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艷,胡三蓮,侯衛華,周 玲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上海 200233)
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進步,各類皮瓣移植手術是修復軟組織缺失或瘢痕組織的主要方法,術后血運的觀察極為重要,皮溫作為衡量皮瓣血運的指標之一,是顯微外科術后護理的重點,目前臨床多采用接觸式數字溫度計。紅外線測溫儀作為測量體溫的新型工具,在臨床測量體溫方面已得到廣泛運用。我院2012年5—8月分別運用紅外線測溫儀與數字溫度計測量各類皮瓣術后皮膚溫度,根據測量結果,結合皮瓣整體情況進行血運判斷,臨床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2年5—8月收治于我院各類皮瓣修復軟組織缺失或疤痕粘連等手術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齡11~54歲。皮瓣分類:股前外側皮瓣修復2例,腓腸肌營養神經皮瓣5例,腹股溝皮瓣包埋3例,島狀皮瓣2例,足背皮瓣2例,其他4例。手術分期:急診4例,擇期14例。術后患者收治在顯微外科層流病房,室溫維持在22~25℃,濕度保持在50% ~60%,皮瓣術后均采用暴露療法,100W烤燈距離皮瓣35~45 cm持續照射保溫。
1.2 測量方法 停止皮瓣局部烤燈照射10 min后,遵醫囑測量皮溫,共測量261例次。對照組運用數字溫度計傳感接頭輕壓接觸皮瓣中央位置,以顯示溫度數字波動緩慢為讀數,并比較健側皮溫進行記錄。觀察組運用紅外線測溫儀在距離皮瓣中央位置2 cm距離,方向垂直,使紅外線測溫儀直射皮瓣中央,按下開關,記錄讀數,并測量健側皮溫。同時比較兩組患者皮溫差。
2.1 兩種方法測量皮膚溫度情況 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測量皮膚溫度情況(n=261,℃,±s)

表1 兩種方法測量皮膚溫度情況(n=261,℃,±s)
類別 健側皮溫 患側皮溫 皮溫差(患側-健側)89紅外線溫度儀 32.79 ±1.39 32.94 ±1.55 -0.62 ±1.34 P 值 0.00 0.00 0.00數字溫度計 31.56 ±1.05 31.09 ±1.25 -0.48 ±0.
3.1 數字溫度計的利弊 數字溫度計適合于對各種氣體、液體和固體溫度的測量,更換不同形式的傳感器,可用作對體溫和表面溫度的測量。主要特點是可作正負溫度測量,數字式顯示,采用先進優質熱敏電阻為感溫元件,靈敏度高,測量溫度范圍0~50℃,分兩種量程,分別為0~25℃,25~50℃,分辨率為0.1℃,允許誤差±0.3℃。皮溫是判斷皮瓣術后血運情況的主要指標,臨床常規使用數字溫度計測量。測量準確,使用歷史悠久,但也存在弊端,測量皮溫時接觸皮膚,皮瓣術后滲血多,血液接觸存在傳染病傳播隱患,血液也是細菌的良好培養基,容易形成交叉感染。盡管在操作前后采用75%乙醇擦拭消毒,但步驟繁瑣,并未能進行徹底滅菌。數字溫度計傳感器為玻璃接觸頭,易破損,報廢率高,讀數時數值始終存在波動。
3.2 紅外線測溫儀的利弊 紅外線測溫儀是非接觸式測溫方法,其原理主要通過紅外線測溫儀外線輻射迅速測出人體表面溫度,可用于人群體溫的初篩,紅外線測溫儀測量局部皮膚的溫度,受體表下血液循環及周圍環境導熱狀況的影響[1]。紅外線測溫儀可進行室溫、體溫和表面溫度的測量,根據需求調整,主要優點為不接觸皮瓣,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且自動化程度高,操作方便,能在較短時間內進行讀數,直接明了,工作效率高,目前廣泛運用于體溫的測量。
3.3 精確的皮溫讀數是判斷皮瓣血管危象的重要指標 皮溫測定應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與健側的對應點進行比較,一般來說,患肢與健側相同或低1℃,移植皮瓣有時亦可高于健肢1℃[2]。正常情況下,身體對稱部位皮溫相似,對稱部位皮溫不對稱常被看作是疾病受損區域的血管收縮功能紊亂、排汗功能紊亂或炎性反應所致的病理表現。皮瓣術后對血運的觀察是重點,通過皮溫的測定結合皮膚顏色、充盈及腫脹的觀察能判斷皮瓣是否存在血管危象,正常皮溫應在30~33℃,與健側比,溫差在2℃以內,常規皮瓣手術后因為麻醉作用的影響,皮溫較正常低3℃可視作正常,但通常在3 h內恢復。相差0.5~2℃表示血液循環良好,突然相差3℃以上顯示動脈栓塞,逐漸增大達3℃以上顯示靜脈栓塞。本研究運用兩種儀器測量健側皮溫時,紅外線溫度儀平均高于數字溫度計1.23℃,測量患側皮溫時,紅外線溫度儀平均高于數字溫度計1.94℃,對皮膚表面溫度的判斷是否在正常值內,可參考口溫與腋溫之間的轉化方法,腋溫+0.5℃ =口溫,推薦紅外線測量皮膚溫度-校正值=數字溫度計測量溫度,而校正值的確定有待臨床進一步的研究。兩種測量方法測量皮溫差誤差為0.14℃,比判斷有血運變化在2℃以上的溫差值,影響甚微,對血管危象判斷的影響誤差低,對于可能發生血管危象的皮瓣應結合顏色、毛細血管返流時間和腫脹程度判斷。因此,紅外線測溫儀可作為測量皮溫的新方法。
3.4 紅外線測溫儀測皮溫注意事項 各類皮瓣修復軟組織術后測量皮溫的部位應固定,測量時間可根據醫囑要求頻率,測量時要避免有障礙物,距離不可過近或過遠,以2 cm為宜,距離過遠導致皮溫過低。室溫及保溫措施會干擾測量的準確性,再植的肢(指)體為失神經組織,溫度調節功能已喪失,極易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特別局部有烤燈時,皮溫的高低不能反映實際情況,保持恒定的室溫及避免烤燈對皮溫的影響極為重要,皮溫也受受區創面大小的干擾及傷口暴露時間的干擾,在斷指再植術后6~8 h實施暴露療法,可降低再植手指血管危象的發生率[3];移植組織如因血管危象而作減張切口時,組織的滲血和滲液可干擾皮溫的測定,應保持皮瓣測量皮溫處干燥無血痂和滲出等。紅外線測溫儀測量體溫已達成共識,在測量各類皮瓣術后皮溫只是初步探索,但臨床使用方便,測量皮溫數值精確,能作為準確判斷血運的依據,臨床值得推廣。
[1]鄭文瑤,孟慶義.體溫測量的研究進展[J].河北醫學,2008,14(1):103-106.
[2]范存義,柴益民.實用四肢顯微外科[M].第1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19.
[3]胡三蓮,許鑫,許燕玲,等.斷指再植術后采用不同時相點暴露療法的效果觀察[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09,15(34):3591-3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