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佛教幸福觀及其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2014-12-03 11:09:30李宇環
理論月刊 2014年11期
關鍵詞:教育

李宇環

(吉林大學 哲學社會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當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物質文明也迅猛發展起來,隨之而來的是人們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急劇變革。在社會的變革過程中,傳統的、穩定的價值觀體系被打破,人們面對極度發達的物質世界和生活選擇,出現了價值判斷失向或價值混亂不清的狀態。迷失的價值觀讓人無法判斷幸福的方向,重拾幸福是現代人急待解決的問題。佛教思想傳承千年,適應中國人的性格特征,能夠為生活在當下的人們提供可參考的幸福價值體系。

一、佛教幸福觀——自在

原始的印度佛教同其它一切宗教一樣,“用彼岸世界那虛幻的幸福來慰藉此岸世界這塵世的苦難”,[1]而中國佛教卻把印度佛教的彼岸世界與中國文化的現世情懷結合,使這種虛幻的幸福轉化為現世的幸福,并將這種幸福納入到中國人的幸福觀中,形成了對生活整體的態度,即“自在”態度。自在是不因他物的在場或不在場而自為的存在,是本來如此,便依此而存的狀態,這與中國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現世人文情懷正好契合。

佛教巨著《華嚴經》80卷為我們描述了諸多美輪美奐的佛國,眾生在佛國中莊嚴自得、安靜詳和,呈現的是一種“如來自在”的幸福之態,正如經中所說:“如來自在不可量,法界虛空悉充滿。”《華嚴經》每一卷都出現“自在”一詞,全經共有1013處,自在正是佛教所呈現的幸福,是人們向往擺脫不自在因素的束縛,而怡然自得。人對主體自在之性的認可和體悟,就是自在幸福的開啟,佛教通過其核心教義“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為眾生提供認識世界本質、人生終極的理論,也奠定了佛教“自在”幸福觀的基礎。

1.諸行無常

佛教中的“行”是一切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的生起和變化活動,“無常”是無始無終、變化不定的意思,諸行無常說明世界萬物總是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中,無論是外在的現象,還是內在的情緒和意識,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存在。諸行無常奠定了佛教的世界觀基礎,認識到現象世界的不確定性、不可靠性和易變性,佛教世界觀進而探尋萬物內在的本性。

事物的變遷和流轉使諸現象不能保持為獨立的、不變的存在物,只能依附與其它因素的存在而生成,并伴隨著新的因素的存在而消亡,萬物都處于剎那間的生與剎那間的滅之中,生滅往復,流轉不息,因此萬物沒有自性,即佛教所謂的“空性”。空性是佛教對世界萬物本質的認識,《華嚴經》第十六卷稱“觀察于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之所以有各種現象或現存事物的名字,只是假借其名,方便而用。空性的世界否定現象世界的現有,肯定了世界變化和發展的規律。

萬物無自性,構成其現有的各種因素只是因種種條件的滿足,共同構筑為具有某種特征而表現為當下的現象。隨其生滅的變化,這些構成因素又流轉到其它現象之中,因此,當下的現象中隱含著其它現象生滅的因素,同時其它現象中也隱含著當下現象生滅的因素,世界就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因緣和合是事物生滅的動力。佛教把現象的現有解釋為因緣和合的表現,因與果互相滲透,互相依賴,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果,構成了因果邏輯關系,事物的相互聯系產生現象,即為“緣起”。佛教在認定現象本質的空性后,又確定現象的緣起邏輯,這使佛教的世界觀中有破有立,縝密地解釋了世界存在的本末,也向世人呈現了世界的本來面目。

2.諸法無我

《大乘義章》中解釋“法義不同,泛釋有二,一自體為法,二者軌則名法”,是說“法”一方面是構成事物自身的特性,另一方面是具有一定規范使人認識,實質上法是一切具有獨特特征的萬物,包括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我”是維持事物成其為此物的實體,是因緣和合而成的集合體,它呈現事物的規定性特征。諸法無我指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體,即沒有一個恒常主宰的“自我”存在。

人作為萬物之一,從物質上來說是一個有生老病死的生命體,構成此生命的要素不斷在不同的生命體中轉化,相續不絕;從精神上來說,所有人類的心理體驗和活動都是受外在刺激而生,亦無永存之自我存在。因此,人也是沒有自性的存在者,所謂的“自我”,只是五蘊結合的集合體,并被命名為“我”。但是人們卻常因“我”的概念而起“我”心,便有了“我執”。佛教認為“我執”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俱舍論》中有“由我執力,諸煩惱生,三有輪回,無容解脫”的說法。人們不知道“我”是沒有自性的集合體,只是因果輪回的存在物,所以有“我執”。“我執”包括“法我執”和“人我執”,“法我執”是對外在物質上的欲望和追求,“人我執”是對自我情緒欲望的偏執。“我執”使人受自我欲望的纏縛,無法解脫,深陷苦海,自然無幸福而言。

諸法無我是佛教的人生觀,解答的是“人是什么”的問題,人常以“自我”來定義一切。在心理學上,“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是在經驗中覺察到自己的一切,從而使自己區別于周圍其他的物和人,形成自我意識。現實的“自我”的概念使人在做事、待物、待人時分別對待,造成個體與他人和他物的對立和矛盾,使自我的愿望無法滿足,因此人們常常陷于痛苦之中。佛教“無我”的概念破除自我的局限,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沒有因為“自我”的界限而分別對待,“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無我是破除物質和精神自我之后,主動地與他物融為一體的純粹主體,處于一種自在、自由的狀態,使人以開放、寬容、超越的態度對待生活。當自我的界限消退,生活便無所執,亦無所礙,人性本然的狀態清凈澄明,人在面對悲喜時皆沒有困惑,了悟空性,正如《般若心經》中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這就是人生的極樂世界。

3.涅槃寂靜

涅槃原意為火的熄滅或風的吹散狀態,佛教借用此詞表示滅除煩惱痛苦及其產生原因的狀態或境界。《大乘起信論》中稱“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無明”是眾生不知世界真相的愚癡狀態,因為無明而產生的煩惱是眾生痛苦不斷的根源,“涅槃”是滅無明、滅因緣、滅苦的寂靜狀態,是佛教眾生達到安樂無為、解脫自在的最高境界。涅槃境界具有常、樂、我、凈四種美好的屬性,常是形容真理的永恒不變;樂與世俗人的感官享樂不同,是不隨外在他物而變的恒常之樂;我是大自在,形容覺悟本性的真實狀態;凈是形容人之本性純清無染的善,故為大凈。涅槃世界是眾生脫離了物質束縛,處于無欲無染,無苦無縛的自在狀態。

寂靜同涅槃一樣,也表現一種滅的狀態,但寂靜更強調的是空境與空性的互為觀照。空境是眾生擺脫一切煩惱憂患的純凈心境,《華嚴經》中說:“身心寂靜共安樂,瞻仰如來默然住”,“如來”即為本來如此,在佛教中用來描述佛的自在狀態。眾生因欲望而煩惱不息,沒有安寧之日,只有當眾生能不念生不念死,不執有亦不執無,以寂靜之心觀照本性,即可滅除煩惱。空性是佛教的性空之理,《往生要集》中說:“一切諸法本來寂靜,非有非無”,寂靜是萬物本來的空性,即不是有,也不是無,而是一種本來自在的狀態,是本來如此的存在,有與無都是變化流轉的形式,是本真屬性的外在表現,這說明眾生本來自性清凈。了悟眾生所追求的現實世界都是無常的,明白眾生之苦皆是因煩惱而起的妄念,便能獲得清靜之心;而以此清靜之心,返觀煩惱,于煩惱中得無我、無法本來如此的實相,便可做一個自在之人。

寂靜涅槃是佛教修行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超越經驗世界回歸人性、真實而自在的狀態,這便是佛教的幸福。呂澂先生認為:“佛教的涅槃不是生命的虛無消滅,而是指生命在一最高的階段以一種最高的形式存在。”[2]這樣的理想境界,應該是永遠沒有任何痛苦和煩惱的纏縛,處于永恒寂靜狀態的精神境界。

佛教的幸福之態是建立在對現實世界和自我否定態度之上的回歸,最終接納現有,了悟真空,不受他物影響,并與他物融為一體的自在之境。佛教的幸福觀主張以寬容、開放的態度積極參與世事的理性樂觀,是通過觀照生命的真諦,深刻體驗生活的整體,獲得人性真正的自由。

二、幸福的實現——覺者

佛教的自在幸福如何獲得呢?佛通過親身經歷回答了這個問題。佛教把實現涅槃寂靜之人稱為佛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佛,佛是覺悟真理,獲得解脫自在的人,是佛教的最高人格形象。

眾所周知佛教是從古印度傳到中國的,佛最初是一個普通名詞,是尊稱,指覺悟了真理的人,即覺者。古代印度各教派把自己教派的領導人都稱作佛陀,初期的佛教也不例外,把釋迦牟尼也稱為佛陀。隨著佛教的發展,佛漸漸地成為佛教專門使用的稱號,并代表最完美的人格,受人景仰。從佛最初的含義可以看出佛并非宗教里的神,而是人,是一個覺悟了真理的人,佛陀覺悟的過程就是其親身經歷自在幸福的過程。《大乘義章》中稱“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佛的幸福經歷包括三個維度: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三個維度由低級到高級,分別實現佛教不同層次的幸福。

1.自覺

自覺是佛教最低層次的幸福目標,通過獲得對宇宙人生真相的認知,了解自我是人生痛苦的根源,破除我執獲得本來清靜的自在之體,便為自覺。佛祖釋迦摩尼體會到人生之苦后,想找到擺脫痛苦方法,起初他認為是欲望的肉身給人帶來痛苦,于是作苦行僧,但肉體的折磨并沒有讓他擺脫痛苦,后來他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冥想人生痛苦的根源,悟到人們痛苦的根源不在身體,而在于錯誤的認識,所以要想獲得幸福,首先要獲得正確的認識,即覺。

覺是覺悟,佛教的覺強調人在認識上的正確性。眾生之所以認為世間萬事皆苦,其原因在于沒有正確認識世界人生的真相,這個真相便是萬物皆空的本性。眾生把易變的物質占有和精神享樂當成人生的追求,就會產生我與他人的對立,患得患失形成我執,造成更多的矛盾,陷入更深的痛苦。佛教認為人生真正的追求就是認知人與萬物本性皆空,不以自我的喜樂為中心,也不強求對外物的占有,就會進入一個寧靜純然的狀態。這種狀態并非絕對否定,而是認可現實,但不執于現實,在不可逃避的現實之苦中尋找升華了的常樂,毫無遮礙地適應生活的一切,從而自覺生命無我卻大我的自在,才是真正的個體幸福。

2.覺他

覺他是佛教較高層次的幸福目標,通過把關于宇宙人生真相的認識傳授給他人,幫助他人了解人生痛苦的根源,獲得本來清靜的自在之體,便為覺他。佛祖釋迦摩尼證悟人生苦的根源后,開始向他人講授宇宙人生的性空實相,萬苦本源,常樂之道,長達四十五年的說教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佛教教義,流傳后世,啟人智慧,引導人尋求擺脫痛苦之路。

覺他意為使他人覺醒,“佛的理想是人人都成為真正的覺者,以覺悟本來清靜的自身,實現個體生命的圓滿、獨立、自由”。[3]佛教主張因緣和合,世界萬物依照因果原則,其生成和消亡都離不開相互的聯系,由此,佛教的無我雖然否定對現實自我的執著,卻呈現了一個大我,即在聯系世界中因果關系造就的我。大我不以私欲為中心,懷有與人為善的慈悲之心,慈是希望他人得到快樂,悲是幫助他人解除煩惱,慈悲之心是從整體聯系的角度出發,幫助他人。覺他體現了佛教對社會的關懷,宣揚利他主義和奉獻精神,是超越無我后的提升,沒有彼此分別,人人幸福便是我的幸福,這也是大我的本質要求所在。

3.覺行圓滿

覺行圓滿是佛教最高層次的幸福,覺是覺悟,行是踐行,佛教通過不斷的修行實現由認識與實踐的相互轉化,最終實現知行合一的完滿狀態,即為覺行圓滿。佛教的自在幸福并不是為所欲為、隨心所欲,它是人在認識上和行為上與世界本質的統一,能體現人本性的清凈澄明,能做到行為上的處處與人為善,便可自在,與之相違則并非真正的自在。佛祖釋迦摩尼在自覺、覺他的過程中,確定了戒、定、慧三學,這是釋迦摩尼體證世界空性的具體方式,也是實現其圓滿人生幸福的現實途徑。

戒是戒律,定是禪定,慧是智慧,這三者互為依伴,互融互通。戒是外在行為的規約,定是內在意識的理順,通過外在和內在的規約,有助于人們認識世界本性,體會人生真諦;由對宇宙人生本性的認識,幫助指導個體處理與他人和世界的行為方式,并指導個體深入體會自然本性,獲得自在的現實體驗。戒定慧三學是實現佛教覺行圓滿的具體內容,三者體現的是佛教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觀,實踐是人類的一切生產和生活,它涉及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世界的關系。佛教戒定慧的修行,不僅使佛教性空理念在現實生活中有了著力點,并且指導人們在現實生活世界獲得自在的幸福。

佛由受苦所累,轉而擺脫苦之束縛,以自己修行的具體方式,向眾生呈現自在的狀態,并指引眾生覺悟,為我們提供完滿的人格榜樣。這是一個不斷內在超越的過程,由已及他,由他及世界,使“我”的境界不斷由自我趨向大我。世界本質為空,大我亦為無我之寂靜,大我與世界兩相印照,人在世界中就可自在而為,不會因執于自我而痛苦。佛的自在幸福的實現,為我們提供可借鑒的幸福觀和可操作的幸福實踐,這也為當代人尋找幸福的方向提供了可能。

三、幸福的方向——三生教育

費爾巴哈說:“一切有生命和愛的生物、一切生存著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動就是對幸福的追求。”[4]人對幸福的追求是本能,任何人都向往幸福地度過一生。教育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它幫助人們判斷什么是美好的、有價值的東西,培養人追求幸福的能力,可以說,教育是以人的幸福為目的的實然存在。佛教也是一種教育,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是“幸福美滿的教育”,[5]佛陀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使人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而獲得自由是其不變的基本目的。作為教育,佛教呈現一套幸福思想體系,告訴人們什么樣的人生是幸福的,如何實現人生的幸福。佛教以其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實踐觀為基礎,確立了回歸本性的自在幸福觀,佛教的幸福教育是融含個體幸福、集體幸福和天人幸福的整體性教育,對于當下割裂了生活整體性的知識教育可謂是必要的輔弼。

1.自我完善的個體生命教育

當尼采向世界宣稱“上帝死了”的時候,人們為之雀躍歡呼,為上天堂而活的謊言被揭穿后,人的精神得到極大的解放。但隨著人們基本物質需求的滿足,生命存在的終極問題再次呈現在人們面前,生命本質是什么?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么?這些問題縈繞于心,使看似自由的精神陷入困境、茫然、不安。面對精神的不安,人們通過對外在世界的征服來證明生命的價值,然而物質上的滿足并沒有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幸福,卻帶來了新一輪的精神危機。佛教教育人要不斷自覺生命的本質,并不斷反思個體的生命行為,以安頓人的精神世界。馮友蘭說:“每個人,只要他沒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對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統的人就更少。”[6]佛教作為系統的思想體系,它為人提供有系統的生命反思性教育。

佛教的教育把性空作為自覺的對象和目標,并借用佛教的自修和自律完成對生命本質的認識,形成由自修和自律到自覺的個體不斷積極、向上的自我教育之路,佛教從戒、定、慧三個方面提出許多自修和自律的具體操作方式。自修的主要內容是禪定,通過凝心靜慮,排除外在思想上的干擾,思考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實現在精神上的清凈無礙;自律主要內容是戒律,通過對個體行為、語言和意識的控制,保持不受惡念影響的身心,從而體會人之本善的快樂;通過自律和自修獲得的人生體驗,給人一種寧靜自在之感,促使人對生命本質的深刻認識,就是有智慧的生存,也使生命具有本質的意義。自覺是人對生命存在覺察和反思的必然之路,通過佛教的自覺使人們不再茫然地對待生命,而是敏感地感受生命的存在過程,提高人對生命幸福的感受力,實現個體幸福。佛教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內在尋找生命意義的教育,也是不斷自我完善的教育。

2.慈悲為本的集體生活教育

對于個體生命來說,完善是讓自己好,讓自己感到幸福。個人的好與不好,我們容易把握和感受,可是眾多生命個體集合而成的社會,也存在一個好與不好的問題,即善的問題。生命的存在具有社會性,因為個體的生活總是體現出某種社會關系,學會生活就是學會在社會中與他人相處。佛教教育人們在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時,要懷有慈悲之心,并幫助他人獲得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會讓人與人構成的集體好,實現社會的善和幸福。

佛教教育從人人皆有佛性的基點出發,宣揚平等互愛,沒有差別的對待他人。佛性是宇宙人生真實的本性,從萬物皆空的角度來說,人與人在本質上是平等無差別的,社會關系中的個體是因緣中的存在,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佛教教人認識到社會中的各種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人與人的角色會在不同的空間、時間得到互換,體會他人的痛苦即是體會自己的痛苦,分享他人的喜樂就是享受自己的快樂,這是佛教所崇尚的無差別的愛,也是佛教慈悲思想的基礎。佛教戒律中的五戒、六和敬、八正道等,都是教人如何做到慈悲,慈悲就是“慈愛眾生,施予快樂,悲憫眾生,去除痛苦”[7]之意。有慈悲心的人規范自己的身心,以不侵犯他人,不阻礙他人為原則,同時關注他人的疾苦和喜樂,為他人著想,以他人的幸福來成就自己的幸福,實現社會的和諧。慈悲是覺他維度的幸福在實踐層面的實現,佛教的生活教育讓人能辯證地對待生活中的挫折,通過在生活中體味他人的痛苦,與他人共同成長,在與人為善中提煉幸福的感受,使幸福感由內向的追求擴展到外向的社會價值追求。

3.天人共生的生態倫理教育

無論是自覺的生命還是慈悲的生活,前提是自然人的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作為社會個體的人類如果沒有其他自然界同存者共生,社會人也會不復存在。由有生命的動物、生物和一切非生命元素包括江河、山石、太空等構成的集合是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人們要具有生態倫理意識才能維系和實現自然生態體系和人這一更大集合體的幸福,這也是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內容。佛教極其重視生態倫理教育,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實現天人共生的幸福狀態。

佛教緣起說認為世界就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華嚴經》中用因陀羅網比喻整體與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相互融合的關系。《華嚴經疏》中稱“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如因陀羅網重重無際”,事物相互滲透,如同因陀羅網上的寶珠,互相映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因果。人與世界的關系也是互相融含,互為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在保持自身存在同時,又構筑著對方的存在,構成一個完整的集合體。佛教對人與世界關系的認識,教育人們無論對有情眾生還是無情眾生都要平等對待,保護自然世界就是保護人類世界,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對自然要心存敬畏。這種敬畏之心讓人對自然有所取,也有所留,理性地利用、開發自然資源,形成保護自然的生態意識。在現代社會,人類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自然不負責任地索取,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生態倫理教育正是現代人應該補上的必修課,也是實現人與自然自在和諧的重要保障。

[1][2]方廣锠.淵源與流變:印度初期佛教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60,202.

[3]桑大鵬.論后現代主義的華嚴趨歸[J].武漢大學學報,2004,57(1):71-75.

[4]扈中平.教育何以能關涉人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8,(11):30-37.

[5]黃公元.佛教可補現代教育之偏[J].佛教文獻,1999,(6):55-56.

[6]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4.

[7]阮登方.佛教戒定慧教育理念與實踐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猜你喜歡
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車內教育
英語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1:59:30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教育心得
贏未來(2020年1期)2021-01-07 00:52:26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人大建設(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8
什么是“好的教育”?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讓教育成為終身之擇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日韩激情成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狠狠亚洲五月天| 97se亚洲综合|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成人在线天堂| 91丝袜在线观看| 日韩a级毛片|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a欧美在线|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日本精品视频| 欧美激情首页|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国产精品免费p区| 污视频日本| 91免费观看视频|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亚洲青涩在线|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日韩第一页在线|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六月婷婷综合|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亚洲天堂高清| 无码 在线 在线|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美女毛片在线|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线观看| 久久黄色影院|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播放|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午夜三级在线| 免费毛片a|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