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軍
(貴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近年來,理論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進行了探討。然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它方面的研究成果(如該理論體系的形成條件、主題、意義、結構、內涵、特征等)相比,關于其哲學基礎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并且,不少成果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基礎進行了考察,而未對融三者于一體的整個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進行深層次挖掘。具體而言,可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哲學基礎的研究成果作以下綜述。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中,鄧小平理論提出的時間最早。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端于鄧小平理論。正是出于這種原因,理論界關于鄧小平理論哲學基礎的研究成果也相對較多。從總體上來講,理論界關于鄧小平理論哲學基礎的研究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關于鄧小平理論哲學思想精髓的研究。關于鄧小平理論哲學思想的精髓,理論界基本上形成了共識,即認為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此,最有說服力的根據是,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總結性講話,這個講話對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做了反復強調,不僅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而且也為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此外,理論界的資深學者,如龔育之、龐元正等,就對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在鄧小平理論哲學思想中的精髓地位作了強調。有的著作甚至直接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作為書名。例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便出版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的著作。而題中所言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其實就是鄧小平理論。
其二,關于鄧小平理論真理觀和價值觀的研究。有些學者認為,鄧小平理論是真理觀和價值觀相統一的理論成果,二者相統一的基礎便是社會主義實踐。而實踐性不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顯著特點,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總體性特征。詳而言之,鄧小平理論的真理觀主要表現為實事求是的思想精髓,鄧小平理論的價值觀主要表征為“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換句話說,鄧小平理論真理觀和價值觀的統一主要體現為實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和 “三個有利于”標準的內在統一。[1]
其三,關于鄧小平理論哲學思想主體的研究。有的學者對鄧小平理論哲學思想的主體作了探析,并提出,“鄧小平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他的歷史使命是在和平和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條件下,解決在經濟比較落后的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因此,他的哲學思想的主體,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基礎的社會歷史觀。 ”[2]
其四,關于鄧小平理論哲學基礎的基本特點的研究。有的學者認為,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具有明顯的特點,這些特點具體表現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主客體統一觀,突出探索和創造的實踐認識觀,系統協調優化的現實發展觀,以生產力為基礎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統一觀,愛民富民的群眾觀等等。[3]
其五,關于鄧小平理論哲學基礎不同層次結構的研究。有的學者認為,鄧小平理論具有厚重的哲學基礎,并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層結構中,即實事求是論、共性和個性結合論以及生產力決定論。其中,實事求是論是最深層次的基礎,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論前提問題;共性與個性結合論則是實事求是這一深層次哲學基礎的進一步具體化,解決鄧小平理論體系建構的方法論問題;生產力決定論是實事求是論在歷史觀方面的體現,為鄧小平理論提供最直接的哲學依據。[4]也有學者從邏輯體系入手,對鄧小平理論哲學基礎的不同層次進行了分析,并認為,鄧小平理論的邏輯起點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鄧小平理論的邏輯過程主要表現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方面的具體應用;鄧小平理論的邏輯終點則是生產力標準。[5]
其六,關于鄧小平理論的哲學思維研究。有些學者對鄧小平理論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哲學思維進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如下三方面的看法,即認為鄧小平理論體現了分清層次,認識本質;堅持立場,借鑒成果;看清目的,選擇手段等哲學思維。[6]也有學者認為,鄧小平理論集中體現了實踐高于理論、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哲學思維,并對這種哲學思維的源頭、起點和新模式進行了闡述。[7]
其七,關于鄧小平理論哲學思想的其它方面研究。有些學者對從不同學科入手,對鄧小平的發展哲學、經濟哲學等進行了富有新意的剖析。例如,有學者對鄧小平的發展哲學予以了探討,并且提出,鄧小平發展哲學科學而系統地解答了當代社會的發展本質、發展主體、發展動力、發展目標、發展價值、發展代價等重要問題。[8]又如,有學者提出,鄧小平的經濟哲學理論,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同時也揚棄了中國傳統倫理的道德觀和價值觀。[9]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換句話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繼承了鄧小平理論的基本思想,又對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起了必不可少的奠基性作用。同時,由于其提出的時間也相對較早,因此,理論界關于其哲學基礎的研究成果也較為豐碩。具體而言,理論界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哲學基礎的研究狀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起點研究。有學者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起點進行了探析,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根源于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思想路線。[10]也有學者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出發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思想上層建筑中文化的本質和功能的原理以及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等等。[11]
其二,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價值觀研究。有學者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所體現的價值觀是我們黨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效用上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集中體現在其為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并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其價值觀的理論基礎,社會主義是其價值觀的實踐基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其價值觀的認識論基礎。[12]
其三,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真理觀研究。有些學者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真理觀進行了闡述,并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為理論品質的真理觀,是以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為理論任務的真理觀。[13]
其四,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實質研究。有學者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質,其實也就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根本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詳而言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當代共產黨人對社會歷史的根本看法,其內容又都是唯物史觀需要研究的重要對象,它也體現了社會的系統發展和全面進步。此外,它也敏銳地把握住了當代社會發展的最為重大的問題。[14]
其五,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人學意蘊研究。有學者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則是一切代表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既然如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人的利益問題,也就是人的問題。說到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的是對人的關注,特別是對人的解放和社會進步的關注。[15]
其六,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思維方式研究。有的學者從哲學思維方式的視角,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傳統思維方式向當代思維方式的重大變革。其表現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破除了原則現行的傳統思維方式,確立了尊重現實生活的哲學思維方式;“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人的主體地位,將以往被動承受的思維方式轉變為積極主動的思維方式;“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上完成了哲學思維方式的徹底轉變。[16]
其七,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哲學基礎的其它方面研究。不少學者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基礎進行了其它方面的挖掘。例如,有的學者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意義進行了闡釋,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了認識、評價、改造客觀世界與認識、評價、改造自身的統一。[17]又如,有的學者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方法進行了探析,認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其所蘊含的主要的思想方法。[18]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時間雖然較晚,但其時效性卻最為突出。因此,關于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基礎方面的理論成果的數量也十分可觀。從總體上而論,理論界關于科學發展觀哲學基礎的研究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其一,關于科學發展觀哲學之“本”的研究。有學者對科學發展觀的哲學之本進行了辨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科學發展觀的哲學之“本”,包含著三個層面的含義,即以物為本是其本體論之本,以實踐為本是其認識論和歷史觀之本,以人為本是其價值論之本。同時,以物為本是其前提,以實踐為本是其途徑,以人為本是其目的。[19]對于以人為本,有的學者也闡明了自己的認識,即以人的本質為本,根據人的本質來規范和引導發展并實現發展;以人的本質力量為本,借此推動發展和實現發展;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將其作為價值目標和終極追求,從而實現發展。[20]
其二,關于科學發展觀的哲學思維方式研究。有些學者對科學發展觀的哲學思維方式進行了探尋,認為科學發展觀實現了哲學思維方式的重大轉變,即實現了由“談人色變”到人本思維的轉向,由“以物為本的發展方式”到“以人為本的發展方式”躍遷,由“民”到“人”的提升,由無視“普遍的人”、“共同人性”到肯定“普遍的人”、“共同人性”,由“兩級對立”思維到“共生共進”思維的轉換,由“統一性思維”到“多樣差異與多樣協調思維”的發展。[21]
其三,關于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方法研究。有的學者對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方法進行了探討,認為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注重整體性的思想方法,必須消除片段性的思想方法。[22]有的學者強調,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各級領導干部要自覺地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用以指導領導工作實踐。[23]還有的學者提出,科學發展觀有其深刻的思想方法根據。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堅持全面性思維和矛盾分析方法的統一,統籌兼顧,正確處理各類矛盾或關系。[24]
其四,關于科學發展觀辯證思考方面的研究。有的學者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辯證思考,認為科學發展觀從總體上體現了以下幾方面的統一,即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理想與現實的統一,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發展與協調的統一等等。[25]
其五,關于科學發展觀的人學思想研究。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對于其中“人”的確切含義,有學者進行了辨析,即人與人民不能等同,人是所有的人,體現為人人,而人民只是人的主體,人民主要由勞動者構成,在不同的時代其范圍不同。我黨在過去一直強調為人民服務,從不抽象地提為人人服務。但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涉及所有人的事情日益增多,如環境問題、和平與發展問題等等。于是,把人民擴大為人人,采用以人為本的提法,但同時仍堅持以人民為本的核心理念,因為人與人民的區別尚未消失。[26]
其六,關于科學發展觀的中國古典哲學意蘊研究。有的學者從中國古典哲學入手審視科學發展觀,認為科學發展觀主張人與自然的平衡,將人的發展和資源、環境以及生態相聯系,尋求人的發展與自然發展的內在統一,體現了我國古典哲學中“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27]
其七,關于科學發展觀哲學基礎其它方面的研究。有的學者還從其它方面對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基礎進行了探討,例如,有學者對其政治哲學予以了分析,并認為,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哲學的重要問題,而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則是政治合法性的真正基石。[28]又如,有的學者從社會哲學的視角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論析,并提出,科學發展觀理論體系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社會哲學,因為它對當前中國的社會生活實際完整地回答了一種可能引領中國社會發展的社會哲學理論所需要面對的問題。同時,可以從社會哲學的高度去謀劃和引領中國今后的社會實踐發展。[29]
十七大以來,理論界開始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整體性研究,一些學者將其哲學基礎也納入了自己的研究視界。于是,理論界推出了一些以整體性視角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進行探析的研究成果。從總體上看,這些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唯物論基礎。有學者認為,解放思想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有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才能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了以解放思想為主題的唯物論。[30]另有學者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原理。[31]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包含其理論體系在內的,在此意義上,可以將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看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唯物論基礎。
其二,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價值觀基礎。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點和人民利益標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人民群眾觀點和人民利益標準的統一,就是人民為本。人民為本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的高度集中體現,人民利益標準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高價值標準。[32]也有學者提出,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由此便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價值觀基礎。[33]
其三,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論基礎。有學者認為,從哲學上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其實踐基礎上提升出來的。由此,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論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論基礎。[34]對此,別的學者進行了重申,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觀點。這是因為,“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一切共產黨員所必須牢牢記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35]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體現出的認識論基礎。
其四,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辯證法基礎。有學者提出,“辯證法是一種學說,它研究對立面怎樣才能夠同一,是怎樣同一的”。[36]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和諧的哲學思維。“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諧的思想價值觀念,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思想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使崇尚和諧、維護和諧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37]這里講的既是和諧的文化精神,講的也是和諧的哲學思維,以及和諧的辯證法。[38]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以和諧為特征的辯證法基礎。也有學者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堅持社會主義一般原則的基礎上彰顯了頗為鮮明的中國特色,充分體現了共性與個性相互統一的馬克思主義辯證觀。[39]
其五,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方法論基礎。有學者認為,統籌兼顧是我國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概括和提升。在改革開放中,我們的全部工作,我們的一切方針、政策、計劃、措施,都必須立足于統籌安排,把各方面的積極性都充分調動起來,使其發揮最有效的作用。在此意義上,完全可以將統籌兼顧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方法論基礎。[40]另有學者提出,堅持主導性和多樣性的辯證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體現出來的思維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黨建、外交等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創新理論,從而為我們認識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提供了方法論指南。[41]
其六,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唯物史觀基礎。有學者提出,歷史唯物主義強調人民群眾的社會主體和歷史創造作用,在當前,切實改善民生,做到依靠人民謀發展與發展成果為人民共享的統一,使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具體體現。就此而論,改善民生便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唯物史觀基礎。[42]也有學者指出,以人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質,也是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史觀基礎。[43]
此外,也有學者從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對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進行了追尋,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注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充分體現了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系和系統論的觀點,要求用發展的而不是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了“兩點論”與“重點論”的有機統一,要求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點來觀察和解決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從而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在要求。[44]
綜上所述,理論界目前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進行了多方面研究。這些研究,既表現于對該理論體系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哲學基礎的局部性審視方面,同時也體現在關于該理論體系哲學基礎的整體性考察方面。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其它方面的原因,理論界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整體性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即理論界只是零星地出現了關于該理論體系哲學基礎的論文,而未出現對該理論體系哲學基礎進行全景式審視的著作。同時,這些相關論文,也只是對該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進行了粗線條勾勒,而未進行深層次的細致剖析。由是觀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予以進一步研究,依然存在著較大的空間。
[1]李景源,賈旭東.唯物主義真理觀與價值觀的統一——鄧小平理論的哲學解讀[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2]王英姿,馬鳳強.試析鄧小平理論的哲學思想[J].思想教育研究,2005,(1).
[3]翁世盛.論鄧小平理論哲學基礎的基本特點[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1999,(8).
[4]劉普生.鄧小平理論哲學基礎的三層結構[J].理論視野,2004,(5).
[5]徐積明.鄧小平哲學理論的邏輯體系[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3).
[6]張震寰,何錫華.鄧小平理論中的哲學思維[J].學術探索,2001,(S 1).
[7]謝龍.鄧小平理論對哲學思維模式的創新[J].新視野,2000,(6).
[8]田啟波.發展理論史上的里程碑——鄧小平的發展哲學探析[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3,(2).
[9]陳芳.論鄧小平經濟哲學思想的理論淵源[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4).
[10]史戰芳.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11]王曼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出發點[J].河南社會科學,2008,(5).
[12]張覺力.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價值觀的哲學基礎[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13]潘紹龍,汪光皎.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哲學觀[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4,(1).
[14]王世超.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理論基礎[J].理論月刊,2004,(5).
[15]隋保祿.從哲學角度看“三個代表”[J].學術論壇,2002,(2).
[16]段保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哲學思維方式的轉變[J].探索,2003,(2).
[17]李勇.實踐·認識·價值·自由——論“三個代表”思想的哲學意義[J].理論前沿,2002,(11).
[18]葉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方法論意蘊[J].求是,2006,(10).
[19]王之波.哲學之“本”與科學發展觀[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5).
[20]葉土山.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內涵的哲學探討[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6).
[21]韓慶祥.論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所蘊含的哲學思維方式[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6,(3).
[22]蘇偉.論科學發展觀的整體性精神與科學發展觀的哲學意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11).
[23]童世平.自覺地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J].求是,2009,(18).
[24]鄭又賢.關于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方法透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25]張代芹.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尋思[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
[26]黃枏森.關于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哲學思考 [J].北京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27]趙紅珍.“科學發展觀”:中國古典哲學發展觀的演進和升華[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8).
[28]李瑋.以人為本:政治合法性的真正基石——科學發展觀的政治哲學意蘊[J].理論導刊,2009,(8).
[29]趙帥.社會哲學視野中的科學發展觀理論[J].山東社會科學,2008,(2).
[30]郭建寧.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1).
[31]蔡貞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哲學解讀[J].理論與當代,2008,(1).
[32]劉歌德.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底蘊[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33]郭建寧.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1).
[34]韓慶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9,(3).
[3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4.
[36]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11.
[37]本報評論員.以和諧文化促和諧社會[N].人民日報,2006-07-19.
[38]郭建寧.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1).
[39]呂志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思考[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08,(2).
[40]郭建寧.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1).
[41]石書臣.主導性與多樣性的辯證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方法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8,(3).
[42]郭建寧.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1).
[43]侯遠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及形成過程[J].山東社會科學,2005,(4).
[44]謝晶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J].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