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富含油氣資源,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進口的主要來源之一。隨著東非油氣大發現進程的深入,中非開展油氣合作的空間日益擴大。東非與西非、北非等傳統非洲油氣富集區相比,具有離亞洲更近、油氣貿易航線更便捷的特點。亞洲的油氣需求大國在東非油氣大發現之后紛紛投向這里,日本、韓國、印度和中國企業都開始進行項目投資或爭取油氣貿易機會。
據EIA分類,東非由21個非洲國家構成,目前唯一擁有大規模油氣產量的是蘇丹和南蘇丹。近年來,有油氣發現的新興國家主要是莫桑比克、坦桑尼亞、烏干達、肯尼亞和馬達加斯加,但由于基礎設施落后,資金缺乏,技術水平低下等原因,油氣發現距大規模商業化生產尚需時日。從已披露的信息分析看,上述五國實現油氣商業化生產普遍需要3~5年時間。鑒于目前蘇丹、南蘇丹油氣產業相對成熟,因此未來整個東非油氣產業的發展將表現出蘇丹和南蘇丹領跑、新興國家加快推進的特點。
2011年南蘇丹獨立后,南北蘇丹圍繞石油利益產生了一系列紛爭,2012年,蘇丹石油出口基本停滯。蘇丹和南蘇丹經濟結構都非常單一,蘇丹60%的財政收入依靠石油,南蘇丹則幾乎是100%。因此,兩方長期對峙不會太久,加上國際社會的斡旋和調停,石油生產估計會很快恢復。
新興國家獲得油氣大發現后,目前正處于產業化前夜。莫桑比克已將天然氣勘探開發及LNG一體化進程提上議事日程,埃尼公司在莫桑比克發現天然氣田后已著手制定LNG發展規劃,阿納達科計劃2018年開始銷售LNG;坦桑尼亞正在做氣田開發、管網建設與LNG發展規劃,埃克森美孚和挪威國油在坦獲得天然氣發現后也正考慮建設LNG生產設施。EIA認為,坦的天然氣藏規模比莫小,商業化開發預計在莫之后;烏干達已發現的多數油氣田處于待開發以及評價階段,預計進入全面生產階段在2017年;肯尼亞方面估計境內石油開發在6年之后,目前正在規劃建成連接烏干達、南蘇丹、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的東非油氣貿易中心;馬達加斯加正在吸引外資,加快開發國內重油及油砂資源,預計2018年初見效益。
基于上述判斷,中國石油公司在東非投資應形成以南蘇丹、蘇丹為基地,以天然氣貿易和基礎設施投資為重點,以經濟效益為內在約束的合作模式。可考慮采取如下路徑:一是爭取與莫桑比克、坦桑尼亞天然氣合作機會,改變目前天然氣進口過分依賴卡塔爾、澳大利亞、印尼、馬來西亞的現狀,開辟多元化供應渠道;二是重視東非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特別是肯尼亞的管線項目,這將有可能延伸至中非和南蘇丹,參與管線項目對于開辟及穩固中國從非洲的原油進口渠道有益;三是鞏固與南蘇丹和蘇丹的石油合作,需要突破傳統思維,綜合運用政治、經濟等多種手段化解蘇丹國家分裂造成的合作困局,維護和擴大與南北蘇丹的石油合作關系。
東非油氣大發現不僅改變了非洲的油氣版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全球油氣版圖。對中國而言,東非意味著使開辟新貿易通道、發展新貿易伙伴成為可能,符合中國石油供應多元化的基本宗旨。但由于目前東非油氣產業發展水平較初級,各領域百廢待興,加之東非及其周邊地區局勢的動蕩,對其投資需要有所側重和選擇。
中國的石油公司在東非應形成以南蘇丹、蘇丹為基地,以天然氣貿易和基礎設施投資為重點,以經濟效益為內在約束的投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