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加工》記者 蔣亞寶

受世界經濟發展影響,2014年工程機械行業處于低位穩步運行階段。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希望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一系列利好政策、重大工程項目的出臺,使處于低位運行階段的工程機械行業看到了希望,對行業的回暖充滿信心。作為機床工具行業的重要應用領域,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也受到機床工具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為此,《金屬加工》記者近日采訪了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蘇子孟,進一步了解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未來的轉型升級之路。
對于目前大家比較關心的工程機械行業的市場發展前景,蘇秘書長告訴記者:“由于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和國際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出現了連續長時間的滑坡。據我們協會統計,2014年1~7月在裝載機、推土機、平地機等8種主要工程機械產品中,除了工業車輛(叉車)增長之外,其余幾種產品均為下降趨勢。各企業都感到了市場的壓力,許多企業分別從開源、節流兩個方面予以應對,這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一定要對行業有信心,要認識到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尤其是像中國這樣大國的經濟基礎?!?/p>
蘇秘書長還強調,“從宏觀經濟環境來看,國家已經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政策,伴隨著國家區域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的調整優化,在公路、高鐵、城軌和地鐵等基礎設施建設,海洋和新型油氣等資源開發,水利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節能減排的實施,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等各相關領域,都將為工程機械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也會對工程機械產品提出更高的技術質量要求,這也是各工程機械企業的創新目標和產業發展方向。”
目前,隨著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高速發展,以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等智能制造技術體系初步形成,以“數字化智能制造”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已經到來。但是,具體到工程機械行業的生產制造過程,蘇秘書長指出,工程機械行業為離散型制造業,生產制造過程較連續性制造業更為復雜,制造環節信息化建設難度更大。工程機械產品多為單件、小批量生產,常按客戶訂單設計,一般以產品為對象組織生產,制造過程復雜,重復作業比率低,較難采用自動化流水線或專用自動化工裝設備進行生產。

根據協會對企業調查顯示,行業抽樣企業生產設備和倉儲物流設備的數字化率和聯網率均不足30%,這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信息化和自動化融合建設的薄弱環節,同時也制約了工程機械行業生產制造精益化的應用水平。在提高關鍵生產和倉儲物流設備數字化率和聯網率,促進生產設備的信息連通和制造協同,提升行業整體制造設備信息化水平,推動制造過程的自動化和數字化方面,我國工程機械企業還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
蘇秘書長強調,雖然目前還存在種種問題,但是智能制造正在成為各個主機企業的發展潮流。蘇秘書長以行業龍頭企業徐工為例,向記者介紹了工程機械企業在信息化和自動化的基礎上,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集成和深度融合進程。
徐工在生產制造方面,目前已經實現關鍵數控設備及大型加工中心的聯網,能夠實時掌握生產狀態,自動監控和記錄設備狀況,對車間現場進行網絡化監控和可視化管理。通過焊接過程機器人化、數控機床聯網、信息化節點到工位、總長度達8 km的積放鏈系統構成了自己的數字化工廠,通過計劃排產精細化,提高生產效率,縮短交貨期,實現了準時、高效的自動化物流配送、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設備自動化運行與監控、切割加工自動化、焊接自動化和噴涂自動化等方式使得產品生產周期縮短60%,焊接質量反饋率下降了90%以上,噴涂漆膜厚度合格率達到100%,一線操作人員數量減少了近50%,生產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有效避免了職業傷害。
記者提出如何通過技術創新驅動整個工程機械行業進入健康發展的軌道。蘇秘書長認為,通過過去一段時期的努力,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有一批集成創新、自主創新產品涌現出來,比如徐工集團“全地面起重機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中聯重科“超大型塔式起重機關鍵技術及應用”等先后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但是,由于中國裝備制造業在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方面的弱勢,導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在高端配套方面受制于人。雖然國產一般性零部件可以滿足主機企業需要,且供應充足,但高技術、高可靠、高附加值的高端液壓閥、液壓泵、行走馬達、軸承和發動機等嚴重短缺,還必須從日本、德國等國進口。另外,精密鑄件的設計制造、成型清洗技術等尚待提高。管理不到位、缺少公共實驗平臺等也是其中的原因。
面對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新產品,面對國際化競爭,蘇秘書長認為,我國要從工程機械制造大國走向工程機械制造強國,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企業創新能力的培養,關鍵核心配套件國產化瓶頸的解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建設,產品可靠性、耐久性的提高,智能、綠色的制造等方面急需通過政策引導、支持,激勵工程機械企業大膽投入,積極探索,以推動工程機械行業率先突破,實現我國從工程機械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