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梨樹斷陷營城組層序地層格架與沉積相特征①

2014-12-02 02:38:14蔡來星操應長盧雙舫楊春宇
沉積學報 2014年3期
關鍵詞:界面特征

蔡來星 操應長 盧雙舫 楊春宇 周 磊

(1.東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黑龍江大慶 163318;2.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山東青島 266580;3.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六采油廠 黑龍江大慶 163712)

0 引言

層序地層學是在20世紀70年代地震地層學的基礎之上所發展起來的,并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了理論研究和生產應用的全面發展時期,先后出現了以Vail等為代表的經典層序地層學派、以Galloway等為代表的成因層序地層學派、以Cross等為代表的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派[1]。國內眾多學者成功將經典海相層序地層學理論應用到中國陸相斷陷湖盆,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在梨樹斷陷營城組沉積時期,層序地層單元的劃分仍存在很大爭議:長春地院(1993)、華東石油局(2000)認為研究區營城組整體為一個三級層序;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08)、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通過研究后,認為梨樹斷陷營城組為一個二級層序,可以劃分為兩個三級層序;胡明亮(2010)則認為營城組內部可以劃分出四個三級層序[4]。正是由于層序地層格架劃分方案的混亂性,嚴重制約了該區物源體系的歸屬、沉積相類型的厘定以及有效砂體的展布等諸多工作的開展,從而導致了梨樹斷陷總體探明程度尚不足10%,嚴重阻礙了油氣勘探、開發等工作的開展。

梨樹斷陷營城組地層具有天然的生、儲、蓋層組合成藏條件,是中石化東北油氣分公司油氣勘探、開發的重點層位之一[5],但其沉積相類型也存在認識混亂的現象[6~8]:王國壽(2001)研究后指出該區主要發育三角洲沉積體系、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積體系及湖泊沉積體系;唐黎明(2002)認為辮狀河三角洲和湖底扇沉積是該區的主體沉積相類型;李濤等(2009)認為梨樹斷陷營城組沉積時期主要存在扇三角洲和湖泊相。現階段對梨樹斷陷營城組沉積相類型和砂體展布特征的匱乏認知,直接制約了中石化東北油氣分公司下一步的勘探部署工作。

針對該工區所存在的層序格架劃分混亂,沉積相類型模糊不清、砂體展布特征認知匱乏等諸多問題,本文采用“Vail層序地層學理論為指導,地震不整合面識別為中心,測、錄井方法相驗證”的層序界面識別思路,遵循等時性原則和最大間斷原則,清晰地構建了該地區的層序地層格架;在此基礎之上,依據“以點連線、以線帶面、優勢定相”的沉積相分析思路,通過總結砂巖韻律特征、粒度特征、結構和沉積構造特征等沉積相標志,輔以測井相約束、地震屬性分析,準確地厘定了研究區沉積相類型及特征,最終有機地將層序地層格架和沉積砂體展布特征結合起來,對后續儲層特征的總結、有利砂體的預測、低滲儲層的改造等科研、生產工作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1 區域地質概況

梨樹斷陷地理位置處于長春—四平一線以西,為松遼盆地東南隆起區東南緣的一個斷坳疊置型復合盆地,面積約1 700 km2。自晚侏羅世以來,梨樹斷陷經歷了初始裂陷期(火石嶺期)、強烈斷陷期(沙河子—營城期)、斷拗轉化期(登婁庫期)、坳陷期(泉頭—嫩江期)和構造反轉期(明水末期)共5期構造活動,并形成了兩期斷裂系統[9,10]。研究區共劃分了北部斜坡區、東部斜坡區、中央背斜構造帶、桑樹臺洼陷和雙龍次凹等五個二級構造帶和由下至上的YC1、YC2、YC3、YC4四段沉積地層,至今發現了皮家、孤家子—后五家戶、新立等氣田,太平莊、七棵樹油田和雙龍、王家、小城子等數個含油氣構造[5~7](圖 1)。

圖1 梨樹斷陷地理位置圖及構造分區圖Fig.1 Location and tectonics of Lishu fault depression

2 層序地層格架建立

2.1 層序界面的識別方法

主要應用地震資料、測井資料、錄井資料及鉆井巖芯資料,通過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小波變換法、聲波時差曲線和電阻率曲線交匯圖法、相序疊置特征分析等多種方法對層序界面進行識別、劃分,研究后認為梨樹斷陷營城組頂界面T4、底界面T41為二級層序界面,其內部的 SB1(T41)、SB2、SB3、SB4為三級層序界面。

(1)地震資料識別層序界面

層序界面對應于沉積地層中的不整合面或與之相對應的整合面,因此,通過識別特殊的地震反射特征和結構來確定不整合面的存在并厘定其層序級別,是識別和劃分層序的關鍵[1]。梨樹斷陷營城組頂界面T4、底界面T41為在整個湖盆范圍內展布的構造不整合面[3],其中,T4削蝕營城組所有地層,而T41的不整合面積也占據整個盆地面積的60.6%。地震反射特征顯示為,T4界面處發育截超不整合結構(圖2),在T41界面處發育截平不整合結構。另外,盆地沉積中心在T41上下具有明顯的差別:T41以下,盆地沉積中心緊靠西部桑樹臺斷裂;T41以上,盆地沉積中心逐漸向東北方向遷移。綜合以上特征,將T4和T41定義為二級層序界面。

在此二級層序內部,SB2界面為一個不整合面,其界面上下的反射終止關系顯示為平超、截超不整合結構(圖2),不整合面積占盆地面積的55.1%;SB3界面在盆地北部邊緣位置同樣顯示為平超不整合結構(圖2),在盆地內部可見河流下切谷的存在,不整合面積與整個盆地面積的比值為50.2%;SB4界面處則可見截平不整合結構(圖2),在盆地邊緣地層遭受剝蝕的情況下,其不整合面積的展布范圍仍然占整個盆地面積的43.5%;據此,可將SB2、SB3、SB4定義為三級層序界面。

(2)測井資料識別層序界面

測井數據以其信息量大、分辨率高、連續性好成為地層層序劃分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資料。在梨樹斷陷營城組層序地層界面的識別、劃分過程中,將傳統的測井曲線層序分析方法與測井曲線特殊處理層序識別方法及測井曲線小波變換相結合,使之相互約束、驗證,有效的提高了層序劃分的精度和準確性。

①測井曲線常規分析識別層序界面

層序界面處,測井曲線的形態及其組合關系多發生突變,研究區內尤以GR曲線反映最為明顯。根據營城組沉積時期GR曲線疊加樣式的規律性變化可以識別出T4、T41、SB2、SB3和SB4共五個層序界面,層序界面多處于正旋回GR曲線值的最低點,或者反旋回GR曲線的頂部(圖3)。

圖2 梨樹斷陷營城組層序界面地震反射特征圖版Fig.2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of sequence boundary of Yingcheng Formation in Lishu fault depression

②小波變換法識別層序界面

由傅里葉變換所發展而來的小波變換是一種新的數學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用一簇函數去表示或者逼近某一信號[11]。基于 Matlab軟件 continues wavelet平臺的小波變換,通過對測井曲線這種深度域信號進行高質量的時頻分析,識別出測井曲線中不同頻率的曲線旋回,進而劃分不同周期的沉積旋回,對應不同級別的層序單元[12]。

根據前人研究經驗[13]及對研究區內多種測井曲線小波變換后的圖像進行對比分析,選取效果顯著的GR曲線db5小波來識別層序界面。以SW8井小波變換的趨勢為例,可見五個較明顯的地層界面(圖3),指示了營城組存在著四個明顯的地層沉積旋回,這一結果與地震反射特征所識別的層序界面是一致的,說明在研究區目的層段內,應用小波變換識別層序界面的方法是簡便可行的。

③聲波時差曲線和電阻率曲線交匯圖識別層序地層界面

國內外眾多學者將聲波時差曲線和電阻率曲線的疊加幅度差定義為△logR,認為在層序界面處的△logR常常變為零或明顯變小,但油氣層、火山巖、蒸發巖等其他地質現象也可引起這兩條曲線的幅度差變小,此時,需要結合其他測井曲線進行綜合分析[1]。如圖3所示,在梨樹斷陷營城組沉積時期,五個層序界面處的△logR突然變小或為零,且T4、T41界面上下的測井曲線組合形式存在明顯差異性和突變性。

(3)鉆井巖芯識別層序界面

梨樹斷陷內鉆遇營城組地層的取心井約有70口,巖芯長度將近2 000 m,豐富的巖芯資料為層序界面的識別提供了有力的幫助。層序界面處,多可見具有風化殼、根土層及雜色泥巖層等特殊地質特征的鉆井巖芯,其形成是因為伴隨不整合的存在多發育古風化暴露面。如SW1井1 493.0 m處所發育的雜色泥巖,代表了沉積環境由還原環境向氧化環境的變化,最終可能形成了古風化暴露面,可作為SB4界面存在的證據之一。

(4)層序持續年齡劃分層序級別

Vail et al.(1977,1991)建議將三級層序的持續時限劃定為 0.5~5 Ma[2,3]。梨樹斷陷營城組底界面T41發育時間為距今130 Ma,營城組頂界面T4發育時間為距今110 Ma[4],因此認為營城組內部發育4個三級層序,也更為合理、可信。

2.2 層序地層單元特征

通過多種資料、多種方法識別層序界面之后,對梨樹斷陷營城組進行了層序地層單元的劃分,認為營城組內部的SQ1、SQ2、SQ3、SQ4為四個三級層序,分別對應 YC1、YC2、YC3、YC4四段沉積地層,且底部的SQ1~SQ3均發育湖侵體系域和湖退體系域,缺少高位相對穩定階段,頂部SQ4時期被嚴重剝蝕,僅殘留湖侵域沉積。

圖3 梨樹斷陷營城組層序界面測井響應特征圖(SW8井)Fig.3 Logging characteristics of sequence boundary of Yingcheng Formation in Lishu fault depression(Well SW8)

(1)SQ1層序發育特征

SQ1的底界(T41)為區域性二級層序界面,在盆地東部和北部邊緣具有截超不整合結構,且在盆地內部可見河流下切存在。T41界面之下常見一組弱反射地震軸,其上則是明顯的強反射特征;小波變換圖譜上表現為明顯的能量突變面;另外,T41在電阻率與聲波時差疊合曲線上響應特征明顯,△logR明顯減小。

SQ1沉積時期,在盆地西部發育半深湖—深湖,可容空間大。層序發育早期,湖盆水進,準層序組垂向上表現為湖侵域的退積疊加樣式,砂體厚度向上逐漸變薄;層序發育晚期,準層序組為湖盆水退時期形成的進積式反旋回,砂體厚度由下向上逐漸加厚(圖4)。

(2)SQ2層序發育特征

SB2為三級層序界面,在盆地邊緣處具有截超、平超不整合結構;在小波變換圖譜上,SB2界面表現為明顯沉積旋回分界線;在電阻率與聲波時差疊合曲線圖上,SB2處響應特征明顯。SQ2同樣具有T-R層序特征,上部湖退域時期的進積式準層序組建造在下部湖侵域時期形成的退積式準層序組之上(圖4)。

(3)SQ3層序發育特征

SB3界面處,截超、平超不整合結構清晰且測井響應特征明顯,為一個典型的三級層序界面。SQ3發育早期,砂體厚度向上減薄,沉積地層單元為湖侵域的退積式疊加,向上顯示為正旋回;層序發育晚期,準層序組為湖退域的進積式疊加(圖4)。

圖4 梨樹斷陷營城組層序地層單元特征圖(以SW10井為例)Fig.4 Characteristic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Yingcheng Formation in Lishu fault depression(example of Well SW10)

(4)SQ4層序發育特征

SQ4的頂、底界面具有明顯的截平、截超不整合結構;在小波變換和測井曲線疊加圖上,沉積旋回分界面清晰。該時期全區發育濱淺湖,可容空間漸變為最小,沉積地層單元僅可見一個正旋回的湖侵體系域,對應向上的退積式GR曲線(圖4)。

3 沉積相特征

梨樹斷陷營城組沉積時期,發育扇三角洲、辮狀河三角洲、濱淺湖及半深湖—深湖沉積相[10],本文著重通過扇三角洲和辮狀河三角洲兩種沉積相,以闡述層序地層格架與沉積體系的空間配置關系。

3.1 扇三角洲沉積特征

(1)扇三角洲平原

扇三角洲平原亞相作為扇三角洲的水上部分(沖積扇),是陣發性洪水卸載條件下的粗粒碎屑沉積,主要發育泥石流、水上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間灣3種沉積微相,為扇三角洲粒度最粗的亞相(圖5)。

①泥石流沉積微相具有典型的重力流沉積特征,巖石類型為成分復雜的礫巖,單層厚度約大且發育塊狀層理,多雜基支撐結構,分選極差,磨圓為次棱角—次圓狀。

②分流河道微相主要由灰色細礫巖、含礫砂巖及粗砂巖組成,巖石分選較差,成分成熟度較低;垂向韻律由多個厚度不等的正粒序組成,砂巖內發育交錯層理、韻律底部常見礫巖順層排列及底沖刷構造;測井曲線多呈箱型、鐘形及箱型—鐘形組合的特征;地震屬性平面上以弱振幅、高頻率為特征,剖面上連續性低,反映了高能量的沉積環境。

③分流河道間灣主要發育泥質沉積,常與上下部的粗粒沉積呈突變接觸關系。泥巖顏色多為褐色、棕紅色及雜色,發育植根、植莖形成的碳屑而少見沉積構造;GR曲線顯示為高值齒化直線狀特征。

(2)扇三角洲前緣

①水下分流河道作為扇三角洲前緣的主體沉積部分,是水上分流河道的延伸,多呈正粒序特征,沉積物主要以細礫巖、含礫砂巖、中—粗砂巖為主。礫石分選、磨圓較差,成分成熟度較低,多泥質雜基支撐,可見韻律層理、滑塌變形及底沖刷構造,測井曲線多呈箱形、鐘形;砂巖類型主要有巖屑質長石砂巖、長石質巖屑砂巖、長石砂巖和少量的巖屑砂巖,成熟度較好且多為顆粒支撐結構,沉積構造常見平行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及底沖刷構造等,粒度概率累積曲線可見一段式、兩段式和三段式,其中,一段式又可分為直線一段式和寬緩上供式,反映了重力流和牽引流并存的水動力環境;測井曲線同樣呈(齒化)箱型、鐘形等;地震相平面上以中弱振幅、中高頻率為特征,剖面上表現為中、低連續性,反映沉積環境能量級別較高。

圖5 SN144井單井沉積學分析圖Fig.5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 Well SN144

②河口壩沉積微相在較強水動力條件下,僅在研究區內局部位置出現,其沉積物多為灰色、灰白色細砂巖、粉砂巖,砂質純凈、磨圓度較高;粒序特征多顯示為反粒序及復合粒序;粒度概率累積曲線主要為斜率較高的兩段式;常見紗紋交錯層理、生物擾動及生物鉆孔等;測井曲線一般呈漏斗形或指形。

③水下分流間灣為水下分流河道間相對低洼的湖灣區,沉積物以深灰色泥質為主,可見粉砂質泥巖夾薄層粉砂巖;垂向上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之間,與粗粒河道沉積多呈突變接觸,可見碳屑且少見沉積構造;測井曲線較平直或微齒化;地震屬性表現為中強振幅、中低頻率、同相軸連續性較好,反映低能沉積環境。由于水下分流河道頻繁遷移,使得河道間灣泥巖經常遭受沖刷、侵蝕,厚度變薄。

3.2 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特征

(1)辮狀河三角洲平原

辮狀河三角洲平原以沖積平原和辮狀分流河道為主,并以分流河道沉積最具代表性。巖性較粗,主要為細礫巖、含礫粗砂巖、中細砂巖,可見粉砂巖及紫紅色、雜色泥巖;礫巖分選中等,磨圓呈次棱角—次圓狀,砂巖粒度概率累積曲線表現為兩段式和多段式;沉積構造常見有強水動力條件下的板狀、槽狀交錯層理、塊狀層理及沖刷面等;測井曲線主要為大幅度的箱形或鐘形,也可見齒形或指形,泥巖段則顯示為平直段。

(2)辮狀河三角洲前緣

前緣亞相是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的主體,其展布范圍廣,巖性多為含礫砂巖、砂巖及泥巖等。研究區內存在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席狀砂以及分流河道間等沉積微相。

①水下分流河道的巖石類型以中—粗砂巖為主,可見含泥礫砂巖等,表現為正粒序特征;沉積構造常見平行層理、板狀交錯層理、楔狀交錯層理、底沖刷構造及滑塌變形等,韻律底部可見泥礫順層排列;測井曲線通常表現為(齒化)箱形、鐘形或兩者的組合(圖6);地震屬性表現為中(弱)振、中(高)頻、中低連,反映較高能量的沉積環境。

②河口壩砂體巖性多為細砂巖、粉砂巖,由下至上呈反粒序或復合粒序;砂巖分選較好、砂質純凈,成熟度較高,粒度概率累積曲線以高斜兩段式常見;沉積構造常見平行層理、沙紋交錯層理及豐富的生物鉆孔及生物擾動構造;測井曲線以(齒化)指狀或漏斗形為主。辮狀河三角洲水動力條件較扇三角洲弱,故河口壩砂體也較扇三角洲相發育。

③席狀砂呈連片薄層分布在前緣亞相中,巖性多為灰色、灰白色粉、細砂巖及泥質粉砂巖;GR曲線常表現為(齒化)指形、尖峰形等;沉積構造可見平行紋層、沙紋交錯層理及生物鉆孔等。

④水下分流間灣沉積多為深灰色、灰綠色及紫紅色泥巖,反映了河道間相對低洼區較弱的水動力條件及水體反復升降的變化;沉積構造常見生物擾動及生物鉆孔,GR測井曲線顯示為低平直線(圖6)。

3.3 湖泊相特征

湖泊沉積單元在梨樹斷陷營城組時期廣泛存在,半深湖—深湖亞相緊靠西部桑樹臺斷裂發育,濱淺湖亞相集中在北部斜坡帶和東部斜坡帶位置。其中,半深湖—深湖亞相單元,主要發育在營城組下部SQ1、SQ2沉積時期,而濱淺湖亞相在上部SQ3、SQ4時期范圍明顯擴大。由地震屬性分析入手,湖泊相地層集中在平面上表現為中弱振幅、剖面上表現為中、高連續性,主要的微相類型有靜水泥質沉積和緊靠陡坡斷層的近岸水下扇。泥巖質純、層厚,主要為黑色、深灰色,測井曲線特征表現為低幅(齒化)平直曲線,粒序特征不明顯,沉積構造少見。

4 地層格架下的沉積相展布特征

層序地層格架影響著湖盆內沉積相特征及準層序組疊加樣式等諸多方面[1、14],本文根據地震剖面詳細解釋,并結合10口井的單井層序和沉積相分析,建立梨樹斷陷營城組等時層序地層格架(圖7),對營城組各三級層序內的沉積體系進行解剖。①梨樹斷陷營城組地層整體表現為西斷東超的特征;②研究區存在三大物源,分別來自于東部斜坡(懷德凸起和公主嶺凸起)、北部斜坡(楊大城子凸起)和西北斜坡,顯示多源并存、混源沉積的特征[10,15];③受構造單元和物源控制,整個盆地發育兩大連片砂體:東部砂體和北部砂體,其中,東部砂體由東部物源沉積,北部砂體由西北物源和北部物源混合沉積而成。

(1)SQ1沉積時期

SQ1沉積時期,湖盆坡陡水深、可容空間大,處于饑餓狀態,加之物源供應充足,研究區整體發育扇三角洲沉積相,并以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沉積微相為主體。由近東西向的過L2-SN154井剖面(圖7)可以看出,SQ1具有兩分T-R結構的特征,湖退體系域疊加在湖侵體系域之上。SQ1早期,湖盆水進,扇三角洲砂體退積,垂向呈現出正粒序特征;SQ1晚期,湖盆水退,扇三角洲砂體進積,單砂體數量變多,厚度增大,由下至上顯示反粒序特征。平面上,東部物源和北部物源所提供的陸源碎屑物質在湖盆中心(SW3—SW6井)發生匯聚,形成連片發育的砂體。

(2)SQ2沉積時期

該沉積時期,湖盆可容空間略有減小,但東部斜坡地形高差仍然較大,繼承發育扇三角洲沉積相;北部地形漸變平緩,沉積相演變為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垂向上,晚期湖盆水退所形成的進積準層序組建造在早期湖盆水進時形成的退積準層序組之上;平面上,北部物源和西北物源所沉積的辮狀河三角洲前緣砂體與東部物源所沉積的扇三角洲前緣砂體在SN64井處顯示混源沉積的特征,由湖盆邊緣向湖盆中心,砂體數量減少且厚度變薄,在SW3—SN64井之間出現連片發育的河口壩和薄層席狀砂。

圖6 SN139井單井沉積學分析圖Fig.6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 Well SN139

(3)SQ3沉積時期

SQ3沉積時期湖盆繼續抬升,造成“坡緩水淺”的湖盆結構,在可容空間持續減小和沉積物供給速率持續減弱的條件下,東部物源、西部物源和西北物源在全區形成連片的辮狀河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SQ3層序結構具有繼承性的特征,沉積厚度較大的湖退域建造在沉積厚度較小的湖侵域之上,但在東部邊緣SW8—SN154井處地層遭受剝蝕,僅殘留沉積早期的辮狀河三角洲前緣亞相砂體。

(4)SQ4沉積時期

由于湖盆不斷抬升和持續接受沉積,SQ4發育時期湖盆可容空間非常小,此時,全區發育連片的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由于后期地層遭受大范圍剝蝕,SQ4僅發育厚度較薄、砂體退積的湖侵體系域,巖性剖面由下至上顯示正韻律特征。

圖7 梨樹斷陷營城組層序地層格架充填模式圖(東西向剖面)Fig.7 Filling model of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framework of Yingcheng Formation in Lishu fault depression(from west to east)

5 結論與認識

通過對梨樹斷陷營城組的層序地層和沉積相特征進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1)利用地震資料、測井資料、錄井資料及鉆井巖芯資料,劃分不同級別的層序,認為梨樹斷陷營城組為一個二級層序,其內部可劃分成四個三級層序,由下之上為 SQ1、SQ2、SQ3、SQ4,分別對應 YC1、YC2、YC3和YC4段地層。其中,SQ1、SQ2和 SQ3均發育湖侵域和湖退域,層序晚期的湖退域地層建造在層序早期的湖侵域沉積地層之上;頂部SQ4僅殘留湖侵域沉積。

(2)營城組沉積時期,主要沉積相類型包括湖泊相、扇三角洲相和辮狀河三角洲相等,沉積特征突出表現為“混源沉積、連片發育”。其中,扇三角洲和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相均以前緣亞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為主力儲層砂體,另外,可見河口壩、席狀砂、水下分流間灣等多種沉積微相。

(3)SQ1時期,全區發育扇三角洲相,并以扇三角洲前緣亞相為主體;SQ2為過渡時期,工區東部繼承發育扇三角洲相,北部沉積相漸變為辮狀河三角洲,兩種沉積相在湖盆中心匯聚成片;SQ3、SQ4時期,全區發育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相,但東部地層遭受剝蝕嚴重。

References)

1 操應長.斷陷湖盆層序地層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Cao Yingchang.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Faulted Lake Basin[M].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2005]

2 紀友亮.層序地層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Ji Youliang.Sequence Stratigraphy[M].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 Press,2005]

3 朱筱敏.層序地層學[M].東營: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0[Zhu Xiaomin.Sequence Stratigraphy[M].Dongy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Press,2000]

4 胡明亮.松遼盆地十屋油田營城組沉積微相研究和有利儲集相帶預測[D].長春:吉林大學,2010[Hu Mingliang.The study o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 zones of Yingcheng Formation in Shiwu oilfield of Songliao Basin[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2010]

5 張玉明.松遼盆地南部十屋斷陷北部深層油氣成藏條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6,26(3):53-56[Zhang Yuming.Condition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f deep reservoirs in the north of Shiwu fault depression in the south of Songliao Basin[J].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2006,26(3):53-56]

6 唐黎明.松遼盆地十屋斷陷沉積特征與油氣前景[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2,32(4):345-348[Tang Liming.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Shiwu Fault Basin in Songliao Basin[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2002,32(4):345-348]

7 王果壽.松遼盆地十屋—德惠地區沉積體系特征[J].石油天然氣地質,2001,22(4):331-335[Wang Guoshou.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systems in Shiwu-Dehui region,Songliao Basin[J].Oil& Gas Geology,2001,22(4):331-335]

8 李濤,程超,熊輝,等.十屋斷陷下白堊統營城組儲層物性特征及評價[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1(3):5-7[Li Tao,Cheng Chao,Xiong Hui,et al.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evaluation of Lower Cretaceous Yi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Shiwu depression[J].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11(3):5-7]

9 李群,劉殿軍,韓曉東.松遼盆地南部梨樹斷陷地層劃分與對比[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1996,15(4):7-12[Li Qun,Liu Dianjun,Han Xiaodong.Stratigrahic classification and correlation of Lishu faulted depression in southern Songliao Basin[J].Petroleum Geology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1996,15(4):7-12]

10 周磊.梨樹斷陷十屋油田營城組物源體系、沉積特征及儲層特征研究[D].青島: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0[Zhou Lei.The research on provenance systems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Yingcheng Formation in Shiwu oilfield of Lishu fault depression[D].Qingdao: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2010]

11 余繼峰,李增學.測井數據小波變換及其地質意義[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3,32(3):336-339[Yu Jifeng,Li Zengxue.Wavelet transform of logging data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2003,32(3):336-339]

12 李相博,郭彥如,劉化清,等.淺談小波分析在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層序地層劃分中的應用[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6,17(6):779-782[Li Xiangbo,Guo Yanru,Liu Huaqing,et al.The application of wavelet analysis i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Ordos Basin[J].Natural Gas Geoscience,2006,17(6):779-782]

13 李江濤,李增學,余繼峰,等.基于測井數據小波變換的層序地層對比——以魯西和濟陽地區石炭、二疊系含煤地層為例[J].沉積學報,2005,23(4):639-645[Li Jiangtao,Li Zengxue,Yu Jifeng,et al.Stratigraphic sequence correlation based on wavelet transform of well-logging data:Taking the coal-bearing strata of Permo-carboniferous system in Luxi and Jiyang area as an example[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5,23(4):639-645]

14 楊偉利,姜在興,操應長,等.陸相斷陷盆地可容空間轉換特征[J].沉積學報,2009,27(2):299-305[Yang Weili,Jiang Zaixing,Cao Yingchang,et al.The accommodation transition in faulted lake basin[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9,27(2):299-305]

15 操應長,周磊,張玉明,等.松遼盆地十屋斷陷十屋地區營城組物源體系探討[J].沉積學報,2011,29(6):1096-1104[Cao Yingchang,Zhou Lei,Zhang Yuming,et al.Discussion on provenance systems in Yingcheng Formation in Shiwu area of Shiwu fault depression,Songliao Basin[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11,29(6):1096-1104]

猜你喜歡
界面特征
抓住特征巧觀察
國企黨委前置研究的“四個界面”
當代陜西(2020年13期)2020-08-24 08:22:02
新型冠狀病毒及其流行病學特征認識
如何表達“特征”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4
基于FANUC PICTURE的虛擬軸坐標顯示界面開發方法研究
抓住特征巧觀察
空間界面
金秋(2017年4期)2017-06-07 08:22:16
電子顯微打開材料界面世界之門
人機交互界面發展趨勢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在线观| 国产va在线观看| 韩日免费小视频|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久久综合成人|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在线不卡|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国产视频大全|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a级毛片| 福利一区在线|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va| 无码人妻免费|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欲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国产剧情伊人|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热99精品视频|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伊人激情综合网|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午夜毛片福利|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欧美在线三级|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综合久久五月天|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亚洲区第一页|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国产丝袜91| 亚洲视频一区| 欧美日本激情|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拍爱|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日韩色图区| 亚洲大尺度在线|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