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修勝
(中央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黨的十八大提出“美麗中國”的命題,反映了黨治理體系和治理理念的時代化、科學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為了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戰略:“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保?]可見“美麗中國”的實現是建立在生態文明建設基礎之上的,基本要求是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美麗中國”一詞非常大眾、通俗,它反映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和追求,蘊藏著豐富、深刻的內涵,發人深思。
“美麗中國”首先包涵美麗的大自然。大自然不僅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環境條件和物質基礎,離開了自然,人類就無法生活,沒有美好的自然環境就不可能有美好的生活。“美麗中國”更離不開美麗的自然環境,美麗的大自然是“美麗中國”的一個重要內涵。美麗的大自然不僅體現在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的外觀,還體現在豐富的資源、多樣的生物、平衡的生態等實質內容方面。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規律運行著、發展著,同時,也會因為人類有意識地維護和合理地改造而更加美好。十八大強調:“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保?]這其實就是對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部署,要求經濟社會的開發活動要以保持和創造美好的自然環境為前提,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就是讓人民群眾在享有豐富物質文化生活的同時,通過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祖國大地披上美麗綠裝,讓我們的家園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
“美麗中國”還包涵安定和諧的社會?!懊利愔袊彪x不開綠水青山、藍天白云的自然環境,更需要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環境污染不是“美麗中國”,社會無序更不是“美麗中國”,也不可能實現“美麗中國”。人具有社會屬性,社會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紐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社會環境制約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影響著自然的正常運行和發展。沒有和諧的社會環境,人們就不會集中精力發展生產,更不會齊心協力地建設生態文明,就不會對自然環境進行維護、修復和創造,也就不會出現美好的自然環境,“美麗中國”就不可能實現。因此,“美麗中國”是建立在和諧的社會環境基礎上的美麗。在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過程中,中國人創造了傳統的“以和為貴”的和諧社會文化,這對建設“美麗中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家和萬事興,社會和諧,國家才會強大,也才會美麗。而且這種和諧是指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良性互動,拋開任何一個環節,和諧就無從談起,“美麗中國”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建設美麗中國不但要保護生態、愛護環境,建設有序自然,還要科學發展、維護穩定,構建和諧社會。
“美麗中國”還包涵明達智慧的美麗中國人。和諧的社會與美麗的自然是實現“美麗中國”的前提條件和環境基礎,而人則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因素。人既是“美麗中國”的建設者,也是“美麗中國”的享有者。建設美麗家園,并不是全社會所有的人都會積極主動地全身投入,這中間會有人全身地投入到個人利益當中,而不是國家、社會和整個人類的利益。當然,這種人是丑陋的人。“美麗中國”所蘊涵的美麗的人應該是這樣一種人,這種人,他不會為了單純地追求經濟利益而破壞生態環境,不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他人的利益,不會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損害集體的利益,不會為了本國的利益而損害國際的利益,不會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損害子孫后代的利益,他大智慧、大謀略、明世理,他識大體、顧大局、謀長遠。國家因這種人而美麗,世界因這種人而精彩。因此,“美麗中國”,美在自然,美在社會,更美在人。如果沒有美麗的中國人,“美麗中國”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根之萍,空服美麗外表,缺乏吸引力,沒有生命力。
美麗的自然,和諧的社會,美麗的中國人,這就是“美麗中國”的全部內涵。
前面所述,“美麗中國”是美麗的自然、和諧的社會以及美麗的中國人的統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將人、自然、社會看成一個統一的有機系統,并不斷地為這個系統的和諧共生創造條件。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調整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的關系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而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不被人們所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當然,這與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理念和模式有關,因為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為經濟和政治服務的。經濟、政治、社會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忽略,也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對大自然的輕視。“美麗中國”的提出,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拓展空間和內容,將自然的發展融入到教育任務、過程和目標當中去,提高人們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和對大自然的認識能力,為人、自然、社會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就是通過其職能方式運作,建立在生態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改變人的思想以及行為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體現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生態的作用和意義。[3]思想政治教育在黨的歷史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各個時期都是圍繞黨的中心工作或重點工作展開的,是與社會發展合格時代前進的步伐保持一致的。當前黨的重點工作就是努力促進經濟、社會、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美麗中國”而艱苦奮斗,因此,發揮生態功能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務。一直以來,人們總是只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政治價值和社會價值,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局限在對社會關系領域的調節和規范,而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對于調整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培養“經濟人”、“社會人”、“道德人”,體現的是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培養“生態人”為重要目標,充分體現其生態價值。
隨著對“美麗中國”的宣傳和教育,人們開始感覺到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意識到生態環境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但要使“美麗中國”真正深入人心,還必須觸及到“美麗中國”的本質,同時呼喚對“美麗中國”更為深刻的揭示。面對“美麗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主動應對。為此,深入研究“美麗中國”的本質特征,研究“美麗中國”可能對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深入思考“美麗中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發展的前提。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確立生態意識,無論是理論教育,社會實踐活動,還是科學研究,都要主動確立生態意識,充分意識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最寶貴的資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有了強烈的生態意識,就會高度重視對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為“美麗中國”的實現創造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既承認自然的先在性,又強調人的主體性,他們認為人、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統一的有機體。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離不開自然,必須尊重自然規律。恩格斯曾經強調:“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保?]馬克思也認為人與自然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他說:“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這總是一樣的,這里已經出現了統一?!保?]因此,人與自然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從人與社會關系的層面上來展開的,主要是調整人與人和人與社會的關系,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調節一直以來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環節。“美麗中國”的提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還要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自然、看成一個相互聯系的系統;不僅要滿足人的物質與精神的需求,注重人文關懷,以人為本,又要尊重自然規律,善待自然??傊枷胝谓逃獦淞ⅰ耙匀藶楸?、善待自然”的新理念,做到滿足人的需求與保護自然環境的統一,做到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的統一,做到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永續發展。
生態人是指善于處理人與自然、他人及自身關系,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狀態的人。[6]生態人具有很強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一切實踐活動都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統一發展為準則。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途徑,它是人類為了走出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困境,應對當今生態危機而對社會經濟發展方式和人的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和諧共生和永續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主體者是人,“美麗中國”的享用者也是人。因此,“美麗中國”能否順利實現,關鍵在于生態人的培養問題。沒有生態人,就不可能實現“美麗中國”。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培養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經濟人”、“道德人”、“社會人”的培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建設“美麗中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服務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還要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以培養建設“美麗中國”的新人即“生態人”為重要目標。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通過生態文明教育,使人們能夠正確認識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以及自身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從而使生態文明的觀念內化為人們穩定的心理結構,進而外化為生態文明建設行為,自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維護生態平衡。
1.培養生態意識。生態意識就是以科學的生態價值觀為指導的社會意識,它表現為一種對生態危機覺醒的觀念,使人們意識到人類和地球上其他生物一樣是自然的一部分。培養生態意識是促使人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性步驟,也是調動人們建設“美麗中國”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關鍵。目前,人們的生態意識還比較淡薄。建設“美麗中國”的觀念還未深入人心,因此,解決好人們的生態意識問題至關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通過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來傳播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知識,傳播符合建設“美麗中國”的思想和觀念,以此來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增強人們參與建設“美麗中國”的積極性。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廣泛的生態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在各種場合、各種人群中間,廣泛普及和推廣建設“美麗中國”的相關知識及相關政策,讓生態文明建設和建設“美麗中國”的觀念深入人心,最終幫助人們形成生態意識和生態思想。
2.培養生態道德。生態道德是指為了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確定人類在自然中應遵循的生態規則應持有的價值觀念以及行為規范的總稱,它是人的新的道德范疇,是建設“美麗中國”對人的道德品質的新要求和新期望,是生態社會利益和意志的集中體現。建設“美麗中國”不僅需要法律、制度、政策的規范和保障,通過“法”對人們進行“硬約束”,還需要道德的支撐和調節,通過“德”對人們進行“軟約束”,只有將“法”與“德”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增強人們的凝聚力,才能更好地實現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才能促使“美麗中國”早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和作用,就是使人們形成符合社會發展形勢的思想觀念和道德素質。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通過引導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知識的學習,使外在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和規范逐漸內化為人們自身的一種理想和信念,促進生態道德素質的提高,使人們產生建設“美麗中國”的主人翁感和自豪感。同時,產生自我教育、自我認識和自我陶冶的驅動力,以不斷增加人們遵守生態道德規范的自覺性,形成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和思維習慣,使人們能夠全面、準確地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知識,從而提高建設“美麗中國”的能力。
3.培養生態理性。生態理性是指人類在實踐中,其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會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理性地、明智地處理思想及行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在生態理性的支配和指引下,人們會客觀、公正地評判實踐活動的生態價值,理性地選擇經濟發展模式和生存方式。在建設“美麗中國”視域下,由于生態理性具備獨特的生態標準和生態原則的潛質,它會引導并支配人們正確地處理自身與自然的關系,善待自然。生態理性告訴人們,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充分考慮自然的局限性和承載力,維護生態平衡,牢固樹立人與自然相和諧共生、統一發展的思想觀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人們的生態理性,為建設“美麗中國”積極創造條件,幫助人們克服“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思想,教育人們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決不能為了經濟利益而忽視自然的運行和發展規律,不能過度開發自然,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做到人、自然、社會和諧共生,永續發展。
4.培養生態消費習慣。生態消費習慣是指節約、環保、低碳的消費習慣。良好的消費習慣在建設“美麗中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當今社會,人們的消費習慣有待改變,很多人過度追求物質享受,肆意揮霍,節約習慣很差,結果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引導人們克服這種不良的消費習慣,養成適度消費,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好習慣。思想政治教育要促使人們選擇綠色消費方式、消費綠色產品、養成綠色消費習慣。綠色消費習慣可以帶動綠色消費,刺激綠色生產,最后形成良性循環,既節約了資源又維護了生態環境,也可以為“美麗中國”的實現創造優良的物質條件。思想政治教育要塑造人們美的心靈,引導人們養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習慣,教育人們自覺處理好人、自然、社會的關系,達到人性提升和自我完善的目的,最終使人在生態消費習慣的培養與實踐中尋找到自我價值存在的意義,并自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當代利益和后代利益的關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5.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3]劉楊楊,孔德瑞等.淺析生態文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J].學術探討,2013,(10):15-1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6]萬光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基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6.
[7]王學儉,魏泳安等.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探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3,(5):8-12.
[8]陳烈榮.“美麗中國”視閾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1):36-38.
[9]許英.“美麗中國”的內涵、制約因素及實現途徑[J].理論界,2013,(1):62-64.
[10]田憲臣.建設生態文明繪就美麗中國[J].學習論壇,2013,(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