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霞 ,張 洋
(武漢紡織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家庭是國家和社會的基本單位,家風則是國家和社會風氣的基石和縮影。重視良好家風的培育與傳承,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家風是家庭文化的核心,它和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而領導干部因其社會地位和在群眾中的影響,其家風狀況對整個社會風氣的形成,更是起著至關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當前社會發展與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優秀家風悄然流失、腐朽落后風氣不斷滋長的問題,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為此,應當對黨政領導干部加強家風教育,“治國”自“治家”始,努力培育領導干部的和諧家風,推動文明社會風氣的形成。
家庭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馬克思、恩格斯對家庭的論述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闡述了人類家庭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把家庭看作是人類生產的一種形式,認為家庭的產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是人類重要的社會關系。《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一開始就進入歷史發展過程的第三種關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家庭。這種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系。”[1]由于家庭承擔著經濟和生育的雙重功能,所以它表現出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相統一的屬性:“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生產自己的生命,或是通過生育生產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2]二是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出發,研究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對婚姻制度的影響。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序言中說:“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3]馬克思、恩格斯還分析了不同歷史階段影響婚姻制度的不同因素。三是客觀批判了原始社會和私有制社會的婚姻制度,對未來社會的婚姻提出了美好的設想。《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系統地論述了人類家庭的歷史發展過程,對私有制社會統治階級的婚姻制度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科學的批判,并對未來男女平等社會中的家庭做了大膽的設想:“這一代男子一生中將永遠不會用金錢或其他社會權力手段去買得婦女的獻身;而這一代婦女除了真正的愛情以外,也永遠不會再出于其他某種考慮而委身于男子,或擔心經濟后果而拒絕委身于她所愛的男子。”[4]顯然,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的本質是要實現包括婦女在內的人的自由解放、真正平等和全面發展。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起,就以馬克思主義家庭觀作為批判封建婚姻制度的思想武器。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取代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婦女在經濟上擺脫了對男子的依附關系,獲得了經濟上的獨立,享受與男子同等的政治權利。《婚姻法》、《婦女權益保護法》、《九年制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法律上的有力支持和保障。傳統社會中“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女子無才便是德”、重男輕女等男權主義、家長專制思想被逐步清除,以男女平等、婚戀自由、家庭和諧為主要標志的新型家庭制度、家庭觀念建立和培育起來,中國共產黨人實踐了馬克思主義家庭觀中對未來家庭的設想,這在幾千年中國歷史中尚屬首次。
中國傳統社會中家庭是生產和生活的基本單位,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有別于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家庭倫理觀和社會道德觀,如對家庭內部的慈愛、孝悌觀念,以及由家庭延伸到社會的尊老愛幼、鄰里和睦、扶危濟困、崇仁尚德等。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實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為思想理論指導,批判繼承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家庭文化精髓,在強調夫妻平等相愛、尊敬贍養老人、撫養教育子女等家庭倫理道德的基礎上,倡導民主、平等與和諧的家庭關系;同時也十分強調家庭的社會責任和道德建設,在家庭文化建設中融入了愛祖國、愛集體、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遵紀守法等內容,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道德倫理規范,從而實踐并創新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著持續快速的增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多姿多彩、日益豐富。但不可否認的是,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道德素質并沒有得到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同步的、協調的發展,在一些領域和地方甚至出現了社會責任感普遍下降、社會道德整體滑坡的趨勢。正如《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
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和復雜的社會原因,實際上是經濟關系多元化、社會結構變化引起的社會關系變化在人們思想觀念上的反映。最主要有以下幾點: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改善,但社會公民的道德素質和精神文明水平并未隨之得到應有的提高。國家鼓勵一部分人通過合法勞動先富起來,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但私有制經濟的發展壯大和經濟關系的多樣化,人們價值觀和道德觀也逐漸變得多元化,消極落后的思想道德觀念也沉渣泛起,找到了滋生的土壤。經濟的發展激起人們對財富和金錢的渴望,一些人內心深處的自私貪婪也會被激活并膨脹起來,致使一些單位和個人為了經濟利益不擇手段。權力的缺乏制約誘發了以權謀私,社會分配的不公和收入差距的擴大,引起了人們的心理失衡以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懷疑。通過不法手段或者鉆法律空子而暴富的社會現象,更是導致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極度利己主義思想的抬頭,傳統的道德文明、價值觀念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受到嚴重的沖擊,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變成了空洞的說教,顯得蒼白而無力。
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引起家庭的功能、結構和關系隨之發生變化。一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化的過程中,大量人口從鄉村遷徙到城鎮,熟悉的家族、鄉鄰換成了陌生的市民,產生于鄉村“熟人社會”的倫理道德被城鎮“陌生人社會”的倫理道德所替代。利益關系取代了親情關系,生活中也少受甚至不受父母的教導規范,而且傳統的家風在新的環境下似乎不再適用。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陌生進一步加劇了道德滑坡、倫理失范、人心疏遠、人情冷漠的程度,中國人傳統的“家國天下”觀念遭到極大的沖擊和破壞,重義輕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觀念在許多人的頭腦中不斷模糊。二是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子女數量減少,獨生子女家庭增加,傳統的大家族大家庭不斷解體,父母與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逐漸成為中國家庭的主體。這些被視為掌上明珠的“小皇帝”、“小公主”成為一個家庭的核心,長期倍受呵護與溺愛,其結果必然是尊敬老人、孝順父母等傳統優良家風的流失,以及貪圖享樂、以自我為中心、極端自私自利等不良習氣的滋長。在我國,家庭一直被視為社會倫理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擔者,但隨著家庭結構和關系的變化,其道德教育功能被不斷削弱。
多年來,黨和政府先后開展了“三講”教育、“八榮八恥”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反腐力度空前之大,但是領導干部的貪污腐敗、整個社會的道德失范等問題一直未能從根本上遏制,道德教育效果還不盡人意。主要原因也有兩點:一是從主觀上看,在經濟迅速發展和社會劇烈變革的過程中,在應試教育和大學生就業難的背景下,家庭和學校教育都不同程度出現了重文化知識教育而輕思想道德教育的傾向;一些家長因工作較忙對子女疏于教育,或者想方設法為子女謀一個好工作、留一份家產,使子女養成高人一等的思想和淫靡奢侈的風氣,導致在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教育等問題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缺乏合力。二是從客觀上看,一些領導干部以權謀私,將不良作風帶入家庭,一些不良居心者通過領導干部的家庭成員打通領導干部的關節,敗壞了社會風氣。面對這些不良風氣的惡劣影響,家庭和學校也很難對孩子進行有效的說服教育。另外,許多家長和學校仍然用老傳統、舊辦法對孩子進行簡單粗暴的道德教育,存在能力欠缺與方法不當的問題。
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通過深化改革理順經濟關系、調整利益分配確保社會公平之外,還必須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必須要堅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陣地,抵御各種錯誤思想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沖擊。針對當前社會道德失范的問題,必須加強以家風建設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公民道德教育。其中,領導干部的家風建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教育子女養成美德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領導干部不能將自己等同于普通群眾,而應該高標準嚴要求,身先士卒做好榜樣。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領導干部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人民群眾對他們的角色期待和道德期待,領導干部的家風對社會千萬家庭的風氣起著示范和引導作用。鄧小平同志曾說:“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以身作則非常重要。群眾對干部總是要聽其言、觀其行的。”[5]江澤民同志也說過:“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千千萬萬家庭家風很好,就會促進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風氣,各級領導干部的家風很好,就會帶動和促進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保持良好的家風。”他強調“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一定要管住管好自己的配偶和子女,帶頭樹立良好的家風。”[6]因此,黨政領導干部需要立身惟正,嚴格約束家庭成員,用正確的思想和正值清廉的作風去帶動家庭成員,帶頭樹立起良好的家風。
我國古代就很講究愛子女的方式和方法,“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長遠”。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嚴格要求自己親友,他們用自己高風亮節的行動為我們樹立了社會主義家風的典范。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先鋒隊,黨的領導干部必須牢記黨的宗旨,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為理論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行為準則,以建立和諧的夫妻關系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以培育子女自強自立的事業觀、建立和睦的鄰里關系以樹立平等互敬的人際觀為基本內容,堅持公私分明的親情觀,堅持以德治家、以德興家的原則,用正確的家庭觀、親情觀、權力觀來教育感染家庭成員,幫助家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引導家庭成員弘揚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自覺踐行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廉潔家風,為本單位、本地區的其他家庭樹立道德榜樣,激發社會正能量,推動和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領導干部樹立良好的家風,是領導干部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黨政領導干部不能管好家屬,就很難管好身邊工作人員,很難管好本部門、本單位或本地區的黨風廉政建設。領導干部只有自覺擺正家風與黨風、親情與黨性之間的關系,管好自己的家屬和親友,杜絕公權私用、以權謀私,才能真正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
家庭是個小社會,對領導干部而言,其家風狀況反映了黨風、政風的狀況。人民群眾評價一個領導干部,不僅僅看領導本人的工作表現和工作作風,領導干部的家風也是重要依據之一。領導干部家屬不道德的、甚至違法亂紀的行為,不僅會使廣大群眾對領導干部的家風產生很不好的印象,而且會疏遠黨和群眾的緊密聯系,極大損害黨和政府的威信,嚴重破壞黨和政府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所以,領導干部的家風問題,不單是單純的個人家庭道德問題,而且是關系到群眾對黨風政風的評價、影響到整個社會風氣形成的重大問題。應該把黨政領導干部的家風建設作為黨風廉政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常抓不懈。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山東考察時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7]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形勢下,用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為理論指導來探討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尤其是探討黨政干部的家風建設,對社會主義家風建設、黨風廉政建設乃至對整個社會良好風尚的形成,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2.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
[4]馬克思,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4.
[6]江澤民文選: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7.
[7]習近平談思想道德建設[E B/O L]http://www.wenming.cn/ll_pd/wh/201312/t 20131226_16603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