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義
作為目前各衛視臺增加收視率、擴大影響力的重要抓手,電視“真人秀”娛樂節目以其“快樂”節奏在滿足民眾精神娛樂需求、緩釋民眾精神壓力以及提升觀眾話語權方面成效顯著。但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的不斷增多,經過十余年發展的我國“真人秀”電視娛樂節目雖規模龐大但創新不足,花樣繁多但質量欠佳,表面浮華但總讓人覺得半生不熟。
當下我國電視“真人秀”娛樂節目存在問題
表面繁榮但創新缺乏。真人秀節目看似簡單,但對制作者的素質要求卻很高,任何一個成功的節目都需要有制作團隊作保證。在我國,媒體的節目創作能力偏弱,許多“真人秀”節目過分依賴某一個制片人或編導的個人才能,其創作和運作缺乏科學的規范,盲目性和隨意性都較大。個人的才能和知識終究是有限的,優秀的編導或制片人可以創作出優秀的節目,但不能保持永久的創新性,電視臺也不能依靠某一個人來進行節目的創作和運作,這樣風險太大。
在激烈的競爭和收視率的壓力下,浮躁彌漫著整個電視界。在此情況下,“真人秀”娛樂節目的版權引入就成了時下最熱門的生意,“克隆”過來,收視率就會有保證。這種簡單易行的節目創作方法,引來眾多追隨者,顯然這讓中國電視節目的主創人員嘗到了甜頭。但不可否認的是,“克隆”導致“真人秀”節目同質化嚴重。這種缺乏創新的意識不僅僅體現在“克隆”國外優秀節目,更甚者在國內各電視臺間相互模仿、復制,導致我國電視“真人秀”娛樂節目看似豐富,但內容上大同小異,形式上千篇一律。各電視臺只會表面模仿好的節目形式,卻不關注節目深度的創新與挖掘,節目愈來愈乏味,最終用下一個克隆節目替代,造成惡性循環。在這種惡性循環下,創新被打擊,偶爾冒出新鮮火花的欄目用不了多久就被模仿、克隆,沒有創新的節目給觀眾帶來的只能是乏味和無趣。
形式多樣但內涵缺乏。當下的我國電視“真人秀”娛樂節目雖規模龐大,形式多樣,實則跟風嚴重,大同小異。電視臺在進行節目選擇時過于重視表面形式,標新立異。只要形式新穎,先上了再說,在收視率的魔咒下,即使有些考慮不周,條件不全,也要搶先一步占盡先機。
實際上,一定程度上承載了社會的潤滑劑和調節器功能的電視“真人秀”娛樂節目除了給人們帶來娛樂之外,還應有積極的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懷。娛樂節目在節目編排上、在語言組織上、在節目互動上應注意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人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如湖南衛視《變形記》,采用貧富差距懸殊的城市少年與農村少年身份的互換來讓人產生“穿越”之感,一開播就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然而,這種節目形式上的新穎避免不了節目參與角色選擇上而造成的“刻板印象”,在參與人選擇上,城市少年一般都富裕而叛逆,農村少年則全都家庭赤貧但懂事自立,這種人物選擇的模式遵循的依然是人們傳統思想中對城市和鄉村的“刻板印象”。人們發現,桀驁不馴的城市公子哥往往在角色互換和生活體驗后,洗心革面,收效顯著;而農村少年在角色互換后,雖依然懂事但掩蓋不住的是迷茫、焦慮和一閃而過的失落。人們想問的是,節目到底鍛煉了誰?這是不是一種殘忍?
過度迎合受眾而失去自我。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里和信息大爆炸時代,電視“真人秀”娛樂節目以其有趣、輕松的特點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饕餮娛樂大餐。但如果唯收視率為馬首是瞻,為娛樂而娛樂,甚至以媚俗、低俗來維持娛樂節目的發展,娛樂節目也就到了失去價值的時候,電視也會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滿足受眾需求、服務民眾需要是媒體的生存之本,但滿足不等于盲從,服務不等于服從。失去自我和堅守的節目就像人失去靈魂一樣,它能給人們帶來喧嘩的熱鬧和短暫的快樂,但不能給予人們真正的精神滿足,失去自我不會得到人們的喜愛和尊重,終究會被受眾淘汰。若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不明白其傳播主旨是什么,選取的題材立意不新、沒有真正體察和挖掘人們的真正需求,電視“真人秀”娛樂節目不會擁有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商業化嚴重而淪為商業化附庸。收視率的背后是對商業和金錢的服從,電視臺以創收為唯一衡量標準,收視率成為衡量節目商業價值的尺度。媒體以金錢和企業唯馬首是瞻,主管部門的預警防線一再后置甚至解除,主辦機構的準入門檻一再降低。這種過分商業化的傾向會使媒體利令智昏,甚至喪失明辨是非的能力,失去獨立思考的覺悟,丟掉持續發展的能力。
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創新與突圍
注重人文關懷,用替代式參與滿足觀眾深層次的內心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的結構和面貌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溫飽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物質產品也極為豐富,但處于轉型期的中國,人們的幸福感卻沒有明顯的提高,精神滿足顯著缺失。轉型期的中國,焦慮的普遍存在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冷漠,原有的道德和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變得嚴峻,人類對物質的追求使得地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電視“真人秀”娛樂節目借助大眾化的社會媒體平臺,憑借輕松有趣的節目氛圍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也應對個人焦慮緩解、社會和諧氛圍營造和精神滿足做出一定的貢獻。在選題上,可以將一些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考慮其中,注意以人為本,深入百姓生活,深刻體察觀眾心理。在節目的編排上,注意考慮角色的心理感受,將商業考量和對人的尊重放在一個平衡的地步,不能為了商業利益和收視率而違背道德底線。
堅持精品意識,形成品牌個性。好的節目質量是吸引觀眾、獲得收視率、贏得影響力和尊重的關鍵。精品意識要貫穿于每一個節目的創作和運作中,前期要做好周密調研和充分研討,在節目環節設定、角色選擇、互動設定、沖突處理以及拍攝方式、后勤支援等方面都要做到統籌安排,精心布置。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用“心”去做的節目,觀眾一定會感知到,也一定會得到市場的回報。如《爸爸去哪兒》在版權引入后,就充分考慮了我國市場、消費者、參與人、場景以及頻道資源等情況,在明星選擇上注意和節目風格的契合,精挑細選并做了充分的預案。甚至在鏡頭運用上,都充分考慮了場景、被攝人物以及情感表達的需要,大量運用了低機位的拍攝方式,充分使用抓拍來全景記錄寶寶們的生活細節和喜怒哀樂。空鏡頭的運用不僅交代了場景,更渲染了氣氛,可謂費盡心思。
在如今競爭激烈的收視大戰中,對頻道風格的堅持以及對精品的追求最終會形成電視臺的品牌,形成獨一無二的品牌個性,在觀眾的心中形成明晰的品牌印象。品牌是一個平臺,品牌印象一旦形成,頻道所推出的其它欄目因為“暈輪效應”也會得到觀眾的喜愛。
堅持創新,打造創新機制。從技術角度來看,創新可以分為“原始創新”和“模仿創新”兩類。所謂“模仿創新”是指電視臺學習原始創新者的行為,包括思想、技術、經驗和運作模式等,根據市場情況進行再次開發的過程。因此,我們不排除模仿,反對的是照搬,反對一味模仿而失去創新的動力和能力。
在當前電視“真人秀”節目版權引進火熱的情況下,強調創新就是要提醒電視人,一定要注意對其進行本土化改造和再創新。在節目引進時,由于意識形態、傳統文化和審美習慣的不同,國外諸如性、博彩、窺視和殘酷競爭等類型的“真人秀”節目顯然無法被引入,有些國外節目的環節設計方面也會水土不服。此外,一定要在引進的同時注意消化吸收和反思研討,提高自己的水平,培養自己的人才,營造創新的氛圍,形成一套長效的創新機制。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1.黃生暉:《電視真人秀研究綜述》,《新聞大學》,2010(3)。
2.楊洪濤:《電視“真人秀”節目新論——兼談東方衛視〈中國達人秀〉》,《中國電視》,2011(1)。
3.魏 欣:《電視節目形態本土化中的優勝劣汰——才藝展示類與野外生存類真人秀的比較分析》,《當代電視》,2010(6)。
4.汪 豪:《電視真人秀興起的文化背景分析》,《新聞界》,2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