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杰
近日,臺灣歌手陳升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不歡迎“陸客”赴臺,并諷刺大陸人上廁所不關門。這番言論激起大陸網友強烈反彈,發聲抵制陳升來大陸。稍早前,香港藝人杜汶澤“有本事阻止我來大陸”等言論,同樣遭到內地網友抨擊,其參演影片遭到抵制,票房慘淡。
作為明星、藝人,在公共場合發表帶有地域、族群歧見的言論,這明顯是一種政治不正確。無論這是否他本人真實想法,這種表態方式都是錯誤的。公眾人物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影響廣泛,語帶歧視不僅對他人不公正,而且可能造成事實上的侵害。
這一點,在許多國家已經成為公共交往的慣例。如果有人在公共場合中發表涉及種族、性別、宗教或身體等方面的歧視性語言,后果將會很嚴重。例如,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薩默斯曾因一句“女性學理科天生不如男性”,遭遇公眾激烈批評,最終黯然辭職。更多地使用中性語言,表達個人觀點時注意避免構成歧視,這應成為公眾人物的自覺意識。
即便作為個人觀點表達,陳升、杜汶澤的言論也存在不少錯誤。如陳升諷刺大陸人上廁所不關門,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偏見。
不過,無論陳升、杜汶澤等人說了什么,這也只是他們的個人表達,沒有必要上綱上線,把他們作為臺灣人、香港人的代表。哪怕是他們自己,大概也不會有這種代表多數人的想法。社會如此多元,觀點迭出、意見分歧也屬正常。大陸網友不必把這種個人聲音無限放大,更不可把觀點爭論上升到地域之爭。這同樣是一種不理性做法。還可以說,因為杜汶澤的個人言論而抵制他參演的電影,這不免矯枉過正了。
但不能忽略的是,針對陳升、杜汶澤等人言論而引發的網絡激辯。由于參與論爭者眾多,觀點各有不同,這反倒具有一定典型特征。從這幾場論爭,加上近來發生的大陸兒童香港街頭便溺事件、臺灣反服貿事件,可以看出,三地之間的民間互動確實與過去相比確實有所變化。
簡而言之,臺灣、香港部分民眾對大陸游客紛紛擁入,有著一股焦慮心態,而部分大陸民眾對兩地出現的批評聲音,則抱以較為強硬的姿態。臺灣、香港部分民眾的想法是:你們來到這里,打破了我們的平靜生活。部分大陸民眾則認為:我們給你們帶去了經濟收入、就業保障,不可以這樣對待我們。梳理陳升、杜汶澤等人言論,其中就隱含著“不歡迎你們來”的意思。雖然表達方式各有不同,三地部分民眾之間的微妙情緒,大體由此衍生。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應該說,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
從經濟發展方面講,大陸過去是依賴臺灣、香港“輸血”,而隨著大陸經濟崛起,逐漸介入兩地經濟生活,這難免給兩地民眾造成心理落差。從文化交流層面講,過去大陸年輕人對港臺流行文化趨之若鶩,但在今天,一些港臺明星、藝人反倒要北上“揾食”,這可能讓一些人心里不爽。從日常交往情況看,臺灣、香港城市文明相對成熟,而部分大陸游客雖然懷里揣著大把錢,在生活習慣、文明禮儀上卻有所欠缺,這導致了一種“人文的沖突”。還可看到,有些大陸游客到了香港、臺灣等地一看,發現并不像他們所想像的那么“發達”(高樓大廈還不如北京、上海多),這更可能增加了部分大陸客的“傲嬌”心態。
但不管問題出在哪里,一味采取激烈對立,片面抵制不同聲音,并非良性溝通的途徑。矛盾要靠溝通化解,情緒要靠交流疏解。只有持續深入交流,才能更好地緩解三地出現的微妙情緒,增進文化認同,使三地關系邁向新境界。
如何既讓世界看得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又讓世界看得一個文明發展的中國,這就要用“文明”說服世界,而不是用“金錢”和“拳頭”說話。這也是國人應從近代中國歷史中汲取的經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