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楠
摘 要:我國的高級軟件人才缺口較大,各高校在培養軟件工程專業學生中存在一系列困難,而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是最為重要的難題。該文提出基于三個環節的差異型教學模式,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構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網站,為更新創新知識、共享創新資訊及優秀教學成果提供網絡平臺。
關鍵詞:軟件工程專業 差異型教學模式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b)-0226-01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5月,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軟件業務收入13254億元,同比增長20.9%。在如此龐大的業務數據下,我國卻面臨軟件工程師缺口較大,尤其是高級軟件工程師更是稀缺的現狀。教育部于2009年也提出實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意在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工程技術人才。而創新能力培養在軟件工程專業與卓越工程師教育中的地位重要,對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深入探討、實踐和研究是有意義的。
然而當前高校在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培養存在以下問題:知識結構單一;忽視了實踐能力培養;忽視了自主創新[1]。特別是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缺乏完善的平臺建設與激勵機制。結合人才培養工作的四要素 [2],按照學生在學校學習不同階段:課堂環節、實踐環節、課外環節,結合專業課程,建立基于三個環節的差異型教學模式。該文對此教學模式和相關培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
1 創新型人才差異型教學模式
1.1 課堂環節中的創新能力培養
課堂教學環節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應體現在新知識的引入,新應用的介紹,新發展的前瞻,重點開拓學生的思路。因此在軟件工程專業開設的Java程序設計的課堂教學環節,引入5~8 min左右的業內新聞介紹,介紹3至5條本周IT界的重要新聞,啟發學生的探討和思索,如最新的云技術、可穿戴式計算、google無人駕駛汽車,北斗導航系統等。課堂的教學內容也相應的進行調整,避免大量對基礎知識的講解,以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基于文字的簡單RPG游戲作為貫穿Java主要知識內容的作業,分階段擴展和實現游戲系統,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考慮該游戲的功能,在答疑課中對有創新點的作業由學生進行演示,同時點評,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提高取得更好成績的意識。建議學生多進行相關知識的自學,尤其是要求閱讀和參考開源代碼,指導學生合理使用軟件工具,利用SVN進行項目版本管理。鼓勵學生在google code上公開項目,并將自己的作業和心得以CSDN技術博客的形式進行總結和展現。在作業點評后,允許學生再次提交一次更好的版本來彌補之前的不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體現對不同學生的差異性要求,實現最大范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1.2 實踐環節中的創新能力培養
在實踐教學環節,如上機實驗中,加強實驗考核力度,結合學生興趣愛好及專業發展設計、修改和完善實驗內容。每次布置上機任務時,分別提出基本要求,提高要求,按照完成情況不同給出不同的評分等級。在答疑課程中,按照ABCD(A代表優秀,完成提高要求或有創新點;B代表良好,實現了基本要求或提高要求部分實現;C代表中,只完成基本要求;D代表抄襲或雷同)等級對上機作業進行逐一點評。在課程設計中,與軟件工程課程設計聯合,完成3周的綜合訓練。實行項目小組管理制,給出各階段的考核指標,全程評測,最后組織答辯演示,綜合階段評測成績與演示效果、報告成績給出最終成績。
1.3 課外環節中的創新能力培養
重視學科競賽等課外環節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按照學生自身的特點,發現和培養有創新能力的學生,組織和培訓不同類型的學生參加適合自身的各類專業學科競賽。工信部組織的藍橋杯大賽主要體現對學生個人算法設計能力的考核,中軟杯側重于組織團隊學生解決企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以及更體現科研能力的挑戰杯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驗則可為學生創業與創新活動提供不同級別的平臺。
2 提高教師的自身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產學研”合作是西方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因此在要將教師科研、生產與教學緊密結合。[3]根據教師的研究方向和特長完善類導師制,對導師提出明確的管理和考核目標,吸引學生進入導師科研項目組中,促進導師的科研進展,實現教研相長。同時,選派一些青年教師進入企業實習,了解項目開發的實際流程,提高工程實踐能力。組織教師積極申報各類科研項目,并以科研團隊完成相關任務。軟件工程系與西安高新區某軟件企業合作,初步構建了產學研基地,結合學校地礦特色,探索產學研實踐。
3 構建較為完善的創新能力培養網絡平臺
圍繞軟件工程專業,在“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理念指導下,基于學生能力水平、專業類別、興趣愛好三個維度上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網絡平臺建設工作進行整體規劃和設計。并從三個層面上搭建網站,包括課堂創新教育,實踐創新教育及課外創新教育。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師生交流互動,學科前沿探索,以便更好地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促使教師在此平臺上更多地交流課堂創新,學生更多學習實踐創新,師生共享更豐富的課外競賽信息,校企實習信息,學科及科研前沿成果。從根本解決以往創新培養的局部化,信息共享時延性的問題,在全院中推廣創新培養,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從此受益。
4 結語
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教育的核心,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本在教育創新,需要在已經建立的教學體系的基礎上進行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尋找和發現有利于教育創新的新的方法、新的理論,積累經驗,及時總結優秀教學成果,并將這些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中。
參考文獻
[1] 覃海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8(10):58-59.
[2] 眭依凡.大學: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兼談美國著名大學的成功經驗[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3-9.
[3] 高雪蓮.國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J].高等農業教育,2007(1):85-87.
[4] 楊天怡,胡新平.創新教育與實踐教學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05(23):28-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