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紅梅,劉桂秀,陳英秀 (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輸液室,湖北 仙桃433000)
經前期綜合征是指反復在黃體期出現周期性以情感、行為和軀體障礙為特征的綜合征。月經來潮后,癥狀自然消失[1]。育齡婦女在經前期有其獨特的生理特點和心理變化,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憂郁、易怒等不良情緒,影響日常生活。經期婦女如果不能正確認知自己的心理狀態,有效宣泄不良情緒,可發生各種嚴重的行為或事件,如自殺企圖。筆者將我院2007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82例服毒婦女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了解經前期綜合征婦女所出現的心理問題,以便社會和家庭給予經前期綜合征婦女更適當的心理照護,婦女自身對經前期綜合征有個正確認識,為有效緩解經前期綜合征提供有利的理論依據。
選擇我院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服毒婦女382例為對象。年齡19~49(37±3.11)歲,其中19~39歲280例(占73%),40~49歲102例(占27%)。文化程度:專科3例,中專11例,高中6例,初中279例,小學23例,均為育齡婦女,且無精神疾病。
1.2.1 調查工具 ①一般情況調查表,主要包括年齡,健康狀況,處于月經周期的時段等。②診斷標準:采用美國精神病協會(APA)診斷標準。APA對經前焦慮癥狀(PMDD)的經前期綜合征制定了評估標準,要求是表中所列11項癥狀中必須有5項于月經前有嚴重的表現,于月經來潮后4d內緩解,持續到周期第13d無發作,連續3個周期都存在。5項癥狀中必須至少包括1項精神癥狀(如易怒,情緒波動,焦慮或抑郁),許多軀體癥狀為1項癥狀計。③采用狀態-特質焦慮自評量表(STAI)。
1.2.2 調查方法 一般情況調查表為本研究者自行設計,主要通過調查者與患者進行一對一交談,將收集的資料進行登記統計。由調查者直接把問卷發給研究對象,向研究對象說明這些失調務必是干擾工作、學習或日常的社會活動及人際關系;這些失調確定不是另一種疾病加重的表現。發放問卷382份,5例患者死亡,回收377份,有效回收率98.69%。
通過APA的診斷標準調查發現,服毒婦女382例中除去死亡5例,有295例符合經前期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占服毒婦女的77.22%;不符合經前期綜合征診斷標準的82例,占21.47%。
將經前期綜合征婦女295例列為觀察組,非經前期綜合征婦女77例列為對照組,兩STAI問卷評分按常摸標準分組的人數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1),見表1、表2。

表1 19至39歲兩組婦女STAI評分比較 例

表2 40至49歲兩組婦女STAI評分比較 例
經前期綜合征病因目前還未明確,但可能與腦神經遞質、前列腺素作用和維生素B6缺乏等因素有關,最常見于25~45歲育齡婦女。Keye(1986)研究經前期綜合征患者的醫學和心里資料,發現經前期綜合征患者在臆想、抑郁、轉換性癔病、神經衰弱及社會精神內向方面的評分高于無經前期綜合征的對照組,由表1、表2可見,按國人正常成人常模結果,各年齡段婦女STA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與文獻報道相吻合。有學者指出經前期綜合征常有2種或2種以上焦慮和抑郁性疾病并存[2]。本組結果顯示,經前期綜合征患者服毒人數明顯高于非經前期綜合征患者,雖然目前國內外尚無資料報道經前期綜合征與服毒行為有關,但就本研究者近幾年護理的病人來看,絕大部分患者服毒后2~3d月經來潮,且符合APA對PMDD的經前期綜合征診斷標準。本研究結果顯示,婦女服毒行為因觀察組和對照組數據的差異有顯著性,經前期綜合征患者焦慮癥狀明顯高于對照組,故與經前期綜合征之間存在相關性。
對經前期綜合征的處理首先是情感支持。我院是一所市級醫院,絕大多數患者來自農村,病人及病人家庭成員對經前期綜合征缺乏認識,遇到應激狀態極易產生過激行為,病患家屬應給予患者心理安慰和疏導,幫助患者調整心理狀態,正確認識疾病,建立勇氣和自信心,這種精神安慰治療對相當一部分病人有效。另外,對患者家庭成員做有關疾病保健的宣教也十分重要。讓患者的家庭成員了解該疾病周期性發作的規律和預期發病時間,理解和寬容患者經前期的行為過失,丈夫要給予妻子更多的容忍和關懷,切勿針鋒相對,家庭成員都應關心病患生活,體諒病患痛苦,同事也要給予必要的理解,關心和照顧。患者自身要正確對待自已的經前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注意休息,克制自己的情緒,寬讓別人。當出現焦慮癥狀時,要積極采取有效應對,比如聽聽音樂,找朋友聊天傾訴,或者參加體育鍛煉等,讓其精神放松。有資料表明,放松訓練能有效改善和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3]。注意調整飲食,限制鈉鹽和咖啡的攝入,進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飲食。必要時遵醫囑使用藥物治療。同時家屬應協助病患調整經前的家庭活動,減少環境刺激,使患者的過失減少到最小程度。
[1] 謝幸,茍文麗 .婦產科學 [M].8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56.
[2] 沈漁村 .精神病學 [M].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03.
[3] 楊大梅,魏秋菊 .放松訓練輔助治療焦慮癥效果觀察 [J].護理學雜志,2006,21(7):10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