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三
摘 要:食品學科是偏實踐性的應用型學科,但長期以來,食品學科的教學模式都是“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該文就食品科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背景及意義、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培養創新能力進行總結分析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食品學科 創新能力 研究生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b)-0225-01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品科學是一項永恒不衰的朝陽學科,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10年來,我國食品加工業年均增長速度始終保持在15%以上,當前食品工業的發展已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在全國31個省的食品工業中,有11個省的利潤額增長超過20%[1]。預計到2015年,食品工業總產值將破13萬億大關,與我國農業總產值和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之比將分別達到2.8∶1和1.5∶1,已成為國民經濟中有效拉動內需、增加就業、保障民生和促進經濟增長的基礎產業[2]。
1 創新能力的基本內涵
正確理解創新能力的基本內涵是實現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對于創新能力的認識有一個發展歷程。而創新人格是健康性的,具有大膽、自由、勇敢等品質。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創新能力的思維特點受到更多研究者的關注,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P. Guilford)認為創新能力主要是一種智力品質,并且主要表現為創新思維。一些研究學者認為創新能力不僅只包含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必須關注知識技能在創新能力發展中的作用,這樣就形成了創新能力是一種復雜能力,由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和知識技能等因素共同構成的觀點。
綜上所述,當代的觀點認為創新能力的結構是多維度的,即創新能力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影響而形成的復合能力的觀點。
2 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的研究生招生規模增長迅速,每年食品科學學術型研究生招生規模達到300人,此外還招收工程碩士和專業碩士,食品學科研究生教育規模位居國內第一,也是世界第一。但是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教育質量逐年下降,研究生創新能力不強。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科研實踐參與度低;(2)國際學術期刊論文數量偏少;(3)學術成果質量不高;(4)原創性成果幾乎沒有。
首先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和高校的創新培養的體制機制有關,還與研究生前期的培養環境有關。食品學科是一門偏實踐的應用型科學,只有不斷的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然后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這樣才能開發出新的技術,和更加健康、更加安全、更加新穎的食品。
其次,研究生創新力不足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主動學習能力較差、缺乏對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江南大學食品專業的研究生一般只有半年的課程學習時間,因此,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就需要學生自學,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的主動性成為了解決課題中關鍵科學問題的關鍵。在對待實驗結果的分析上,若沒有綜合各種知識的能力,往往只能淺顯的描述一下實驗結果,甚至懷疑自己的實驗結果,不敢對傳統的觀念和結論提出質疑。
最后,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高校缺乏研究生創新的環境和激勵機制。教學資源不足,研究生沒有自己的學習桌,甚至連實驗桌都是共用的。這種科研環境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發揮,此外,研究生的補貼少,經費少,碩士研究生的每月補貼只有300不到,博士是1300人民幣,拿筆者所學習過的美國ISU相比,ISU的碩士研究生每月的補貼為1600美金,博士有1700美金,科研條件也非常好,實驗室有各種試驗儀器供研究生使用,導師的所有的科研經費基本上全部用于資助學生的生活費用和科研費用。此外,導師和學校還會資助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學術報告和科技創新大賽。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和一整套激勵機制。
近年來,江南大學食品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些創新性研究論文發表在Nature的姊妹刊、PNAS這類國際頂級雜志上,但是我們也需要看到我們在創新人才培養上存在的不足。除了上述分析的幾點原因外,導致研究生創新不強的原因還有很多,例如導師隊伍的學術水平、學校對研究生畢業的要求以及研究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原因。
3 如何培養食品學科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基于對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筆者認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應從以下2個方面著手。
(1)創新課程設置和教授方式。在研究生培養方式上要開設創新課程,以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及掌握創新的方法。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要開設研究生教學的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可以適當減少課堂教學時間, 因為相比本科生,研究生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更高的學習能力,老師的授課內容可以不必面面俱到。實踐環節的教學讓研究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同時也為后期研究生的課題研究做好鋪墊。
(2)創新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切實改善研究生的創新環境。首先要增加研究生培養的經費投入,提高補助標準,同時又不能一刀切,實行“平均主義”,這不利于激勵研究生的創新活力。要改善研究生創新環境,還需要加強學術交流,做到國外學術大師“請進來”,國內的學者“走出去”。定期聘請學術大師,社會名人給研究生做學術報告或者演講,激勵他們自我完善、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目前,隨著很多海外學者學成后回到江南大學食品學院工作,其學術報告的數量和質量都在穩步提升,但是仍然存在學術報告少,學術大師的報告更少的突出問題。
總之,創新能力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經濟競爭的核心;當今社會的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不如說是人的創造力的競爭。高校食品科學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其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因此,各高校應根據自身食品學科專業設置的特點和其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不足,提出一條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方案,為食品工業的進一步快速發展提供后備軍。
參考文獻
[1] 張洋.2013年食品工業產銷平穩增長[J]. 中國食品安全報,2014-03-17(AO1).
[2] 孟宗,劉元法,王興國.食品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建設[J].2013(78): 166-1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