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李達史學方法探要

2014-12-04 05:00:39
山東社會科學 2014年9期
關鍵詞:歷史方法研究

魯 濤 劉 創

(湖南理工學院《云夢學刊》編輯部,湖南 岳陽 414006;湖南理工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6)

20世紀30年代,李達為呂振羽《中國社會史綱》作序時強調,“在中國史研究的課題中”應注意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是歷史方法論的問題,第二是史料的缺乏及其真偽考辯的問題。關于第一問題,如果能夠生動的應用而不誤入實驗主義或機械論的歧途,困難還容易解決。關于第二個問題,史料的缺乏,阻礙我們研究的進行;而史料的真偽的鑒別如有錯誤,結果必會顛倒歷史的真相。”*李達:《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06頁。這表明李達對史學方法及史學方法論的高度重視。其后不久,他在為譚丕模《宋元明清思想史綱》作序時再次申明,在研究中國歷史時科學方法是極為重要的。他說:“用科學方法改編中國歷史,是極重要而又極繁難的工作。”*譚丕模:《宋元明清思想史綱》,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版,第3頁。李達所謂的歷史方法論和科學方法是指什么?他又是怎樣運用這些歷史方法論和科學方法的呢?在這里,我們首先必須弄清史學方法和史學方法論。

一、史學方法與史學方法論

何謂科學方法?李達的界定是:“科學的方法,與它的對象有密切關系。方法是客觀的東西,它反映現實,反映現實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特征。因而研究一切現象的一般的科學的方法,在各種具體的對象中應用起來,就反映出這對象的特征。所以科學的對象如不規定,就不能正確的應用科學的方法,去發現對象的規律性。”*李達:《李達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頁。李達闡述了方法的特性是客觀性,而它的任務就是在科學對象確定的前提下去探尋對象的規律性。依據李達的上述見解,我們可以把具體的史學方法理解為:“它是指搜集、整理、運用、分析史料,發現因果聯系與歷史本質,探尋歷史發展規律的方法。”

歷史方法論就是史學方法論。它由方法和理論構成,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是史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概括地講,史學方法論是指關于歷史研究的方式方法的性質特點等的理論和認識,即是關于具體史學方法的理論或學問。另一層含義是指人們認識和改造事物的總的方法和最基本的或最一般的方法。如果說史學方法是處于操作層面的研究手段,那么史學方法論就是處于指導層面的理論思考。這也就是說,史學方法論與歷史觀有著密切的關系。李達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既是歷史觀,又是方法論,它是方法論與歷史觀的統一。李達說:“歷史唯物論的方法是具體的,是受研究對象的社會的規律的特殊性所限制的。它決不是抽象的社會的方法論。在這種處所,歷史唯物論是社會發展理論與社會認識方法的統一,它決不與具體的歷史相分離,也決不與其他社會科學相隔離。它是反映歷史發展之具體過程的歷史觀,它是這種歷史觀之哲學上、理論上及方法論之本質的內容。”[注]李達:《李達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3-304頁。李達在這里不僅強調歷史唯物論亦即唯物史觀本身所具有的方法論意義,而且著重說明唯物史觀必須與具體的歷史實際相結合,與其他具體的社會科學相結合,才能真正使它起到研究“指南”的功用。

眾所周知,由于歷史研究對象的廣泛性和復雜性,直接導致研究歷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于馬克思主義史學更是如此,正如瞿林東等學者所說:“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并不是一種單一性的方法,而是由多層次、多領域的方法集結而成的方法體系,它適合于對各種領域的歷史問題的研究,既可以運用于整體的、廣泛性的歷史問題的研究,也適用于具體的、單一性的歷史問題的研究。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史學方法既適用于宏觀研究,也適用于微觀研究。”[注]瞿林東等:《唯物史觀與中國歷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46頁。因此,根據馬克思主義史學方法不同的性質、作用、范圍,我們大體上將李達史學方法分為兩個不同層次,即“普遍方法和具體方法”[注]趙吉惠在《歷史學方法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將史學方法分為普遍方法、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三種。也有學者將史學方法分為兩種,即普遍方法和具體方法,如趙暉的《毛澤東史學思想》(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本文采用兩分法。。普遍方法主要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如前所述,它既是觀察人類社會歷史的世界觀,又是研究社會歷史現象的普遍方法,普遍方法在歷史研究的每一項具體研究中發揮著根本指導作用。具體方法主要是指那些廣泛適用于一切歷史科學領域研究的方法,如歷史比較分析方法、歸納與演繹法、分析與綜合法、數量統計法、跨學科方法、圖表法等等。

二、普遍方法

李達從接受馬克思主義開始,就自覺地用唯物史觀來分析社會和歷史。他早年在《馬克思還原》一文中就以唯物史觀為研究原則和方法,考察了“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的過程”和“新興的無產階級的力量”[注]李達:《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頁。。晚年他要求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以唯物史觀為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來考察和研究包括歷史在內的各門社會科學。他說:“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用歷史唯物論觀點,研究和解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及國際事務。”[注]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21頁。李達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作為歷史研究的普遍方法,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方法:

(一)“掌握住科學的階級觀點理解階級社會史”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始終從社會劃分為階級的事實出發,去尋求一切重大歷史事變的基本原因和力量,并用這種觀點分析一切社會問題,這就是階級分析法。它是馬克思主義研究階級社會歷史的一個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馬克思和恩格斯把這一分析法運用于全部文明史,特別是運用于對資本主義社會歷史的研究,從而為無產階級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的過程中,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方法,并對它作了系統而精辟的闡發。列寧指出,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使我們在這種看來迷離混沌的狀態中發現規律性。這條線索就是階級斗爭的理論”[注]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87頁。。列寧強調:人們在從事歷史科學研究時,“必須牢牢把握社會階級劃分的事實,階級統治形式改變的事實,把它作為基本的指導線索,并用這個觀點去分析一切社會問題,即經濟、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問題”[注]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7頁。。在列寧看來,研究階級社會的歷史,只有堅持階級分析的方法,才能從復雜的歷史事實和迷離混沌的現象中,認清歷史的真相和本質,發現歷史的規律性。作為一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工作者,李達善于運用階級分析方法來解釋歷史和現狀。他始終都記住在階級社會里人劃分為階級這一基本事實,堅持分析階級關系的正確立場來研究人類社會史。他說:“我們必須掌握住科學的階級觀點,才能理解原始社會是無階級的社會,理解各個歷史階段的階級社會之階級構成,因而才能理解階級斗爭的社會史。”*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21頁。他在歷史研究中,堅持階級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了三點內容:

第一,李達注意到,在階級社會中人類活動留下的史料和文獻都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尤其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東西,無不反映相關階級的利益和意志。所以,他要求對這些史料、文獻用階級分析的方法來加以選擇和應用。他說:“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的一切思想、理論和政治觀點,都貫串著自己階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都是他們壓迫人民的精神的武器。我們研究歷史必須善于分析他們這些精神的武器。階級的性質,指出其社會物質生活的根源。同時我們對于一切史料,一切文獻,也要貫串階級的觀點,慎重地加以選擇和應用。”[注]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24、50、294頁。據此,李達認為,“中國自周秦以迄鴉片戰爭的二千余年之間,有不少關于社會方面的學說”,雖然“也有過一些積極的東西”,“但大部分是說明如何敘述帝王卿相等封建階級剝削與統治的事實”,如果用階級的觀點來分析,“這是由于剝削階級的偏見,經常歪曲社會的歷史”*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24、50、294頁。。

第二,李達注意具體分析社會的基本階級矛盾,分析這個基本階級矛盾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找出矛盾雙方在具體斗爭中的關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李達以社會階級矛盾演變為例指出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以及中國無產階級領導革命勝利的原因。他說:“在帝國主義沒有侵入以前,中國社會是封建社會,其主要矛盾是人民大眾和封建制度的矛盾。這個矛盾包括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但在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后,中國社會就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除了原有的人民大眾和封建制度的矛盾,這個矛盾還包容著中國無產階級和帝國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的矛盾。因為‘中國無產階級的發生和發展,不但是伴隨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發生和發展而來,而且伴隨帝國主義在中國直接地經營企業而來。所以,中國無產階級的很大一部分較之中國資產階級的年齡和資格更老些,因而它的社會力量和社會基礎也更廣大些。’(《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90頁)這是中國無產階級能夠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根源。但在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這個主要矛盾中,最初,帝國主義站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勢力是異常強大的。……正因為帝國主義取得了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中國的社會才變成了半殖民地社會。至于中華民族,從最初起,處于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人民大眾,一面受著帝國主義的壓迫,一面受著封建政治的壓迫,不能組成強大的力量。并且清朝的封建政府,在帝國主義侵入后不久,就投降了帝國主義,而與帝國主義深相結合,共同壓迫中國人民。但中國人民,百多年來,對帝國主義列強進行了一系列的英勇斗爭……在長期的反帝國主義的革命過程中,在‘五四’時期以前,中國無產階級還停頓在自在的階級的狀態,還不曾起來領導這個革命,而民族資產階級又沒有領導這個革命的能力,所以中華民族還處于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但到‘五四’運動的時候,中國無產階級已轉變為自為的階級,隨著它的司令部——中國共產黨也成立了。于是中國人民反帝國主義的革命力量,就在中國共產黨和無產階級領導下,逐漸成長起來。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中華民族的勢力日趨壯大,終于取得了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最后及經過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把美蔣匪幫趕出了中國大陸。于是中國由半殖民地變成了獨立國,舊中國變成了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24、50、294頁。

第三,李達注意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貫串階級分析方法。李達認為,在以階級的方法分析歷史人物時,一方面要正確地全面地估價這些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不能苛求這些歷史人物;另一方面,也要客觀地揭示其階級局限性,具體是要看他們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他們的思想、觀點、實踐對誰有利。唯有這樣,才不至于失之偏頗,才能得出正確的、科學的結論。他說:“分析歷史人物的階級局性,不僅要看到他的階級出身,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思想體系、他的政治活動究竟為哪個階級服務,在當時起過什么作用,對以后有什么影響。歷史上任何人物及其思想,都是有階級性的,在階級社會不存在什么超階級的思想家。只有運用階級觀點去分析歷史人物的思想、行動,才能正確地評價他們的歷史作用和局限性,才不致于片面地肯定一切,或片面地否定一切。”[注]李達:《紀念王船山逝世二百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開幕詞》,《江漢學報》1962年第12期。在李達看來,知識分子及其一些代表人物,不是一個獨立的階級,而是以其知識為一定的階級服務,并分別屬于不同階級和階層。看待一個思想家的思想體系及其行為的階級屬性,不是看其出身如何,而主要看其言行對哪個階級有利,為哪個階級服務。比如,他對胡適、梁漱溟、費孝通等學者的批判,主要以階級分析方法評價他們。

(二)“必須用歷史主義的方法考察社會形態”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方法是研究歷史的又一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列寧曾經說到過它的重要性:“為了解決社會科學問題,為了真正獲得正確處理這個問題的本領而不致糾纏在許多細節和各種爭執意見上面,為了用科學眼光去觀察問題,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要看某個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哪些主要階段,并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觀察它現在是怎樣的。”[注]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4頁。列寧的話說明要考察任何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就必須從具體的歷史條件出發,把他們放在整個歷史發展的有機聯系中去分析,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對此,李達表示完全贊同,他說:“列寧說: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于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注]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545、14、15、243、136、487、488頁。李達還明確提出,在探求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時只有采用歷史主義的方法來考察,方能獲得正確的認識。他說:“我們若要知道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在某一社會形態中所發生的作用和所表現的形式究竟怎樣,就必須用歷史主義的方法考察那個社會形態的存在及其發展的一切歷史條件和特點,才能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根據這種正確的認識作出實際的結論去指導革命的實踐。”*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545、14、15、243、136、487、488頁。而“我們在研究唯物辯證法的一般原理時,必須站在歷史主義的立場,說明唯物辯證法的孕育、誕生及其發展的過程,指出這個哲學實是人類認識史的總計、總和與結論”[注]李達:《李達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頁。。

李達強調任何社會、任何思想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發生的,要認識某一個歷史現象所反映的本質,就必須把它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來分析,必須了解它賴以產生和存在的社會基礎和自然環境。他說:“在歷史方面應用起來,我們對任何社會,任何思想,就不能單從某種要素或一定成見出發,而必須從這一現象或社會思想所由產生,并與它相聯系的那許多社會條件出發,并且還要聯系時間與地點。”*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545、14、15、243、136、487、488頁。他舉例說:“我們說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這是對的。但單只說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還是不夠的。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前,中國不可能有毛澤東思想,因為毛澤東思想所由產生的社會的條件,還沒有完全具備。”*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545、14、15、243、136、487、488頁。所以,在李達看來,對具體的歷史問題必須作具體的歷史分析。李達特別贊賞毛澤東以歷史主義分析方法來研究中國革命的諸問題。他說:“毛澤東同志研究革命的諸問題——經濟的、政治的、軍事的、文化的諸問題——,總是作全面性的研究,具體地分析具體的問題的矛盾,暴露每一個矛盾的特殊性及矛盾雙方的特點,然后綜合起來,暴露問題的全貌,找出解決的方法,指出運動的方向,增強革命群眾的信心和勇氣,向著前途邁進。”*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545、14、15、243、136、487、488頁。他認為毛澤東的許多論著如《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都是毛澤東具體地分析中國歷史和現實國情的特點而總結出的“不朽杰作”*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545、14、15、243、136、487、488頁。。

李達還特別注重在認識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時以發展的眼光來考察他們的來龍去脈、發展趨勢,反對僵化的、停滯的、簡單的靜態分析。例如,他在《法理學大綱》中指出當時各派法理學的通病之一就是:“都沒有歷史主義的觀點。各派學者完全不懂得人類社會的歷史,不懂得國家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的產物,因而也不懂得法律與國家的關系,以及法律與國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過程。他們大都把國家看作和社會是同一的東西,把法律看作和社會規范是同一的東西。自然法學者雖然假想著把人類社會史劃分為自然狀態與國家狀態,而其所假想的自然狀態,純屬虛構而缺乏歷史的根據。歷史學派雖標榜歷史的方法,但也只限于研究法律的歷史,而專從羅馬舊籍中去探求氏族的法律確信,并不能理解法律的起源。社會法學派雖然宣稱法律現象是社會現象的一部分,而其所根據的市民社會學,并不能說明國家與法律的起源及其發展的過程。這一切法理學者們,因為缺乏了歷史主義的觀點。”因此,“這樣建立起來的法理學,當然沒有科學的性質”[注]李達:《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08頁。。而對于李達本人而言,他則力圖糾正這方面的錯誤。他在說明我國憲法的性質時,動態地考察了人類社會各個階段如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產階級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和憲法”的特點,最終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屬于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545、14、15、243、136、487、488頁。,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545、14、15、243、136、487、488頁。。無疑,李達用歷史主義的方法來分析憲法而得出的結論是相當有說服力的。無論是革命生涯抑或是學術生涯,李達終其一生始終堅持“站在歷史主義的立場”看世界,“站在歷史主義的立場”看社會,“站在歷史主義的立場”看矛盾和斗爭,“站在歷史主義的立場”看政治、經濟和文化,“站在歷史主義的立場”看人,因此獲得了往往不同凡響的歷史遠見與卓越見識。

三、具體方法

在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李達將具體方法靈活地運用到歷史研究的實踐中,有些甚至還從理論上作了明確的闡述。李達歷史研究中的具體方法主要有:

(一)自覺地比較中西歷史文化

歷史比較,是通過找出歷史對象的相同點或相異點,以便進一步認識研究對象的特征和本質的邏輯方法之一。李達在自己的論著中特別注重中西歷史文化的對比,大量地吸收和運用了歷史比較研究法,并且在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進行,從而進一步發揮出這個方法的認識功能。

歷史的發展,既有統一性,又有多樣性;既存在一般的規律,又存在特殊的規律。任何歷史研究對象,都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體,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體。李達堅決反對將兩者割裂開來。他說:“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原是有密切的關系。如果只注重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不聯系各個社會形態的特殊規律去考察,這一般規律就變成空虛的抽象;如果只注重個別社會形態的特殊規律而不聯系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去考察,甚至否認一般規律的存在,整個人類歷史就表現為各個社會形態互不聯系、互相脫節的漫畫。像這樣把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割裂開來,不但毀損歷史唯物主義這門科學,并且對于革命的實踐也是有害的。”[注]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47頁。正是由于歷史研究對象這種特點,為人們在研究歷史問題時于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提供了客觀的依據。深諳歷史辯證法的李達,十分重視歷史比較研究法。他比較研究的具體歷史事實和類型,內容十分豐富,其主要表現在:

其一,社會經濟形態的比較研究。李達在《中國產業革命概論》中就對“中國產業革命”與“歐洲產業革命”的“進路”進行了比較,并認為兩者“在形式上大致有些相同,但是原因和內容卻有許多地方不同”[注]李達:《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0、392、570、571、684頁。。而這種不同,“大體上說,歐洲的產業革命是自力的,是因自力的充實而由國內逐漸展開以及于世界,中國的產業革命是外力的,是因外力的壓迫由世界而滲入于國內。因為這兩者的原因不同,所以兩者的內容也是各異”*李達:《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0、392、570、571、684頁。。此外,李達還將中國社會經濟形態的不同時期進行了比較。他的《中國現代經濟史之序幕》重點比較了“帝國主義侵入前中國經濟之性質”與“帝國主義侵入后中國經濟之變動”,也就是將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的封建經濟與封建社會末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進行比較。

其二,民族的比較研究。李達在《民族問題》中將帝國主義國家與東方國家的資產階級學者的民族觀點作了比較:“例如日本資產階級的學者看來,以為大和民族是有仁義勇武的德行,中國民族是有利己心、殘忍性與不潔性。在俄皇時代的御用學者看來,斯拉夫民族是信仰很深的民族。在德意志資產階級的學者看來,德意志民族是富有創造力的國民,是為世界各民族之冠。在西歐帝國主義各國的資產階級的學者看來,只有西歐的各種民族是受過基督教的洗禮的潔白而高尚的民族,是受了上帝的付托,有支配東方及亞非利加的野蠻蒙昧的民族而‘善導’之的使命。在東方各國新興資產階級的學者,其主張恰恰相反,以為西歐及北美的各種民族,是中了物質文明之毒的機械的唯物的民族,只有東方各種民族,才有負有普及‘精神文明’于世界的使命的理想主義的民族。”*李達:《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0、392、570、571、684頁。通過這種鮮明的對比,李達揭露了帝國主義民族觀的本質:“擁護帝國主義的人們,把民族的歷史性與過渡性埋葬于若有若無之中,暗暗里承認民族的永久性,這是與他們的階級利害一致的,是要擁護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略,是要分裂無產階級的營壘,以確保帝國主義者永遠的統治的。”*李達:《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0、392、570、571、684頁。

其三,社會歷史階段的比較研究。李達在《中國社會發展遲滯的原因》中把中國與西歐各自經歷封建社會的時間及其造成的原因作了比較。李達首先提出疑問:“為什么中國社會在三千年的長期內停頓于封建階段呢?西歐各國所經歷的封建時期,不過八九百年,就都轉進了現代社會的階段。”*李達:《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0、392、570、571、684頁。李達給出的答案是:“中國社會所以在三千年的長期內停頓于封建階段,當然是淵源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在上述四項(封建的戰亂、力役與剝削,以及封建的政治機構)之中也表現得很清楚。其一,戰亂是一切封建社會所通有的,而中國封建的戰亂,其規模之大,期間之長,卻是歐洲封建時代所沒有的。封建時代的人民在戰亂中犧牲的,動輒數十萬以至數百萬,戰亂的期間動輒數十年至數百年,戰亂的區域,波及數百萬或數千萬方里,勞動力與生產手段的驚人損失,是歐洲封建時代所沒有的。其二,中國封建的土地關系,與歐洲封建的土地關系不同。中國在周代之時,土地歸大小領主所分領,這與歐洲的封建時代相仿佛。但入秦以后土地可由人民自由買賣,出現民間地主。在民間地主之上,更有大領主的國王。這在歐洲,只有在封建制度解體之時,土地所有權才由領主移歸民間,而領主就隨之沒落,這是與中國的封建土地關系不同之點。中國自秦以后,有無數民間地主分布于全國,成為大領主=國王的強有力的臺柱。農民階級所受的勞役與實物的剝削是二重的。他們一面為民間地主服役,一面又要為國王服役。并且他們為國王服役的人數與時間很多,所受的犧牲也很大。至于實物的貢納,除了以生產物的一半以上繳納于民間地主以外,還要從那一半以下部分,提出一部分貢納于國王,其稅率也很繁重。這都是歐洲封建社會所沒有的歷史的事實。其三,周代貴族政治,略與歐洲中世紀的封建政治相似,但秦代以后二千余年之間,一直是絕對主義統治的時代,其間雖然更換了很多王朝,而君主獨裁的政治,卻絲毫未曾改變,反而愈趨強化。歐洲的絕對主義政權,出現于封建制度解體之時,那種君主獨裁政治,是樹立在貴族階級與市民階級的均勢之上的。實際上,市民階級的力量,已經可以同貴族相頡頏,且有凌駕其上之勢。至于中國的絕對主義政權,一直樹立于民間地主的臺柱之上,并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這一地主階級,與西歐的封建貴族不同,他們雖支持絕對主義政權,其本身卻與王權絕無利害沖突,在經濟上只有仰賴于王權才能維持其利益。所以在君主方面看來,地主階級是絕對有利而無害的最有力的臺柱。這一臺柱,在二千余年間,日益根深蒂固,牢不可破。朝代的更替,只是上層政權的移轉,任何新起的王朝都要建立在這一臺柱之上,斷無摒棄這一臺柱而更換新臺柱的意圖。這正與封建領主不能摒棄繳納田賦的人們一樣。這絕對主義政治,世代相承的傳統了二千余年之久,致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都把這政治看作天經地義,永難更改。所以偶爾有反抗這種政治的英雄起來號召民眾推翻某一王朝,但結局仍不能不回到原來的絕對主義,因為在這種社會之中還沒有產生出擔負新生產方法的階級。”[注]李達:《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05-706頁。這種宏大的歷史現象,如果不放到更大范圍內加以比較和考察,是不可能得出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的。也就是說,就中國歷史而言,如果不把它放在世界歷史的總體中研究,不與外國歷史進行比較研究,要想得到符合歷史真實的全面的深刻的認識,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李達在中西封建社會比較、中西文化比較等領域無疑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其四,社會制度、社會意識形態的比較研究。李達在《社會進化史》中,尤為注重對東西方的社會制度、社會意識形態的比較,也特別注重西歐國家的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制度與俄國的農奴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比較。比如,李達認為:“古代東方社會的意識形態是帶有神權的性質,是建筑在魔術、奇跡、種種教義之上,并以宗教的恐嚇手段為基礎。僧侶和國王,都利用宗教的恐嚇手段使一般人民服從他。東方各國的經濟生活,是落后的,是比較固定的,所以東方各國的意識形態的體制與歐洲的比較起來,便較為鞏固。”[注]李達:《社會進化史》,北平大學法商學院,1935年,第136-137頁。

其五,階級的比較研究。階級的比較在李達的論著中出現較多,他幾乎將所有的對立階級都作過比較。他曾把奴隸社會的奴隸階級與封建社會的農民階級,封建社會的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等等進行過比較。他說:“歷史上代替奴隸制社會而出現的是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建筑在地主與農民的階級對立之上。前者是壓迫與剝削的階級,后者是被壓迫被剝削的階級。這封建社會比較奴隸制社會是前進了一步的。農奴是半解放了的奴隸,比較單純的奴隸要自由些。從此農民對地主的階級斗爭,就代替了奴隸對主人的階級斗爭。”[注]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342、341-342頁。

其六,重大歷史事件的比較。李達比較了巴黎公社和俄國十月革命兩次重大的革命事件。他分析巴黎公社之所以失敗的原因是:“在那個時期,無產階級革命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還沒具備,巴黎的無產階級還沒有組織堅強、久經革命鍛煉的黨,又不曾和農民階級結成同盟,致使農民的后背力量還站在資產階級方面,還有,巴黎公社成立以后,對于資產階級及其反抗的鎮壓,并沒有徹底去做,對敵人太過于寬容。”*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342、341-342頁。而俄國十月革命則相反,已經具備了這些主客觀條件。它的客觀條件是:“(一)二月革命原是工人、農民和兵士為了推翻沙皇制度和反對戰爭而發動的,其目的在于獲得和平、面包和土地,可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卻勾結沙皇余孽和英法帝國主義者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并壓迫和剝削人民,使人民得不到和平、土地和面包,人民已是不愿意照舊生活下去,而反動的資產階級被工人的斗爭弄得軟弱無力,地主被農民弄得垂頭喪氣,即是說統治階級已不可能照舊生活下去。(二)被壓迫的工人、農民和士兵的貧困和災難,一天比一天深重。(三)人民群眾走投無路,被迫著起來革命。”而它的主觀條件是:“(一)工人階級革命斗爭情緒的高漲,(二)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結成了廣大的同盟,(三)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著布爾什維克黨和偉大的領袖列寧、斯大林。”“正因為有了這些主觀條件和那些客觀條件的結合起來,所以十月革命就能夠勝利地實現了。”*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342、341-342頁。通過一成一敗的比較,使人們對兩次革命事件有了更全面、更準確、更深刻的理解。

從以上的歷史比較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李達的這些比較,既有對不同時間的歷史現象的縱向比較,又有對不同空間范圍的歷史現象的橫向比較;既有宏觀的歷史比較,又有微觀的比較。其中,中西歷史、中西文化的比較是李達最為關注的。陳平原說:“自覺地比較東西文化,思考積淀在民族心理中的傳統文化,力圖通過改造國民靈魂來改造中國社會,是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關注的一個中心課題。從嚴復、梁啟超、王國維、林紓到‘五四’一代知識分子,都把西方文化作為一個參照系,探討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并尋求中國文化的出路。”[注]陳平原:《當年游俠人——現代中國的文人與學者》,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168頁。作為從“五四”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李達通過這些比較研究,一方面加深了對中國的認識,特別是加深了對中國歷史現象、歷史問題的認識,避免了認識中產生片面性和狹隘性;更為深層的動機是為了改造中國,即探索“中國的出路”[注]李達:《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58、704頁。,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問題。

不過,歷史比較研究法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它要遵循可比性原則,防止膚淺的歷史比附,等等。李達對那些無條件的比較、膚淺的比較、機械的比較是堅決反對的。他曾就東、西方歷史比較說過:“亞細亞各國歷史的發達,帶有獨特的性質。我們不能無條件、機械的、照原樣的把這些國家的歷史過程的獨立性,拿來和歐洲的封建制度同樣看待。”[注]李達:《社會進化史》,北平大學法商學院,1935年,第68頁。

(二)“必須對事物作具體的分析與綜合”

李達把分析與綜合的概念界定為:“分析的任務,就是在個別中發現普遍,在現象中發現本質、法則。但分析的結果,是具體的普遍,是包含了特殊的豐富的內容的普遍。但是,科學的認識,并不停頓在這個階段,并不以抽取一般的規定或抽象的范疇為止境,而必須更進一層的在其‘多種規定的總括’,‘復雜性的統一’上,把對象在精神上再生產出來。即是說,科學的認識要從最單純的規定或關系,循序上進到復雜的規定或關系。最單純的關系中內在的合法則的發展,要用綜合的方法來探求,即是順次把新的關系引入研究的范圍,順次添加新的規定,而到達于綜合多數規定及關系的豐富的總體,到達于媒介的具體。”[注]李達:《李達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1-262、262頁。李達在這里把分析的本質規定為“由直接的具體到抽象的過程”,綜合的本質則是“從抽象到媒介的具體的過程”。兩者的關系是:“分析與綜合,互相結合,互相制約,形成辯證法的統一。綜合以分析為前提,分析受綜合所指導。”*李達:《李達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1-262、262頁。

李達一向要求“必須對事物作具體的分析與綜合”,并指出“這是馬克思主義者區別于教條主義者的重要標志之一”[注]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0、401頁。。他認可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的關于分析與綜合方法的論述,即“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具體的分析和綜合的基本規則”。那么在解決問題中怎樣運用分析和綜合方法呢?李達在毛澤東的闡述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什么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那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那里就有問題。既有問題,你總得贊成一方面,反對另一方面,你就得把問題提出來。提出問題,首先就要對問題即矛盾的兩個方面加以大略的調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質是什么,這是發現問題的過程。大略的調查和研究,可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但是還不能解決問題。要解決問題,還須作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工作和研究工作,這就是分析的過程。提出問題也要分析,不然,對著模糊雜亂的一大堆事物的現象,你就不能知道問題即矛盾的所在。由此可見,對于所提出的問題必須實行系統的周密的分析,才能發現基于基本的兩個矛盾側面所發生與發展著的許多次要的矛盾的側面,才能明了問題的全貌,因而才能做綜合工作,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0、401頁。李達在歷史研究中歷來重視分析與綜合的方法,早在20世紀20年代,他就主張以分析與綜合的方法來編纂和研究中國社會發達史。他說,編纂和研究中國社會發達史“這種工作,要靠有多數人分別就中國史的各個時期和各個部門,先做分析的研究,日積月累,然后才能進行到綜合的研究的階段”[注]譚丕模:《宋元明清思想史綱》,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版,第3頁。。李達所提出的由分部門的研究到綜合研究,在專題研究基礎上進行綜合研究,是史學研究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他在探討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遲滯的原因時,不僅善于分析,也善于綜合。他首先逐一分析了八個方面的原因,最后再綜合這些原因,指出“第一項到第五項原因是主要的原因,第六項到第八項是次要的原因”,進而強調,“應當做一個全面的研究”,“我們決不能主觀的指出某一主要原因而忽略其他的主要原因”,同時,“如果主觀的指出某一次要原因而不去把握那些主要原因,那也不能觸及這個問題的核心”*李達:《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58、704頁。。

李達在考察中國社會問題的內在原因時,亦先分析后綜合。他指出中國種種社會問題都是由于“遂偕資本主義商品以俱來”,而“推原其故,約有四端”。這“四端”分別是:“一曰,資本主義以中國為逋逃藪也。二曰,大資本壓迫小資本也。三曰,不平等約條之為厲也。四曰,內亂之不寧也。”綜合這些分析,李達一針見血地切中問題的要害:“中國社會問題雖亦同為資本主義之產物,然其發生之理由,乃因產業之不得發展,與工業先進國因產業發展過度而發生之社會問題大不相同,此其特性也。”[注]李達:《現代社會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131頁。

李達認為馬克思的《資本論》多處運用了分析與綜合的方法。他說:“例如《資本論》中分析的抽取出來的‘生產物之商品形態’,就是由直接到具體抽象的過程。”“例如《資本論》由最單純的關系——商品關系——出發,把商品經濟的諸矛盾及現代社會的發生、發展及其必然沒落的法則,在其多數規定及關系的總體上,從始到終的表現了出來,這是從抽象到媒介的具體的過程。”[注]李達:《李達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1-262頁。

(三)“歸納與演繹互相聯結”考察歷史

歸納與演繹法是辯證思維的起點,它反映了人們認識事物的兩條方向相反的思維途徑,前者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運動,后者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思維運動。依據李達的見解,“歸納即是‘由特殊到一般’,演繹即是‘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這兩個過程是互相聯結的。即歸納與演繹是統一的”[注]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8-389、504頁。。李達清晰地梳理了歸納與演繹兩種方法的本質及其相互關系。

歸納與演繹法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非常普遍。任何歷史事物都存在著特殊與一般、個性與共性的關系。特殊中包含著一般,個性中包含著共性,因此人們可以從特殊中概括一般,從個性中概括共性。與此相反,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因此人們可以從一般中演繹出個別,從共性中演繹出個性。所以,歷史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這些特殊關系,就是歸納與演繹在歷史研究中應用的客觀基礎。

李達善于運用歸納法從歷史事實中發現因果聯系和規律性。李達在《社會進化史》中研究了封建時代西歐的種種農民運動的事實,包括十四世紀的法蘭西運動——扎克里、英吉利的瓦特臺勒爾領導下的農民運動、十五世紀捷克的胡司戰爭、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代的德意志農民戰爭等,最后概括出農民運動失敗的原因:“并不是運動的不充分展開或暴動大眾及領袖所犯的錯誤之結果。而這些失敗,是以后由農民暴動轉化而來的農民革命所必然經驗的。一切這些失敗,都是不可避免的。這些失敗的根本原因,由于農民在其階級的性質上自己不能達到革命的勝利,在革命運動中,只有在其他階級領導的條件下,農民才能破壞封建制度。”“同時,農民又沒有組織,暴動是自然發生的,分散的而且沒有顯明的綱領,缺乏與階級敵人的技術相對置的技術。”[注]李達:《社會進化史》,北平大學法商學院,1935年,第275、345、721、68頁。他對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采用了歸納法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封建的意識形態之宗教的和權利的(立腳于某種權利之上)性質,無論對于歐洲各國,或東方各國,同樣都是固有的。從其發生說來,這種意識形態,與同一經濟的社會政治的諸前提相結合。現在不從別國去看,只加以概括的觀察,亦可以說明歐洲和東方一部分的精神生活中的共通的特性。”*李達:《社會進化史》,北平大學法商學院,1935年,第275、345、721、68頁。李達在考察我國憲法的歷史時,先從“我國憲法是中國人民百多年以來英勇斗爭的歷史經驗總結”、“我國憲法是中國近代關于憲法問題和憲政運動的經驗的總結”、“我國憲法是新國家成立以來新的歷史經驗的總結”三個方面來分析,再歸納起來認為,“我國憲法不僅是歷史經驗的總結,而且還是全國人民為建成社會主義而斗爭的旗幟”*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8-389、504頁。。

演繹就是從一般到特殊。也就是說,人們歷史的認識活動并非憑空進行的,而是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以一定認識結果作為一般原理為指導進行的。在《經濟學大綱》中,李達歸納了“封建的經濟構造之基本特征”為九個方面[注]李達:《李達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0-101頁。,再由這些一般特征來具體認識“西歐各國的封建經濟”和“中國的封建經濟”,而“西歐各國的封建經濟”包括了法蘭西的封建經濟、英吉利的封建經濟、俄羅斯的封建經濟。李達在《社會進化史》中大量運用了演繹法。例如,在第七篇中他認為十九世紀中葉的歐洲諸國,勝利的資產階級取得了政權,“各國轉向一個世界經濟統一的過程”*李達:《社會進化史》,北平大學法商學院,1935年,第275、345、721、68頁。。而由這一總趨勢,李達分別闡述了“德意志的統一”、“意大利的統一”以及“北美合眾國之經濟迅速成長”。再如,李達指出古代東方國家的生產方法亞細亞方式具有獨特的性質,但“從構造上看來,毫無疑義的是封建的=農奴制的構造之一變種”*李達:《社會進化史》,北平大學法商學院,1935年,第275、345、721、68頁。。于是,依據此特性,李達逐一論析了古代的埃及、巴比倫、亞述——巴比倫、腓尼基、印度和中國等國家各自的生產方法。

如前所述,歸納與演繹是統一的。也就是說,這兩種方法是相互滲透和相互聯系在一起的。李達有時在歷史研究中將歸納與演繹互相補充,從而全面地考察歷史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他對“社會的歷史是勞動人民的歷史”[注]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540、564頁。的論析,對“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540、564頁。的解讀,對“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統一的規律”*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540、564頁。的闡述,等等,都是通過歸納與演繹這樣雙向思維的方法來研究這些歷史規律,從而加深了對這些歷史規律的認識。

(四)重視“統計”方法

歷史現象也和其他任何客觀事物一樣,存在于時間、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之中,豐富多彩的歷史過程,也往往通過各種數量關系得到反映和確認。歷史研究中的數量統計法是指運用描述性的統計資料所形成的數據以論證或說明歷史問題。數量統計法的基本要求,是對歷史過程或個別歷史現象作出定量分析,準確地確定歷史過程或個別歷史現象的性質與發展趨勢,以論證或說明該歷史過程或個別歷史現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或特點,無疑這對于完成歷史研究的最終目的和任務是至關重要的。梁啟超認為數量統計法是歷史研究中最好的方法之一。他說:“歷史統計學,是用統計的方法,拿數字來整理史料推理史績。”“我并非說這是研究史學的唯一好辦法;但我敢說最少也是好辦法中之一種。”[注]梁啟超:《歷史統計學》,載蔣大椿《史學探源》(下),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97、705頁。一些西方學者也指出,使用數量統計分析法可以使歷史研究大大嚴格化、科學化和精確化。如美國歷史學家伊洛斯說:“只有引進數學才能使歷史學成為‘過硬的科學’。”[注]轉引姜義華、瞿林東、趙吉惠:《史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129頁。英國計量史學家德里克·佛拉特認為:“沒有數量方面作出回答的知識,我們便不能解釋‘重要’問題上的證據。”*轉引姜義華、瞿林東、趙吉惠:《史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129頁。李達很早就注意到數量統計法在經濟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他在《中國產業革命概論》“編輯例言”中解釋說:“在經濟統計資料缺乏的今日中國,要編這種性質的書籍,實有許多不便。”[注]李達:《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88、388、475-476、632、688頁。他甚至對自己所采用的“北京農商部公報所刊登的統計之類”的數據因“不免有些是官僚式的敷衍調查”表示懷疑,寄希望于“將來得到正確的新材料時,另行改編了”*李達:《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88、388、475-476、632、688頁。。經濟統計資料就是指使用大量數量統計法的資料。李達所言足以看出他對經濟統計資料中數量統計的準確性的要求是相當高的。

歷史研究中的數量統計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對某一歷史過程或某一歷史現象的有關數據的搜集、整理、計算和分析。在李達所處的歷史條件下,歷史研究中最常用的是圖表分析,即以列表的方式對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以發現歷史發展的本質和規律。以李達在《中國產業革命概論》中使用的圖表為例,在這本不足7萬字的“小冊子”里使用了60個圖表的統計數據,這還不包括一些沒有形成圖表的統計數據。而這些圖表廣泛使用在他研究的近代農業、手工業、企業、工業、商業、資本業等領域。李達通過這本“小冊子”主要是來說明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社會究竟是怎樣的社會”。而這些圖表的統計數據客觀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現實狀況,即:“農村經濟破產,手工業衰落,新式工業大受限制,大商業依賴于外國資本,銀行業富于投機性質,工業進步緩慢,失業的人民增加,生產事業困難,多余資本用于政治投機及失業者變為兵匪。”*李達:《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88、388、475-476、632、688頁。使用的這些圖表中的統計數據雖然是冰冷的,卻有力地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蕭條、混亂的局面,讓當時的人們感到現實的嚴峻性和緊迫性。套用魯迅那句話,“讀史,就愈可以覺悟中國革命之不可緩”[注]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印:《魯迅全集》第3卷——《華蓋集·這個和那個》,上海魯迅全集出版社,中華民國27年(1938年),第103頁。。同樣,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統計數據,人們也會感到中國社會危機的嚴重性。此外,這些統計數據成為了人們認識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有力證據。

李達在《中國現代經濟史之序幕》中使用多個數量統計圖表分析了鴉片戰爭前后“進出口貨物的變化”以及“鴉片進口的數值”,從而為“中國便慢慢走到半殖民地的資本主義化的過程”*李達:《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88、388、475-476、632、688頁。提供了實證。在《中國社會發展遲滯的原因》中,李達引用了宋朝史學家馬端臨《文獻統考》中的歷朝歷代因戰亂而死亡的人口數量統計表,以此“說明封建的戰亂引起人們大量死亡的真相”*李達:《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88、388、475-476、632、688頁。。李達在《社會進化史》中亦使用了較多的數據統計圖表,例如,以“被采掘的銀量”[注]李達:《社會進化史》,北平大學法商學院,1935年,第418-419、609頁。的圖表來反映十六世紀歐洲殖民統治者對美洲殖民地的瘋狂掠奪的狀況;又如,以十八世紀俄羅斯“烏拉爾工場數目的增加”*李達:《社會進化史》,北平大學法商學院,1935年,第418-419、609頁。的圖表來說明當時俄羅斯工業的發展水平。

(五)“哲、史、政、文、教諸方面相互配合”的多學科方法

多學科研究方法從歷史學誕生起就已被運用。我們知道,因為歷史本身的多樣性、多面性,使得歷史學涉及多種學科,人們不能脫離其他學科而理解歷史學。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發展史上的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李達在研究歷史問題時,便自覺地吸取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民族學、法學、貨幣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李達的這一特點,符合美國史學家魯濱遜定義的“合格史學家”的要求,即:“一個合格的歷史學家,除了要有較強的史料批判能力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對人類學、史前考古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地理學、法學、倫理學等著作學科有深入的了解。”[注]轉引自王學典:《史學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15頁。

我們從李達的《現代社會學》便可知李達對人文社會科學各個學科的熟悉和精通。該書雖然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但又是一部以社會學、歷史學為主又兼有多學科內容的理論專著,甚至還包括屬于自然科學的生物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例如第五節“社會學與諸學科之關系”對社會學與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人類學、生物學、心理學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辨析。顯然,這反映出李達善于利用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社會學的問題。

大致說來,李達使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利用包括歷史學在內的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問題。李達在《經濟學大綱》中采用歷史學、考古學和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來深入研究經濟學的問題。例如,他注意從歷史學的材料、方法和理論來探討社會的經濟構造。所以他說:“經濟學,在其自身的本質上,是歷史學。它所處理的東西,是歷史的材料,即不斷變化的材料。經濟學首先研究生產及交換的各個發展階段的特殊法則。”[注]李達:《李達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頁。尤為明顯的是,李達在該書論述原始社會、古代社會、封建社會等社會經濟形態時,使用了大量的考古材料、歷史文獻材料,并運用歷史主義研究方法來闡述各個社會經濟形態的一般特征。

二是利用其他多種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歷史問題。在《社會進化史》中,為了說明“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這一觀點的正確,李達運用考古學、地質學、古生物學、人類學、民俗學和語言學等學科的材料和理論來予以證明。在《中國社會發展遲滯的原因》一文中,李達運用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文化學、地理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探析中國社會發展遲滯的原因。

除了在具體的歷史研究中重視使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外,李達還提倡其他社會科學工作者在研究中采用這種研究方法。他在“紀念王船山逝世二百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上號召多個學科的學者相互配合來研究歷史人物王船山。他說:“會前兩省在分別準備論文的過程中,都同樣地出現了一些新氣象:以王船山研究為中心,哲、史、政、文、教諸方面,互相配合起來了。”[注]李達:《紀念王船山逝世二百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開幕詞》,《江漢學報》1962年第12期。李達在文章中亦鼓勵社會科學工作者將歷史唯物主義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研究。他說:“歷史唯物主義這門科學必須和其他各種社會科學如歷史學、政治經濟學、國家與法權理論等取得密切聯系,互相配合,使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更趨于豐富和發展。”[注]李達:《李達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50頁。這些都反映李達對多學科的研究方法的重視。

上述李達之言、之行正好印證了王學典的論斷,即:“真正以現代科學方法治史的當推唯物史觀派學者。他們借助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諸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致力于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闡釋。唯物史觀派史學的發展本身就是跨學科研究的結晶。”[注]王學典:《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5頁。

猜你喜歡
歷史方法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用對方法才能瘦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2:52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47:34
捕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 高清色本在线www|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久久女人网| 久久男人资源站|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国产18在线播放|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国产精品.com|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极品av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天堂网视频| 午夜不卡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9999在线视频| 无码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国产一级小视频| 色AV色 综合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国产男人天堂|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日韩a级片视频| 国产欧美性爱网| 成人免费一级片| 午夜激情婷婷|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欧美色视频在线|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欧美国产另类|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精品色综合| 尤物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熟女视频91|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九色免费视频|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国产在线专区|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