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飛云,陳遠華,楊玉金,黃麗榮,黃愛春,葉澤君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南寧 530021)
在進行嬰兒頭皮靜脈穿刺時,不僅要一針見血,更需要減少嬰兒的疼痛體驗。如何減輕嬰兒頭皮靜脈穿刺的疼痛程度,減少嬰兒的心理創傷,提高嬰兒家屬的滿意度,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對新生兒及嬰兒進行靜脈穿刺時所致疼痛,國內外報道多用非藥物手段干預,包括環境控制、音樂結合肌肉放松訓練(撫觸)、喂葡萄糖或蔗糖水、非營養性吸吮和母乳吸吮、使用5號頭皮針等[1-3]。醫護人員在醫療操作中熟練和準確,動作輕柔,也可減輕醫源性疼痛。我科2012年1—9月通過提倡家屬參與操作過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在我院門診行頭皮靜脈輸液2 d以上的嬰兒292例,均為連續病例,排除高熱、腹瀉、脫水及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按輸液日期分組,單號來輸液者為觀察組,雙號來輸液者為對照組。觀察組采用家屬參與的分腿式平臥位穿刺法進行頭皮靜脈穿刺,對照組采用傳統平臥位穿刺法。實驗前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操作時對嬰兒家屬進行配合方法的健康宣教,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家屬參與的分腿式平臥位穿刺法。操作前向家屬示范固定嬰兒的方法,讓家屬了解如何配合護士操作能取得1次成功,并能減輕嬰兒的疼痛。由家屬取坐位面對面抱嬰兒,嬰兒的雙下肢分別放在家屬的左右腰際(起固定雙下肢的作用),護士做好穿刺前準備工作后,并攏雙腿坐在家屬對面,與其膝蓋相觸,家屬邊哄孩子邊將嬰兒平臥在由家屬與操作護士雙腿搭成的墊有一次性無菌治療巾的“小床”上。利用并攏雙腿與雙膝之間形成的凹陷,指導家屬用雙手與前臂按壓嬰兒的頭部及上肢,便能很好地固定嬰兒的身體及頭部,護士則在撫摸嬰兒頭部的過程中選擇血管、剃除局部毛發、消毒并完成穿刺。對照組采用的傳統平臥位穿刺法,把嬰兒與家屬暫時分開,單獨將嬰兒平臥于床上,由1名以上護士固定其頭部及四肢,穿刺者選好靜脈剃除局部毛發,消毒后迅速進針,固定后再抱起嬰兒,交給家屬給予喂奶或逗引。每例操作時由專人進行疼痛評分、記錄是否1次穿刺成功,操作完畢及時做好數據記錄。比較兩組嬰兒穿刺時的疼痛評分與1次穿刺成功率。
1.3 評價指標 疼痛程度的評價標準,采用美國密歇根大學兒童疼痛行為量表(the face,legs,activity,cry,consolability behavioral tool,FLACC)[1]評估嬰兒穿刺時的疼痛程度。FLACC量表是一種主要用于2個月—7歲有認知障礙或無法有效交流嬰兒的有效方法,包括5個內容:表情(face)、肢體動作(legs)、行為(activity)、哭鬧(cry)和可安慰性(consolability)。由指定的1名護士對每例操作從給嬰兒擺體位開始,至固定好頭皮針協助家屬抱好嬰兒結束,認真仔細觀察嬰兒的“面部表情、腿活動、哭、安慰”4項內容,每項內容按0~2分評分,操作結束后隨即進行疼痛評估,以各項指標的總和作為疼痛總分,分值越低表示疼痛越輕。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1 兩組嬰兒頭皮靜脈穿刺時疼痛評分和家屬滿意度 見表1。
表1 兩組嬰兒頭皮靜脈穿刺時疼痛評分和家屬滿意度(±s)

表1 兩組嬰兒頭皮靜脈穿刺時疼痛評分和家屬滿意度(±s)
組別 n 疼痛評分(分) 家屬滿意度(%)觀察組 149 5.01 ±1.17 97.05 ±5.52對照組 143 6.09 ±0.79 94.55 ±7.39 t值 -9.25 3.27 P 值 0.000 0.001
2.2 兩組嬰兒1次穿刺成功率情況 見表2。

表2 兩組嬰兒1次穿刺成功率情況
3.1 疼痛刺激對嬰兒的影響 研究顯示,疼痛會給新生兒造成生理和行為方面的近期不良影響,還會給發展中的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傷害,帶來一系列的遠期不良影響。國外研究還表明,強烈的疼痛記憶導致神經癥或心理障礙等[1-4]。本研究在基線一致的情況下,通過提倡家屬參與頭皮靜脈穿刺過程的方法減輕嬰兒操作中的疼痛感受,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
3.2 家屬共同參與的作用 因疾病造成的不適使嬰兒的依賴性明顯增強,特別需要父母陪伴。給嬰兒行頭皮靜脈穿刺時,傳統的平臥位穿刺法是由護理人員按壓嬰兒,常將父母與嬰兒暫時隔開,待穿刺成功后才交給父母抱嬰兒。這樣,將嬰兒獨自平臥于一個陌生的環境,使嬰兒容易產生害怕甚至恐懼情緒,伴隨劇烈的哭鬧與掙扎,還使在一旁等待的父母既心痛又著急,甚至會懷疑護士虐待嬰兒而放棄穿刺,影響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5]。因此,傳統的平臥位穿刺法容易使嬰兒產生分離性焦慮,會使嬰兒有被懲罰和被遺棄的體驗,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3.3 家屬共同參與有助提高靜脈穿刺的成功率 一般認為,舒適是沒有病痛折磨、心情愉悅和精神放松的良好體驗,任何破壞這種狀態的原因都可以造成不舒適,而不舒適的最高程度就是疼痛。因而,對于嬰兒,母嬰肌膚接觸可減輕疼痛,具有鎮痛作用[6]。應盡量提供舒適的環境,提倡家屬共同參與;同時針對嬰兒家屬,及時做好如何配合操作的指導,以免影響到護士操作的穩定性,盡可能降低嬰兒的操作性疼痛感。就頭皮靜脈穿刺而言,家屬參與的分腿式平臥位法使嬰兒在穿刺過程中有熟悉的面孔與聲音陪伴以及眼神的交流,使嬰兒有很大的安全感,精神放松,可最大限度地取得陪護與嬰兒配合,護士操作時爭取穩、準、快,1次穿刺成功。經臨床觀察,家屬共同參與操作過程,也可減輕家屬等待過程的焦慮心理,提高家屬滿意度,密切醫患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嬰兒家屬共同參與頭皮靜脈穿刺的操作過程是一種安全、方便、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減輕嬰兒頭皮靜脈穿刺時的疼痛感受,明顯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7]。
[1]劉明,陳利琴,鄭佳麗.兒童疼痛行為量表在唇腭裂患兒術后疼痛評估中的應用及其信效度[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7A):20-22,26.
[2]王曉東,羅先瓊.新生兒疼痛的管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9):677-680.
[3]Anand KJ,Scalzo FM.Can adverse neonatal experiences alter brain development and subsequent behavior?[J].Biol Neonate,2000,77(2):69-82.
[4]劉芳.新生兒疼痛[J].國外醫學兒科學分冊,2000,27(5):225-228.
[5]張惠珺.不同體位頭皮靜脈穿刺對嬰幼兒心理的影響及護理[J].護理研究,2010,24(6A):1465-1466.
[6]袁大華,林希平.新生兒疼痛的研究進展[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3,5(4):386-388.
[7]陳錦秀,葉天惠.新生兒疼痛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0):78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