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茂,郝向軍,張 新,張 帆,崔 青,鄭保國
腦卒中又稱腦中風或腦血管意外,是指各種誘發因素引起腦內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以一過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的癥狀和體征為表現的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腦血管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現已成為民眾致死致殘的首要原因。作為一種無創檢查,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腦卒中篩查與防治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價值。配合疾控中心對腦卒中篩查的課題研究,選擇1451例高危人群進行了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探討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腦卒中篩查中的應用價值。
1.1 研究對象 2012年08月—2012年12月隨機選擇青島市嶗山區下屬8個村的1451例高危人群進行了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其中男486例(33.49%),女 965 例(66.51%);平均年齡(61.46±9.71) 歲, 身高 (160.54±8.11) cm, 體重 (67.43±10.91)kg,伴有高血糖者 350 例(24.12%),伴有高血壓者 455例(31.36%),排除既往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閉塞和動脈支架置入術后患者。
1.2 儀器方法 采用Mindray M7 Series筆記本式便攜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系統,7L4s線陣探頭 (線陣頻率 5.0/7.5 /10.0 MHz)。 受檢者按年齡隨機分為40~49歲、50~59歲、60~69 歲、≥70 歲共 4 組,所有受檢者均采取仰臥位,雙肩墊枕,頭略向后仰,充分暴露頸部,采取由鎖骨上窩頸動脈起始處沿長軸和短軸兩個方向探查所有受檢者雙側頸總動脈內中膜厚度及觀察有無斑塊、斑塊性質和數量,排除有無狹窄和閉塞。受檢者選取距離頸總動脈分叉處1.5 cm處頸總動脈后壁部位,測量內中膜厚度(從血管內膜到中膜的外表面的距離),連續測量3次,取平均值。判斷標準:IMT≥0.1 cm為增厚,IMT≥0.15 mm為斑塊形成;斑塊性質:硬斑(二維圖像顯示為強回聲,后方可伴聲影)、軟斑(二維圖像顯示為低回聲或中低水平回聲)、混合斑(圖像顯示為回聲強弱不均);同時根據斑塊是否容易脫落將其進一步分為穩定性斑塊和不穩定型斑塊,前者為穩定性斑塊,后兩者為不穩定性斑塊(圖 1)[1]。

圖1 頸部血管動脈內中膜增厚和粥樣硬化斑塊的超聲圖像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的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管內膜增厚情況 1451名受檢者頸部血管內中膜增厚864名,發生率59.55%;同一年齡組中男性內中膜增厚發生率與女性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組不同性別內中膜增厚率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P<0.05)。 見表 1。
2.2 血管內斑塊形成情況 1451名受檢者頸部血管斑塊形成437名,發生率30.12%;同一年齡組中男性斑塊發生率與女性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組不同性別斑塊發生率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P<0.05)。見表 1。

表1 不同年齡不同性別頸動脈內中膜增厚及粥樣硬化斑塊發生情況
2.3 血管病變情況 1451名受檢者共檢測血管5804根(雙側頸總動脈和雙側頸內動脈),斑塊形成血管1011根,斑塊形成血管發生率17.42%;其中單發斑塊血管459根,占總斑塊形成血管的45.40%,多發斑塊血管552根,占總斑塊形成血管的54.60%;穩定性斑塊血管519根,占總斑塊形成血管的51.34%,不穩定性斑塊血管492根,占總斑塊形成血管的48.6%。
頸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機制有二:①管腔狹窄致缺血;②斑塊成分脫落致栓塞。動脈粥樣硬化真正因為狹窄缺血低灌注導致腦卒中的只占其中一少部分,因此另外一種機制即斑塊不穩定性的研究就愈發顯得重要[2]。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與缺血性腦血管病關系密切,由于不穩定斑塊破裂的危險性高,形成血栓的危險性也很高,因此早期增加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有利于預防和減少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3,4]。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快速準確顯示血管內中膜是否增厚,血管壁是否發生斑塊以及確定斑塊的性質,能根據斑塊的超聲回聲特點與強度來推測斑塊的穩定性[5]。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占有較大比重,可能對腦卒中的發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受檢者頸部血管內中膜增厚率和斑塊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而同一年齡組中頸部血管內中膜增厚率和斑塊發生率男性較女性顯著增加,也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由此推測在腦卒中發生中,年齡和性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進一步證實了雌激素對心腦血管系統的保護作用[6]。
綜上所述,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腦卒中篩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能夠清晰顯示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準確判斷有無斑塊形成,確定斑塊性質,測量斑塊的大小,以及有無狹窄和閉塞,為腦卒中的早期預防和及時診治提供準確有效的信息。
[1]劉風梅,喬亞麗,李 芳.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頸動脈斑塊171例分析[J].人民軍醫,2012,55(4):340-341.
[2]韓 朝.頸動脈斑塊穩定性和腦梗死關系的彩超對比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1):86-87.
[3] Manolio TA,Kronmal RA,Burke GL,et al.Short-term preditors of incident stroke in older adults.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Stroke,1996,27(30):1479-1486.
[4] Suzuki M,Tsutsumi Y,Uchiyama S,et al.Carotid ultrasonographic appearance of the rupture of an unstable atheromatous plaque in a patient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Intern Med,2005,44(13):1320-1321.
[5]王秋蓮.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特征及其預測價值[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2,18(5):630-632.
[6]陳洪茂,朱 莉,王 勇,等.絕經前后女性心臟功能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檢測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8,18(8):88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