控,是中國養禽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4.1 加強環境控制
合理地選取養殖場地址,合理地對雞舍進行建設與布局,保持雞舍的通風、溫度與濕度,是環境控制的重要因素。建立生物安全體系也是環境控制的重要環節,包括全進全出管理、封閉飼養、防蟲防鼠防鳥、定期消毒、自繁自養等。此外,對養殖場糞便等廢棄物與病死禽只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也非常重要。
4.2 慎重引種,防止蛋傳細菌病
沙門氏菌陽性雞的種蛋有30 %左右帶菌,通過垂直傳播給后代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在大部分雞場雞白痢沙門氏菌、雞傷寒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支原體等主要蛋傳性疾病因引種而進入,加強對引入品種種源性疾病的監測,把好引種關,是控制蛋傳性細菌病的關鍵環節。
4.3 提高雞群健康水平
進行科學、規范、合理的飼養管理,合理選擇飼料,保證禽只的營養需要,適當添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飲水、飼料等進行細菌學檢測,降低飼養密度,保持營養水平,減少應激等,降低有害氣體濃度和濕度,防止呼吸系統疾病、腹水綜合癥等疾病的發生,做好家禽病毒性疾病、營養代謝病、真菌、寄生蟲病以及中毒病的防治,提高機體抵抗力。
4.4 合理使用藥物
一方面進行藥敏試驗,篩選敏感藥物,選用高效禽用藥物,掌握用藥最佳時機、劑量,選擇適宜用藥途徑,注意藥物配伍禁忌。一方面減少藥物使用,減少預防性用藥,飼料、飲水中盡量少用或不用,減少耐藥性的產生,嚴格遵守休藥期的規定。同時加強耐藥機制的研究,對現有藥物進行改造,升級換代,開發新型抗生素。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問題被廣泛關注,相關職能部門對禽產品藥物殘留問題越來越重視,制定了《動物源性食品中獸藥最高殘留限量》、《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藥物品種目錄》和《允許使用的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等法律法規,并開展獸藥殘留監控和檢測工作,打擊、查處在動物生產中使用違禁藥物等措施。
4.5 細菌病的流行病學監測
定期對禽類養殖場進行采樣,并進行細菌分離鑒定,掌握細菌病流行動態,同時關注病毒性疾病,預防繼發或混合感染細菌病。加強對分離菌株的遺傳變異規律和耐藥基因的分析研究,為合理使用疫苗與藥物打好基礎。
4.6 做好免疫預防
根據優勢血清型做好細菌性疾病免疫的同時,還要做好禽流感、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等疾病的免疫工作,減少細菌性疾病的繼發感染。
4.7 微生態制劑的使用
微生態制劑是近年來中國家禽細菌病防控技術研究領域里發展最快的一個研究方向,也是家禽細菌病防控的重要手段和趨勢。微生態制劑可以改善、平衡動物體內微生態環境,抑制致病菌的發生,促進飼料轉化吸收,提高機體抗病力,在腸道細菌病的防控上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目前已在生產上應用的微生態制劑有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酵母菌等。在疾病防控上應堅持以微生態制劑和生物活性物質預防為主,抗菌藥物治療為輔的原則,把抗菌藥物作為在微生態制劑預防失敗的情況下的一種彌補手段。通過微生態制劑使用降低抗菌藥物的使用次數和數量,而且可延緩病原菌耐藥性的產生,一旦用上抗菌藥,就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M].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3.
[2] 焦新安,涂長春,黃金林,等.我國食源性人獸共患細菌病流行現狀及其防控對策[J].中國家禽,2009,31(19):4-11.
[3] 張 磊.雞沙門氏菌病的流行特點及防控策略[J].山東畜牧獸醫,2009,(30):20-21.
[4] 黃金林,許海燕,鄭國軍,等.部分省市雞群空腸彎曲菌和結腸彎曲菌流行狀況分析[J]. 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08,30(1):72-75.
[5] 馬志永,丁 鏟.我國獸醫公共衛生的現狀[J]. 獸醫導刊,2007,117(5):4-6.
[6] 楊 峻,羅青平,邵華斌,等;湖北省地方雞主要疾病流行病學調查[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24):3734-3735, 5742.
[7] 羅青平,張騰飛,羅 玲,等規模化肉雞場疾病防治用藥及其檢測方法綜述[J].肉類研究,2013(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