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加工》記者 韓景春

由江西省科協主辦,贛州市科協及金屬加工雜志社承辦,章貢區工業信息化局及贛州市機械企業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協辦的“2014汽車零部件節能發展先進制造技術研討會”于10月10日在贛州順利召開。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綠色制造 共創未來”。來自贛州當地的格特拉克、群星、經緯、五環以及立偉等汽車零部件企業和江西理工大學、贛州技師學院等高等院校以及山特維克可樂滿、卡爾蔡司、友佳及建民工具等多家機床工具企業代表共100余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開幕式由贛州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吳青主持,江西省科協副主席孫衛民代表主辦方致辭,對參會的各位嘉賓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金屬加工雜志社副社長、主編呂建新代表承辦方致辭,呂社長在致辭中談到:“最近幾年中國汽車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2010年開始汽車產銷由高速增長轉變為微增長,2013年汽車產銷又再創輝煌,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基于這些變化,2013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保下限’的政策,2014年結構調整和制度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大,企業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壓縮過剩產能以及鼓勵戰略型產業發展、積極推動清潔生產、綠色生產成為行業發展的重點。綠色制造,裝備先行。目前全球制造業都面臨著制造業模式的變革,中國尤其緊迫和關鍵。中國的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成本的急劇上升,已成為中國制造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無論國外的‘制造業回歸’和中國的‘制造業轉型升級’,都是在探索一種新的制造模式,而以機器人為主導的智能制造模式是其不二選擇。贛州市是國內重要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制造基地之一,為響應國家對贛州地區的鼓勵政策,也為進一步推廣先進的汽車零部件制造技術,提高贛州地區整車及汽車零部件的生產綜合實力,本次會議特邀請業內知名設備企業專家進行先進技術及設備方面的演講,希望為贛州地區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帶來新的思維,注入新的力量。”
在技術交流環節,中汽零部件(贛州)基地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鵬介紹了贛州汽車及零部件行業現狀和發展規劃。贛州市現有各類機動車輛171.6萬輛,其中汽車30.6萬輛。贛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以章貢區沙河工業園、贛州開發區為主平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配套企業陸續落戶贛州。整車制造企業5戶,動力電池企業3戶,鋰離子電池材料生產企業2戶,蓄電池企業1戶,微型電機企業1戶,汽車零部件及其配套企業43戶。主要產品包括:改裝汽車(含場地車)、汽車(含叉車、低速貨車)變速器、摩托車齒輪以及鋰離子動力電池。贛州汽車變速箱、同步器、撥叉等產品已有相當規模,并與國內外汽車主機廠建立了密切聯系,為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提供了配套條件和市場進入渠道。現已具備年生產各種改裝汽車(含場地車)5000臺,汽車變速器80萬臺(套),汽車(摩托車)齒輪制造1300萬件,叉車變速器4萬臺(套)、汽車同步器200萬套、各種撥叉(軸)300萬件、精密鍛件7000 t的生產能力。除此之外,贛州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鋰、鈷、銅等有色金屬是新能源汽車電動機、電池的核心基礎原料,贛州地區這些資源非常豐富,同時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車為核心的汽車及配套產業的產業基礎。雖然如此,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概括來講就是規模偏小、整車不強、配套不齊、技術缺乏和發展滯后。所以必須利用現有的優勢,解決存在的問題,才能使贛州地區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得到有效的提升。
江西理工大學電器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院長劉飛飛做了關于“基于機器人的汽車同步器生產數字化智能車間技術與應用”方面的演講,基于機器人的汽車零部件生產數字化智能工廠技術代表了當前最先進的制造模式,是真正意義上將機器人、智能設備和信息技術在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融合,有效地降低設計到生產制造之間的不確定性,提高產品的合格率和可靠性,縮短生產周期,實現效益最大化。采用工業以太網、現場總線和DNC,將機器人、數控機床、基于物聯網的物料儲運跟蹤智能車、質量檢測儀器與設備、移動控制器等智能設備和信息系統集成,構成三層結構的同步器生產數字化智能車間系統。該智能車間主要設備有齒套智能柔性加工生產線、齒轂智能柔性加工生產線、同步器智能裝配生產線、齒套感應壓力淬火柔性生產系統及裝備、基于機器人的數控擠齒生產系統及裝備、基于機器人的數控拉齒生產系統及裝備、基于機器人的數控車削生產系統及裝備。可以預見: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數字化智能制造模式必將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高速發展態勢。
贛州群星機械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吳曉華介紹了汽車變速器同步器工藝特點及裝備需求。吳總詳細介紹了帶外齒一二擋同步器齒套典型生產工藝,并指出相比世界先進同步器齒套生產工藝,群星的設備稍顯落后,目前德國PRAWEMA公司用一臺設備多工位旋風技術,一臺設備完成同步器齒套的倒錐、鎖止角、滑塊槽等多工序(精車外圓、旋分切削兩端倒錐、旋分切削尖角、銑削內三槽和清除毛刺)。基于此,群星的同步器加工裝備有改進升級的需求:加工設備改造升級,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自動化改造減少工人,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降低生產成本;推行在線自動檢測線;最終目標實現全自動生產線;提升產品研發能力,研究并掌握產品升級核心技術。
山特維克可樂滿車削產品工程師童永剛詳細介紹了刀具在汽車零部件先進制造中的應用。根據不同汽車零部件的產品加工特點,分別介紹了車削的軟車階段、硬車階段、齒輪銑削、鉆削和攻螺紋。軟車階段主要運用Invieo技術,刀片材質方面,金屬陶瓷材質如CT5015,可在超級精加工應用中提高表面質量;GC1525可在精加工應用中提高表面質量,TiN涂層材質可以改進刃線韌性。在實際生產中,幾種刀具故障排除方法有:CB7015材質在S01030(S0330)槽形中遇到月牙洼磨損時,可采取降低速度或者提高進給方法解決;遇到顫動/裝夾不牢固時,可采取減小倒角角度、使用T-land和使用正前角刀片解決。童工還對Wiper(修光刃)與Xcel刀片進行了比較,Wiper(修光刃)的特點是:以更高的進給率實現可預測的高表面質量、在確保給定的表面質量的情況下提高進給、最佳表面質量;Xcel的特點是:以最高進給率保持表面質量、具有低進刀角度的直切削刃、生產率比傳統工藝高兩倍多。穩定的長刀具壽命可以改進機床等設備利用率,減少換刀次數,提高無人式生產的安全性并降低成本。
卡爾蔡司工業測量儀器部產品經理馮文剛對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全過程質量監控方面做了專業演講。馮經理通過幾個實際案例,講述了蔡司在產品測量方面的專業價值所在。2011年3月Pratt&Miller配置一臺帶有VAST主動掃描的CONTURAG210/12/6蔡司三坐標測量機。根據加工程序的不同,每天平均測量12個部件,有些天可能超過100件,包括舊零件的復檢。過去這樣的手動檢驗過程需要10~20個工具,一臺蔡司三坐標測量機就可完成對工件的任何部位和尺寸的測量。爪極是拳頭大小的金屬件,中間有一個孔,帶有朝上的6個或8個爪牙,它是發電機的關鍵部件,幾乎所有為機動車輛供電用的發電機都含有這個部件。博世每年共生產發電機集成爪極165萬個,在短短6 min內就可得到各項結果,而不是原來的半天,對夾具稍加修改,員工就可以可靠地檢查37種不同的爪極,即便它們是最新的產品。蔡司測量設備高效、簡單的特點在此體現地淋漓盡致。蔡司不僅僅提供復雜測量所需要的硬件及軟件,在與眾多的生產制造商合作的過程中,蔡司積累并豐富了大量的測量經驗。在質量控制的每一個環節,蔡司都有能力提供恰當的解決方案。

各位嘉賓的精彩演講得到了在場科協領導及參會觀眾的肯定和贊同。研討會茶歇期間,參會的設備供應商與零部件生產企業代表進行了交流溝通,本次會議也起到了為供需雙方搭建交流平臺的效果。也祝愿他們能建立長期聯系,共同推進贛南地區汽車產業的發展。
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參觀了中汽零部件(贛州)基地發展有限公司,郭鵬坤副總經理對基地的規劃進行了詳細介紹。之后又參觀了贛州群星機械發展有限公司,徐克忠部長帶領大家參觀了群星的生產車間、裝配車間、實驗室以及新建的機器人車間。與會代表們再次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動,整個會議在大家熱烈的討論交流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