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怡
摘 要:通過對長株潭縣域生態經濟發展現狀的研究分析,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立生態經濟,以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規劃區域協同發展等措施。
關鍵詞:生態經濟;輻射帶動;區域協同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集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型經濟體,大力發展縣域生態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的全過程。湖南省委省政府也將“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建設‘四化兩型,促進‘三量齊升,努力實現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發展”作為今年工作的總要求。就長株潭地區而言,縣域生態經濟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發展和壯大縣域生態經濟,實現可持續協調發展,是實現長株潭區域經濟騰飛這一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進建設“兩型社會”的關鍵舉措。
一、長株潭縣域生態經濟發展現狀
經湖南省政府申請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于
2007年12月14日批準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簡稱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該區以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為核心,區內共有七縣一區、四個縣級市。長株潭經濟發展情況見下表:
表1 長株潭經濟概況
數據來源:2013年各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3年長株潭地區GDP總量達10539億元,已經突破萬億大關。相比2010年的6716億元增長了近57%(不考慮通脹),經濟總量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
表2 長株潭各縣域經濟概況
數據來源:2013年各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從長株潭各縣市經濟發展狀況來看,經濟發展最好的長沙縣和瀏陽市已經接近突破1000億元,其中長沙縣的人均GDP已經達到119170元。與此同時,GDP最小的炎陵縣卻只有不到50億。
表3 長株潭各縣域面積、人口及GDP占比
數據來源:2013年各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長株潭區域總面積28096k㎡,其中縣域面積25997k㎡,占比92%;縣域人口923萬,占區內總人口的65.93%;縣域GDP4738億元,占總GDP的44.96%。縣域土地面積較大,有較大的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空間,人口相對較多,能提供充足的勞動力,可對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大支持。因此,發展縣域生態經濟是長株潭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區域發展來看,縣域生態經濟發展有所加快。2013年長株潭各縣域經濟GDP占比近45%,較2010年縣域經濟GDP(2911億元)占總GDP(6716億元)43.34%的比重增加了1.62個百分點。其中,株洲縣域實現GDP 995億元,占株洲市GDP的51%;長沙縣域實現GDP 3163億元,占長沙市GDP的44.22%,湘潭縣域實現GDP 579億元,占湘潭市GDP的40%。長株潭縣域GDP占比達45%,由此可見,縣域生態經濟的發展為長株潭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次產業的增長和產業結構是衡量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間的聯系、比例關系各不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有所差別。
表4 長株潭各縣域三次產業結構
數據來源:2013各縣市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隨著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三次產業結構調整也逐步完善。2013年,長株潭地區實現GDP1053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564億元,第二產業5963億元,第三產業4012億元,三次產業的比例為5.35:56.68:38.07。長株潭縣域實現GDP473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501億元,第二產業3139億元,第三產業1096億元,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0.6:66.26:23.14。均呈現出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增加,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的良好局面。縣域經濟中發展最好的長沙縣本年GDP為976億元,同比上年增長11%,其三次產業結構也由上年的6.7:72.4:20.9調整為6.7:71.3:22。瀏陽市本年的GDP為924億元,同比增長1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6.7:72.4:20.9調整為6.7:71.3:22。
二、長株潭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縣域生態經濟總量仍相對較小。長株潭地區雖然經濟總量已經突破10000億元大關,但其縣域經濟總量僅有4738億元,經濟總量仍相對較小。在2010年全國百強縣排名中長株潭還有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和望城縣入圍,排名依次為:25、65、73、92。而在第十三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名單中,湖南省只剩下三個縣市入圍。長株潭縣域經濟排名第一位的長沙縣名列全國百強縣第13位,瀏陽市排名第47位,寧鄉縣排名第56位,其余均未能入圍百強縣。同時,2013年排名全國百強縣(市)第一名的江陰市實現生產總值2706億元,幾乎與長沙縣、瀏陽市和寧鄉縣三個百強縣的生產總值相當,占長株潭縣域經濟總合的57%。從上述數據反映出長株潭縣域生態經濟發展速度仍然較慢,經濟總量較小,與其他發展較好的縣域經濟相比差距較大。
(二)地區內縣域生態經濟發展不平衡。綜合2013年經濟發展數據來看,區內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存在嚴重不平衡。湘潭市下轄三縣市經濟總量只有579億元,僅占株洲市下轄5縣市GDP總和的58%。同時整個株洲市下轄5縣市GDP總合又僅與一個長沙縣相當。另一方面,各縣域生態經濟單體之間的差距也是不可同日而語,其經濟總量和發展水平相差巨大。GDP總量最大的長沙縣接近1000億元,而最小的炎陵縣只有不到50億元,相差近20倍。各縣市的GDP增速差距也在逐步拉大,2013年GDP增速最大的是瀏陽市,達14.5%;而增速最小是的攸縣和茶陵縣,只有10.2%,相差了4.3個百分點。區域內發展不平衡對長株潭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存在不利影響。endprint
(三)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資源,產業結構有待調整。長株潭縣域城鄉產業結構不夠合理。2010年長株潭縣域三次產業結構為12.87: 62.15: 24.98, 2013年長株潭縣域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0.6:66.26:23.14,仍是典型的“二、三、一” 結構類型。縣域城鄉產業結構調整表現緩慢,三次產業內部問題較多,存在第一產業不優,第二產業不強,第三產業不大的現狀。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資源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比重過大,這與生態經濟發展是相違背的。第一產業普遍存在基礎薄弱、現代農業發展速度緩慢的現狀。第二產業方面,生產專業化程度低,縣域內部與縣域之間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工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過度依賴資源。第三產業方面,在資本的逐利性和縣域財政有限供給下,服務業發展緩慢,難以滿足城鄉需求。
三、長株潭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對策及建議
(一)建立生態縣域經濟,實現綠色發展。要解放思想,創新思維,充分利用長株潭地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兩型社會”建設核心區的有利契機,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重點,突出特色,走生態之路。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必須強化資源環境管理,建立生態經濟園開發區;生態環境和諧發展方能使縣域生態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大生態技術投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創新應用生態技術助推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加快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開展“產學研”結合,增強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加大對新能源企業的投入與扶持,加快生態技術成果轉化,鼓勵企業進行生態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走節約型的經濟發展路子。
(二)利用優勢特色產業,輻射帶動發展。長株潭區域各市縣處于城郊結合部,發展市縣的區域性城市對于發揮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城鄉分工協作式的產業集群,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打造以中心城市為發展極的核心、以縣域中心城鎮、小城鎮、集鎮為“衛星”的城市體系作為縣域生態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思路。充分發揮輻射帶動縣域生態經濟的作用,延伸城市產業鏈,構造城鄉分工協作式的產業集群,形成中心城市與縣域生態經濟聯動發展的格局。進一步完善城市體系,通過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用戰略眼光發展周邊縣域小城鎮。
(三)發揮區域協同優勢,平衡縣域生態經濟發展。通過資源整合把相關資源按照分工協作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實現產業集群,發揮集聚效應,提高規模經濟效益。長株潭區域縣域生態經濟要走分工協作式的產業集群之路,首先對縣域內同類型企業或相關企業進行研究規劃,實現分工協作式的產業集群;其次對同類型企業或相關企業進行統一規劃協調,實現跨縣域的分工協作。顯然要實現跨縣域間的分工協作非常困難,但是非常必要。必須要突破行政區劃,才能形成長株潭地區跨縣域優勢互補,產生協同效應,實現生態發展。
參考文獻:
[1] 凌耀初.中國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3(12)
[2] 張萍.長株潭城市群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 李玉倩.縣域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定位與對策建議[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2(6)endprint
(三)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資源,產業結構有待調整。長株潭縣域城鄉產業結構不夠合理。2010年長株潭縣域三次產業結構為12.87: 62.15: 24.98, 2013年長株潭縣域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0.6:66.26:23.14,仍是典型的“二、三、一” 結構類型。縣域城鄉產業結構調整表現緩慢,三次產業內部問題較多,存在第一產業不優,第二產業不強,第三產業不大的現狀。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資源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比重過大,這與生態經濟發展是相違背的。第一產業普遍存在基礎薄弱、現代農業發展速度緩慢的現狀。第二產業方面,生產專業化程度低,縣域內部與縣域之間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工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過度依賴資源。第三產業方面,在資本的逐利性和縣域財政有限供給下,服務業發展緩慢,難以滿足城鄉需求。
三、長株潭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對策及建議
(一)建立生態縣域經濟,實現綠色發展。要解放思想,創新思維,充分利用長株潭地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兩型社會”建設核心區的有利契機,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重點,突出特色,走生態之路。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必須強化資源環境管理,建立生態經濟園開發區;生態環境和諧發展方能使縣域生態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大生態技術投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創新應用生態技術助推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加快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開展“產學研”結合,增強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加大對新能源企業的投入與扶持,加快生態技術成果轉化,鼓勵企業進行生態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走節約型的經濟發展路子。
(二)利用優勢特色產業,輻射帶動發展。長株潭區域各市縣處于城郊結合部,發展市縣的區域性城市對于發揮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城鄉分工協作式的產業集群,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打造以中心城市為發展極的核心、以縣域中心城鎮、小城鎮、集鎮為“衛星”的城市體系作為縣域生態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思路。充分發揮輻射帶動縣域生態經濟的作用,延伸城市產業鏈,構造城鄉分工協作式的產業集群,形成中心城市與縣域生態經濟聯動發展的格局。進一步完善城市體系,通過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用戰略眼光發展周邊縣域小城鎮。
(三)發揮區域協同優勢,平衡縣域生態經濟發展。通過資源整合把相關資源按照分工協作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實現產業集群,發揮集聚效應,提高規模經濟效益。長株潭區域縣域生態經濟要走分工協作式的產業集群之路,首先對縣域內同類型企業或相關企業進行研究規劃,實現分工協作式的產業集群;其次對同類型企業或相關企業進行統一規劃協調,實現跨縣域的分工協作。顯然要實現跨縣域間的分工協作非常困難,但是非常必要。必須要突破行政區劃,才能形成長株潭地區跨縣域優勢互補,產生協同效應,實現生態發展。
參考文獻:
[1] 凌耀初.中國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3(12)
[2] 張萍.長株潭城市群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 李玉倩.縣域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定位與對策建議[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2(6)endprint
(三)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資源,產業結構有待調整。長株潭縣域城鄉產業結構不夠合理。2010年長株潭縣域三次產業結構為12.87: 62.15: 24.98, 2013年長株潭縣域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0.6:66.26:23.14,仍是典型的“二、三、一” 結構類型。縣域城鄉產業結構調整表現緩慢,三次產業內部問題較多,存在第一產業不優,第二產業不強,第三產業不大的現狀。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資源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比重過大,這與生態經濟發展是相違背的。第一產業普遍存在基礎薄弱、現代農業發展速度緩慢的現狀。第二產業方面,生產專業化程度低,縣域內部與縣域之間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工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過度依賴資源。第三產業方面,在資本的逐利性和縣域財政有限供給下,服務業發展緩慢,難以滿足城鄉需求。
三、長株潭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對策及建議
(一)建立生態縣域經濟,實現綠色發展。要解放思想,創新思維,充分利用長株潭地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兩型社會”建設核心區的有利契機,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重點,突出特色,走生態之路。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必須強化資源環境管理,建立生態經濟園開發區;生態環境和諧發展方能使縣域生態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大生態技術投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創新應用生態技術助推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加快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開展“產學研”結合,增強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加大對新能源企業的投入與扶持,加快生態技術成果轉化,鼓勵企業進行生態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走節約型的經濟發展路子。
(二)利用優勢特色產業,輻射帶動發展。長株潭區域各市縣處于城郊結合部,發展市縣的區域性城市對于發揮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城鄉分工協作式的產業集群,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打造以中心城市為發展極的核心、以縣域中心城鎮、小城鎮、集鎮為“衛星”的城市體系作為縣域生態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思路。充分發揮輻射帶動縣域生態經濟的作用,延伸城市產業鏈,構造城鄉分工協作式的產業集群,形成中心城市與縣域生態經濟聯動發展的格局。進一步完善城市體系,通過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用戰略眼光發展周邊縣域小城鎮。
(三)發揮區域協同優勢,平衡縣域生態經濟發展。通過資源整合把相關資源按照分工協作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實現產業集群,發揮集聚效應,提高規模經濟效益。長株潭區域縣域生態經濟要走分工協作式的產業集群之路,首先對縣域內同類型企業或相關企業進行研究規劃,實現分工協作式的產業集群;其次對同類型企業或相關企業進行統一規劃協調,實現跨縣域的分工協作。顯然要實現跨縣域間的分工協作非常困難,但是非常必要。必須要突破行政區劃,才能形成長株潭地區跨縣域優勢互補,產生協同效應,實現生態發展。
參考文獻:
[1] 凌耀初.中國縣域生態經濟發展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3(12)
[2] 張萍.長株潭城市群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 李玉倩.縣域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定位與對策建議[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