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1949-1956年新中國的立法創制與制度立國

2014-12-03 11:51:42
理論月刊 2014年8期
關鍵詞:法律

劉 朋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 廣東黨建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053)

在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的視野中,國家制度從來都不是自己產生的,而是由立法活動規定的。立法活動是一個新生政權得以鞏固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合法性來源和制度性保障。“在國家制度以前和國家制度以外,立法權就應該存在或者早就應該存在。所以立法權應該存在于現實的、經驗的、確立了的立法權之外。”[1](P312)國家制度雖然不是由立法權直接規定的,但立法權卻在間接地改變國家制度,對國家制度具有明顯的現實作用,對此,黑格爾不得不承認國家制度是“通過法律的不斷完善”而“得到進一步發展”的。[2](P315)在國家權力體系中,僅就它們的權力屬性而言,其實際上是一種創制權,這種創制權體現在新中國初期立法活動中,就是對國民政府時期舊法制的革命和新中國法制的創建。立法權與行政權和司法權相比,立法權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民主性,即立法權的產生和存續要以民主為基礎,立法權的活動和運行要以民主為價值取向。實踐也證明,建國之初的立法活動具有明顯的雙重特性,即革命性和民主性,它為新國家的建立和政權的鞏固奠定了制度基礎。

一、立法原則的變遷: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

新中國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確立政權本身的合法性并為本政權的統治和運作奠定新的制度基礎。”[3]在1949 至1956年這一時期,中國立法處于由極為落后的舊狀況向當時人們所期望所追求的新社會轉變的時期,也就是所謂的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過渡的狀態。作為上層建筑的立法,伴隨著經濟和社會形態及社會關系的變化的轉變,其立法原則也進行了相應的變遷,即由新民主主義原則變遷為社會主義原則。

1.廢除舊法統,新民主主義立法原則得以確立的前提

新中國成立以前,在中國實行的是國民政府相對完備的資產階級法律體系。國民黨政權垮臺后,新中國成立的一個法律前提就是要廢除國民黨舊法統,打碎資產階級舊法制。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樣:“新中國不是憑借法治途徑創建的,恰好相反,她是以突破舊政權法律制度的藩籬和栓桔為前提條件而誕生的。”[4](P282)舊法制的廢除,是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建設新社會,鞏固新生政權,保障人民權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中國開展立法活動的必要的前提保證。早在1948年10月16日,董必武在人民政權研究會上就指出:“建立新的政權,自然要創建法律、法令、規章、制度。我們把舊的打碎了,一定要建立新的。否則就是無政府主義。”[5](P218)

194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立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強調指出:“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及其一切反動法律,各級人民政府的司法審判不得再引用其條文。解放區的人民司法工作必須以人民政府的新的法律為依據。在新的法律還沒有系統地發布以前應該以共產黨的政策以及人民政府與人民解放軍所發布的各種綱領、法律、條例、決議作依據。其具體的適用原則是:有綱領、法律,命令、條例、決議規定者,應從之;無綱領、法律、命令、條例、決議者,從新民主主義政策。”這表明了新中國的堅決態度,要與“舊法”做一個徹底的了斷。同年4月,華北人民政府頒發了《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及一切反動的法律的訓令》,指出:“國民黨全部法律只能是保護地主與買辦官僚資產階級反動統治的工具,是鎮壓與束縛廣大人民群眾的武器”,并且宣布“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下,國民黨的《六法全書》應該廢除”。[6](P88-89)對此,董必武解釋為,現在我們只有把這些舊的枷鎖打碎了,新的才能順利成長。指出要開展新的立法活動,必須堅決廢除舊法統,清除人民頭腦中的錯誤思想。

2.新立法的誕生與新民主主義立法原則的初步實踐和過渡

新中國的誕生過程同時也是新立法誕生的過程。在新立法中對新民主主義立法原則的堅持和實踐,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立法思想的延續。確切的說,這一時期立法工作并非單純的新民主主義原則,而是以新民主主義原則為主,同時兼有社會主義原則,是由新民主主義原則向社會主義原則的逐漸過渡。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新中國的立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為新政權建立提供法律依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共同綱領》莊嚴宣布:廢除一切壓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制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并關于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具有制定并解釋國家的法律、頒布法令,并監督其執行;規定國家施政方針,廢除或修改政務院與國家的法律、法令相抵觸的決議和命令等職權。從立法的角度看,這次會議的最大成就在于它以立法的形式宣告了新中國和新立法的誕生。據統計,這個時期由全國政協全體會議、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政務院以及政務院所屬各部門先后頒布并在全國范圍內施行的重要法律、法令、辦法、條例共150 多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這些法律按照新民主主義立法原則,填補了新中國立法的空白,對以后立法工作的拓展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1949年9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特邀代表陳瑾昆在發言中指出:“我們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和法律理論,本質上與舊民主主義的理論不同:它首先是把國家當作為人民服務的工具,就是劉少奇同志所說的名言:‘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為人民而服務。’……我們的新法律和新司法,對于我們人民固然是要一律保護的,對于我們敵人——四大家族和一切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分子并帝國主義走狗,我們是不許他們有政治權利而要嚴厲鎮壓和制裁他們的,這是我們新政協的方向,也是我們人民尤其是我們從事法律工作者的人要共同努力而邁進的!”[7]這表明,新民主主義法制是新立法首先堅持的立法原則,與新民主主義社會形態一樣,它的前途是社會主義,逐漸由新民主主義立法原則向社會主義立法原則過渡,二者之間之所以能夠自然地過渡,是因為這兩種法制從根本上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是工人階級及其他勞動人民意志的體現,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中產生和形成的。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畢競是人民法制建設的兩個階段,其服務的中心任務迥異,性質也不同。要實現二者的順利過渡和銜接,關鍵的是要勝利地實現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并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確立社會主義賴以生存的條件,建立起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制度。因此,為配合在立法領域的這種過渡,在廢除舊法統,創建新法制的基礎上,在1952年至1953年期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以批判舊法觀點和改造司法機關為內容的司法改革運動。司法改革不僅對司法機關從政治上、組織上和思想作風上進行了整頓,還教育了新中國的司法人員,辨明了新舊法律的本質,為由新民主主義立法原則向社會主義原則的過渡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3.全國人大的召開及五四憲法的頒布,標志著社會主義立法原則的確立

1954年在新中國立法史上發生了兩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大事:一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一為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獲得通過。在1954年召開的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還通過了《憲法》和《全國人大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地方組織法》、《法院組織法》、《檢察院組織法》 等一系列重要的憲法性法律。憲法和這些法律的制定,替代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一些法律、法令、條例,使得過渡時期的法制工作有所遵循,避免了斷裂脫節。

制定新憲法的基本條件就是在全國實行普選,并在普選的基礎上選舉產生全國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關于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決議》認為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已經具備。1953年1月13日,周恩來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作關于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問題的說明時指出,為著配合各項建設,要使政治建設完備起來: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代替現在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形式;召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以代替現在由地方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形式。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加強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系,使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更加完備。[8](P279-280)為此,從1954年開始,全國上下進行了一場偉大的民主選舉運動,共選出全國人大代表1226 名。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并具有修改憲法、制定法律等職權。這表明了社會主義法制的形成和社會主義立法原則的確立。在1954年1月14日,周恩來主持政務院第二百零二次政務會議在討論政法委員會《一九五四年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務》時重點強調了立法工作的政治屬性是社會主義的,他指出,“過渡時期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這就使得我國的經濟本質發生變化,這就是一個革命。經濟基礎變了,上層建筑也隨著改變,我們的人民民主法制,也就要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就是說,我們的法制是逐步建立起來的、不斷改進的、革命的人民民主法制。”[8](P345-346)由此可見,立法原則的變化是伴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鞏固和發展而發展的。民主法制工作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決定并為其服務的。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憲法的頒布,標志著社會主義立法原則的最終確立,新中國的立法也進入了穩定快速發展的軌道。

二、立法體制的轉型:由相對分權到集權

立法體制是關于立法權限劃分的基本制度,即在一個國家中,哪些國家機關或人員有權制定、認可、修改、廢止法律和其它具有不同效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權限劃分的制度。立法體制在外向層面上體現為立法權限的劃分與立法主體的設置,主要表現在中央與地方的立法權限的規制。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立法體制經歷由相對分權向集權體制的轉變,主要表現在憲法等對立法主體立法權限的規定的變化上。

1.新中國成立到五四憲法的頒布實施的相對分權體制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等法律法規對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權限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此時的中央部門包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地方立法主體為大行政區、省、市、縣人民政府委員會以及民族區域自治機關。

關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中央人民政府的立法權限。《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家最高政權機關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中央人民政府為行使國家政權的最高機關。”“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前,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并付之以行使國家權力的職權。”[9](P4)根據《共同綱領》授權,中央人民政府具有“制定并解釋國家的法律,頒布法令,并監督其執行;規定國家的施政方針;廢除或修改政務院與國家的法律、法令相抵觸的決議和命令。”[10](P1)政務院作為最高執行機關,僅有頒發決議和命令,并審查其執行;廢除或修改各委、部、會、院、署、行和各級政府與國家的法律、法令和政務院的決議、命令相抵觸的決議和命令等職權,并無制定行政法規權。

關于地方立法主體的立法權限。這一時期,地方政府享有一定的立法權限,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都或多或少的享受一定的立法權限,在其權限范圍內對所轄行政區域內依法行使立法權限,管理相應事務。政務院于1949年和1950年相繼制定了《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組織通則》和《省、市、縣人民政府組織通則》對地方政府立法權限做了規定。指出,大行政區具有“對所屬各省市轉發政務院的決議和命令,并在其職權范圍內頒發決議和命令,并審查其執行;擬定與地方政務有關之暫行法令條例,報告政務院批準或備案”[10](P51)的立法權限。省級人民政府委員會具有“執行并對所轄各縣、市轉發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主管大行政區人民政府的決議和命令,并在其職權范圍內頒發決議和命令,并審查其執行。”“擬定與省政有關的暫行法令條例,報告主管大行政區人民政府轉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或備案。(在不設大行政區人民政府的地區,由省人民政府徑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以下各條款同)”的職權;市人民政府委員會具有“擬定與市政有關的暫行法令條例,報告上級人民政府批準施行”的職權;縣人民政府委員會具有“擬定與縣政有關的單行法規送請省人民政府批準或備案”的職權。[10](P53-55)1952年,中央政府又頒布《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對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政府的立法方面的職權做了規定:“各民族自治區自治機關在中央人民政府和上級人民政府法令所規定的范圍內,依其自治權限,得制定本自治區單行法規,層報上兩級人民政府核準。”[10](P548)

建國初期這種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代行全國人大的職權,由地方人民政府委員會代行地方人大的職權,行使立法權和法規創制權的做法,是建國初期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做法。由于建國初期政權機構建設不夠健全,加之各地情況各異,系統制定統一的法律、法令條件尚不具備,因而就在立法體制上采取了給予地方較大立法權限,這種做法不僅較好地解決了中央集中統一和地方積極性有效發揮,而且確保政令的上通下達。此外,這種相對分權的立法體制,大大提高了立法的速度和效率,為新政權的鞏固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據統計,1950-1953年,中央立法共435 件,年均立法109 件。地方立法雖無詳細的數字統計,但就浙江、內蒙古等地的情況可見一斑。1950 至1953年,浙江共制定暫行法令條例和單行法規653 件,年均立法163 件;1950年至1954年,內蒙古制定各種條例和規范性文件368 件,年均立法74 件;1950年至1954年9月,上海制定暫行法令條例和單行法規799 件,年均立法159 件。[11](P36-241)

2.五四憲法頒布實施后的集權體制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新憲法全面確立了適應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需要的立法體制,強調國家立法權高度集中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建國初期中央與地方分享立法職權的制度,改為中央集權的立法體制。1954年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后,中央享受立法權限的部門,由先前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替代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國務院。由于大行政區的撤銷,地方的立法主體主要為省、市、縣地方各級人大和民族自治機關等。

中央主體立法權限的集中和擴張。《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同時也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同時憲法還對其立法權限進行了限定:“修改憲法;制定法律;監督憲法的實施”。由于全國人大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此時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并不具備立法的職權,并且全國人大每年開會的時間比較短,在職權的行使上存在較大的不足,不能滿足社會的法制需要,因此在1955年一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授權常務委員會制定單行法規的決議》,決議規定:“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有些部分性質的法律,不可避免地急需常務委員會通過施行。為此,特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第十九項的規定,授權常務委員會依照憲法的精神、根據實際的需要,適時地制定部分性質的法律,即單行法規。”[12](P27)本來根據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惟一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沒有立法權,但這次授權解決了當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立法權問題。這次授權實質上修改了憲法,但并沒有改變集權的趨勢,立法權限仍然集中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駐機關常委會。在此之前,五四憲法就對國務院的立法權限進行了界定:“根據憲法、法律和法令,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議和命令,并且審查這些決議和命令的實施情況;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統一領導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工作;統一領導全國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改變或者撤銷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的不適當的命令和指示;改變或者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決議和命令”,國務院所屬“各部部長和各委員會主任負責管理本部門的工作。各部部長和各委員會主任在本部門的權限內,根據法律、法令和國務院的決議、命令,可以發布命令和指示。”[13](P532-533)中央立法權限的擴張是與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應對1953年開始出現的分散主義和地方主義傾向,加強中央集權的配套措施。

地方主體立法權限的收縮。五四憲法并沒有賦予地方各級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而是規定:“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法律、法令的遵守和執行;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發布決議和命令”。在地方,1954年憲法取消了一般地方享有法令條例或單行法規的擬定權,實際上從立法上表明一般地方立法權不存在。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根據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指出:“我們的憲法規定,立法權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違背中央方針的條件下,按照情況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摘章程、條例、辦法,憲法并沒有約束。”[14](P276)雖然沒有正式的法律規定和授權,但是各地還是根據實際作出了一些有利于地方穩定和發展的規范性文件。地方立法權限的壓縮,在當時是形勢的需要,適應了計劃經濟建設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五四憲法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行了完善,指出民族區域地方在享受地方國家機關的立法職權外,“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14](P537)雖然民族自治地方因其特殊性而享有了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立法權限,但就中央與地方關于立法權限的博弈而言,地方立法主體在先前與中央的相對分權時代結束了,隨著地方立法權限的縮減,逐漸形成了1957年后高度集權的立法體制。

中央集權的立法體制強有力地保證了中央對全國各項事業的集中統一領導,但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地方積極性的發揮。1954年9月以后,中國的立法機關則比較單一,在中央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地方只有民族自治區自治機關,其他任何機關都不具有立法權。這也就導致了此后二十余年的時間里,從中央立法機關到地方立法機關,幾乎沒有制定和頒布過什么法律法規。雖然中央立法機關制定各種意見、辦法和命令等千余件,但因地方無立法權限記錄為零。

三、政黨在人大立法中的定位

“立法是國家政權的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因而為政黨所特別關注。各國政黨要對政權活動發生作用,必須也必然涉足立法活動,這是由政黨的性質和任務所決定的。”[15](P386)在政黨政治時代,無論資產階級政黨還是無產階級政黨,都致力于影響和控制立法活動。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轉變成執政黨,領導和控制著新中國的立法活動,民主黨派在中共的領導下積極參與立法,對新中國的立法起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個包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制定的法律,中央人民政府制定的法律、法令及其批準發布的規范性文件,政務院制定或批淮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令,一般地方擬定的法令條例和單行條例等不同效力等級的法在內的法律體系,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

1.執政黨控制和領導立法

在政黨政治中,一個政黨在掌握國家政權以后,都無一例外的通過立法活動規范社會關系,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政治統治。在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則一般通過控制立法機關和立法過程,通過黨的政策指導國家立法活動等途徑實現對立法的領導和控制。

第一,通過控制立法機關領導立法。人民大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要依法進入國家政權組織,最重要的是要保證其黨員經民主選舉程序進入各級人大擔任人大代表,保證其黨員中的優秀代表經民主選舉,依法安排到全國及各級人大和常委會的重要職位上去。在中國各級人大中,除了中國共產黨在人大常委會中設有“黨組”的組織之外,所有各黨派都沒有建立黨團機構,更沒有督導員和政黨委員會這樣的組織。因此,中共對立法機關——人民代表大會的控制和領導,主要是通過黨組織和黨員對立法發揮作用,黨要求參加立法活動的黨員自覺地貫徹黨的方針、政策,每屆全國人大開會前由黨組織召開黨員代表會議,要求黨員代表在人大會議上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為有效的發揮黨組和黨員對立法的影響作用,就需要加強對黨員的法制教育,使黨員尤其是法制戰線的黨員成為守法的模范。1956年9月19日,董必武在八大發言中提出了黨對法制工作的領導和幾項措施:“為了進一步加強人民民主法制,黨必須注重法制思想教育,使黨員同志知道國法和黨紀同樣是必須遵守的,不可違反的,遵守國法是遵守黨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違反國法就是違反了黨紀。”并強調需要加強黨對立法等法制工作的領導和監督,“各級黨委必須把法制工作問題列入工作議程,黨委定期討論和定期檢查法制工作,都是迫切需要的。黨的監察委員會關心法制工作,認真地對黨員遵守國家法制進行監督,人民民主法制進一步加強是會更有保證的。”[16](P271-272)

為了實現對立法機關的控制和領導,在人大代表中,中國共產黨黨員至少要占總人數的二分之一強。以山東省為例,1949-1956年召開的山東省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和山東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的成份構成中可以明確反映黨派代表所占比重。山東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共有正式代表502 人,在黨派代表中,中共中央山東局的代表占30.4%,各民主黨派的代表占30.4%,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山東省工作委員會的代表占39%。1954年召開的山東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共有代表583 名,其中,中共黨員294 名,占代表人數的50.43%;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員31 名,占5.32%;其他黨派成員50 名,占8.58%;無黨派人士208 名,占35.68%。[17](P91,151)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前身,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在政治傾向上與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從兩次會議構成的成員比例來看,中共黨員和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所占的比重分別是69.8%和86.11%,特別是山東省在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中共黨員的比例就已過半,黨員人數和青年團人數在立法機關中已占據了絕對多數。

第二,在立法過程中對立法進行領導和控制。即在立法過程中,通過黨的組織了解有關情況、反映相關意見,協調部門利益。中國共產黨領導、主持憲法和重要法律的起草和修改,通過對立法提出建議,對法案進行實質性審查、修改和批準。可以說,中共同其他國家執政黨一樣,在法律的提案、審議、修改、批準、公布等立法過程的各個環節,都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為實現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中國共產黨還通過國家立法機關“推薦”或“選派”干部來影響立法過程,以此提高黨對立法機關領導的有效性。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的領導成員,主要由執政黨從其黨員中選拔。根據中共的組織原則,黨員必須服從黨委的任命。如全國人大委員長、副委員長等要職都是由中共中央委員會直接推薦的。

第三,通過黨的政策影響立法。黨的政策是主要在宏觀上對立法活動產生影響。在西方民主國家,執政黨以及在野黨通過國會的黨團提出某種法案,經國會通過上升為法律;而在社會主義國家,通常是把執政黨的政策通過民主過程和法定程序,對制定的法律產生影響。在中國,黨的政策是立法的根本指導政策,立法以黨的政策為依據和基礎,遵循黨的政策,不與黨的政策相抵觸。這是立法機關工作必須遵守的準則。執政黨用政策指導立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以政策作為立法的主要原則、依據和基礎;如1954年6月14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上作《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講話,指出憲法的起草和制定“原則基本上是兩個: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我們的民主不是資產階級的民主,而是人民民主,這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的原則貫串在我們整個憲法中。另一個是社會主義原則。我國現在就有社會主義。憲法中規定,一定要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原則性。要實行社會主義原則,是不是在全國范圍內一天早晨一切都實行社會主義呢? 這樣形式上很革命,但是缺乏靈活性,就行不通,就會遭到反對,就會失敗。”[13](P288-289)

二是把具體政策貫徹體現到具體的法律條文中,使黨的政策成為具有國家強制性的規范。提交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通常都由提交或起草法案的部門的黨組織事先向黨中央報告立法的理由、原則和有關問題,由中央提出意見,然后才作為正式議案提交人大或其常委會審議。對此,董必武指出:“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法律命令都是黨的創意,許多重要的文告都是先由黨擬定初稿(不經過黨的準備、考慮,是沒有的),然后經過政協全國委員會或它的常委會討論,再提到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或政務院討論通過。”[18](P191)如國家五年規劃的制定、行政機構的調整與改革等,通常都是中共會議上原則通過,然后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或國務院提出建議,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或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審議。

2.民主黨派參與立法

在中國的政治體制中,中共是立法活動的主導,民主黨派則主要起輔助作用,對此有研究者指出:“共產黨著眼于就國家的大政方針、重要立法事項,代表人民的整體利益作出決策;而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則側重于反映其所聯系的人民群眾的特殊利益和要求,對共產黨領導立法和作出立法決策起到必不可少的輔助作用。”[19](P302)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民主黨派的階級基礎雖然隨著社會主義改造而不復存在,但作為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上仍聯系和代表著一部分人的利益。民主黨派積極參與制定和修改憲法、法律的活動,成為我們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

中共一直非常重視民主黨派參加立法機關和參與立法工作,強調聽取黨外人士的意見。1953年7月7日,中共中央下發的《全國統戰工作會議關于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時安排民主人士的意見》,對地方立法機關中民主人士比例問題進行了規定,指出“對省、市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委員會和統一戰線組織中從各個方面產生的民主人士所占的比例,應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分別規定。根據我們初步研究,除少數民族人口較多地區外,他們在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所占比例(包括非黨革命知識分子在內),省可考慮自百分之十五左右至二十五左右,市(包括省轄市)可考慮自百分之十五左右至百分之三十左右。”[20](P444)要求在人大和政府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民主黨派人士,為民主黨派參與立法提供了保障。以江蘇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構成為例,1954年7月前,選舉產生的江蘇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481 名,其中民主黨派和愛國人士占31.4%。[21](P277)在支持民主黨派參與立法機關的同時,還積極支持民主黨派參與國家立法活動,座談會就是建國初期黨外人士參與立法的形式和途徑之一。1950年9月,政協通過的《雙周座談會暫行組織辦法(草案)》,對民主黨派以座談的形式參與國家立法做出規定說明。在座談會上民主黨派就中共的重大決策和問題,國家法律、法令的制定進行討論協商。董必武曾高度肯定在建國初就法律命令在制定過程的討論,“各方面曾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見,補充或修改我黨擬定的初稿,使其更加完備。我們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一切大事,其經過都是如此。”[18](P191)

1949年9月29日,政協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各民主黨派積極參加新政協會議、參與制定《共同綱領》,造就了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良好開端。五四憲法制定時,在舉國廣泛的討論意見中,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改進意見。1954年9月15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劉少奇就此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一九五三年一月十三日成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憲法起草委員會在一九五四年三月接受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提出的憲法草案初稿,隨即在北京和全國各大城市組織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共八千多人,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對這個初稿進行了認真的討論。應當說,這八千多人都是憲法起草工作的參加者。”[22](P354-355)由于憲法草案集中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適當照顧到民族資產階級人們、民主黨派在接受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合法權益和合理要求,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也為民族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所接受。在小組討論后,有多位民主黨派人士在會上就憲法草案進行了發言,表明了他們對憲法的態度。據李維漢回憶:“黃炎培在大會發言中講述了自己的切身體會說:‘過去中國人民革命一幕又一幕,失敗又失敗,要是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哪會有今天! 解放后的中國,通過了新民主主義,望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要是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又哪會有明天!’張治中稱頌憲法‘結構嚴而明確’、‘措辭簡練而通俗’、‘是中國人民自己的憲法,是反映了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美好繁榮的遠景的憲法,是符合全國人民希望和要求、鞏固人民民主制度、創造幸福的生活的憲法。’張瀾回顧自己六十多年來參加中國憲政運動的親身經歷說:‘過去反動統治者所謂憲政,從憲政的過程到‘憲法’ 的內容,都是騙人的,因而都是為人民所蔑視和反對的,’而今天這個憲法是‘真正的憲法’,‘是符合廣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為全國人民所一致贊成和熱烈擁護的。’章乃器說:‘憲法公布以后,資產階級吃了三顆定心丸:一、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二、保護資產階級的財產所有權;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地實行利用、限制和改造。’”[23](795-796)民主黨派在立法活動中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積極建言,獻計獻策,促進了法律法規的科學性,對于建國初期新中國法制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建國初期政黨與立法的互動中,中共堅持民主和效率的統一,掀起了一次立法高潮,以法律的形式對憲政、國家機構、選舉、社會團體、婚姻家庭、刑事、社會改革、政治運動、民政、公安、司法和司法行政、監察、人事、軍事、民族、宗教、僑務、外事、經濟計劃、統計、財政、稅務、金融、土地、基本建設、地質、礦產、工業、交通、郵電、林業、水利、氣象、水產、糧食、商業、對外貿易、海關、保險、勞動、物價管理、物資管理、工商管理、科學技術、教育、文化、新聞、廣播、衛生、體育、工作制度等數十個方面的許多事項作了調整和界定,逐漸形成了一個包括或涉及了憲法、行政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婚姻家庭法、經濟法、勞動法和社會福利法、科教文法、軍事法等法的集群在內的法體系。這些法律規范調整了社會關系,鞏固了新生政權,為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順利過渡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全面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3]趙穎坤.“均質”與“激情”下的規則制定——建國初期的立法及其社會背景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4]周旺生.新中國開國之初立法觀念的范本[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2輯[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5]董必武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韓延龍,常兆儒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第1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7]陳謹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幕[N].人民日報,1949-09-25(2).

[8]周恩來年譜: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9]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匯編(1949-1952):第1冊[Z].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11]吳大英.中國社會主義立法問題[M].北京:群眾出版社,1984.

[12]陜西省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編.司法資料匯編:第1輯[Z].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印,1978.

[13]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4]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5]周旺生.立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16]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7]山東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山東省志·政權志[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

[18]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19]陳俊.政黨與立法問題研究——借鑒與超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0]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21]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議會、人民代表大會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22]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23]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下卷[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

猜你喜歡
法律
見義勇為的法律保護
新少年(2023年9期)2023-10-14 15:57:47
法律推理與法律一體化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7:10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為什么法律推理必須是獨特的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16
法律適用中的邏輯思維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7:06
法律擬制與法律變遷
法律方法(2019年1期)2019-05-21 01:03:26
非正義法律之解釋與無效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1:38
《歡樂頌》中的法律“梗”
學生天地(2016年23期)2016-05-17 05:47:10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日韩欧美| 亚洲另类第一页|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91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三级毛片|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国产精品护士|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亚洲综合片|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不卡二区|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午夜日b视频|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亚洲天堂首页| 国产在线八区|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色天天综合|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欧美啪啪精品| 精品欧美视频| www.精品国产|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中文成人在线|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99热最新网址| 久久青草视频|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草逼视频国产| 免费a级毛片视频|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啪啪啪亚洲无码|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aa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久久无码av三级| 欧美激情成人网|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婷婷六月在线|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99精品久久|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不卡视频国产|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男人天堂伊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