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芳



“在PC如日中天的年代,被微軟的平臺戰略擠壓到只剩一口氣,還能頑強活下來并實現趕超的企業只有兩家,一家是蘋果,一家是WPS。”這句句子摘自金山辦公對外宣傳的PPT。
大概不會有人懷疑,人稱“雷布斯”的雷軍,正試圖打造著一份與喬布斯相當的事業—小米模式的原型正來自于蘋果,而小米手機的發布宣講甚至雷軍的衣著、手勢,都無不有著喬布斯的痕跡。可卻很少有人知道,雷軍迄今為止的經歷與喬布斯的,驚人一致。
喬布斯離開蘋果后創立NeXT,在此期間,1995年,受到微軟的巨大擠壓,蘋果陷入歷史最低潮。1996年12月,時任蘋果CEO 以4億美元收購NeXT,并以“非正式顧問”的身份迎回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在金山軟件(03888.HK)奮戰15年后,抱負無法施展的雷軍于2007年離開,當起了天使投資人。在投資了20多家公司后,他又創辦小米并回歸金山主政。
1997 年回歸蘋果時,喬布斯42歲。巧合的是,2011年小米手機發跡,同時正式主政金山的雷軍,同樣也是42歲。
“雷布斯”的7字箴言
2013年12月25日,雷軍在2013廣東電子商務大會上做了《關于互聯網思維如何改造傳統行業》的演講,詮釋“互聯網最核心就是七個字:專注、極致、口碑、快”。
這7字箴言,是雷軍近10年近身肉搏互聯網的深刻感悟。“在互聯網面前,原來我們覺得自己是高科技,是知識型經濟,等互聯網來了,我們覺得我們一瞬間變成了傳統產業”。1999年互聯網浪潮的來臨,讓雷軍開始反復思量,究竟什么是互聯網。
帶著這樣的思考,雷軍于2000年創辦了卓越網,用互聯網的方式做商務。2004年,卓越網被賣給了亞馬遜,也就是今天亞馬遜(中國)的前身。這個時候,雷軍仍然認為互聯網就是一個工具,互聯網和電、水、蒸汽機一樣,是一次技術的革命,帶來的是生產力的提升。“我很長時間都是這么理解互聯網的”。
賣掉卓越網后,“又思考了兩三年”,雷軍開始意識到,“互聯網不僅僅是工具,如果你將互聯網當作工具用的話,那么我們對互聯網的理解還處在表面上。互聯網其實是一種全新的思想,它用完全不同的思想來看待業務、看待市場、看待我們的用戶,它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思想。”“5年前,2008年,為了簡化這個東西,我認為互聯網最核心就是七個字:專注、極致、口碑、快。”
首先是專注。在蘋果進入手機市場的時候,一般的手機廠商每年都做50款、100款產品,看上去似乎給了客戶更多的選擇,但最終客戶在“選擇困難癥”充分發酵之后,還是只會買下一款產品,而且這么多型號根本記不住。所以,蘋果只做一款手機,而小米手機同樣也只做一款,小米電視亦如是。
其次是極致。很多人批評小米在打價格戰,雷軍如此反駁,“用成本價銷售產品,用原材料成本價銷售,其實就根本不會有價格戰”。在今天的互聯網市場上,所有核心服務都是免費的,新聞、搜索、郵箱、通訊工具等。“當我們今天來做硬件的時候,方法很簡單,別人的東西是多少錢我們就賣多少錢,我們自己的工作、我們自己的運營成本不要了,全免費”。所以,市場上通行的運動手環售價在千元上下,而小米手環盛惠79元。
再次是口碑。小米正式成立后,發布的第一款產品是小米手機系統MIUI,用了一周時間才找到100個用戶。雷軍說:“不要著急,慢慢來,這是因為我們沒有任何的宣傳。”接下來,第二周200人,第三周400人,第四周800人,就像是滾雪球一樣,“口碑傳播的速度,遠遠超過大家的想象。口碑不是我們廠商自己覺得我們的東西又好又便宜,口碑是跟用戶的預期相比較的”。
最后一點是快。雷軍解釋道,小米的輕資產模式決定了小米可以快速反應、快速增長。第一,小米沒有工廠,所以它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廠。第二,小米沒有渠道,沒有零售店,所以它可以采用互聯網的電商直銷模式。沒有渠道成本、沒有店面成本、沒有銷售成本,所以效率更高。第三點更重要的是,因為沒有工廠和零售店,小米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產品研發,放在和用戶的交流之上。小米4000名員工,2500人在做跟用戶溝通的事情,1400人在做研發。它把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在產品研發和用戶服務上。
小米模式:“蘋果+Facebook”
無疑,小米本身正是“雷布斯”7字箴言的最佳體現。
小米的LOGO“MI”是“Mobile Internet”的縮寫,旗幟鮮明地表明,小米是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截至2014年6月,小米智能手機的累計銷量達5230萬臺,2015年的目標是突破1億臺,2016年1.5億臺。以此計算,至2016年,預計小米手機的累計銷量將高達3.3億-4.1億臺。據悉,2014年10月底,小米吸引巴西的Banco do Brasil、三菱東京日聯銀行(Bank of Tokyo Mitsubishi UFJ)等29家銀行的10億美元貸款,主要用于海外擴張,開始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亞賣手機。
與此同時,隨著小米的“觸角”越伸越長,涉足越來越多的領域,從手機到平板,再到電視、盒子、路由器、手環、智能配件等,其生態鏈也愈來愈清晰。雷軍曾表示,小米將先專注于把手機平板、電視盒子和路由器做好。這實際上折射了雷軍巨大的野心:手機是移動互聯網的核心,獵豹負責手機的安全和清理,西山居導入手游,而金山云和迅雷云提供云服務,多看、米聊、凡客、YY語音等多款雷軍系公司的軟件嵌入小米MIUI中;電視盒子意在占領客廳,迅雷則輸出內容,近期其參投華策影視估計也有內容方面的考慮;最后,通過路由器介入智能家居,全面接入無線插座、智能開關、智能遙控、攝像機和燈泡等智能硬件。
為此,小米需要打造“軟件-硬件-服務”的全生態鏈。服務商店小米生活已于2014年上線,硬件商店也上線在即(附圖)。
關于對小米模式的解讀,坊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版本。小米聯合創始人林斌將小米模式形容為亞馬遜Kindle的模式。而雷軍自己的表述是:“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蘋果+FaceBook。”endprint
蘋果模式起源于喬布斯推出的極致產品iPod,隨后,“iPod+iTunes+Music”的商業模式“改變的是唱片業,而不是播放器”,MP3/MP4以及三星品質一流的Yepp都被毫不客氣地擠出了歷史舞臺。iPhone推出時,蘋果已經擁有大量的果粉,他們有一致的生活方式和品位,蘋果又一次以“iOS+iPhone+AppStore”的商業模式,將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等傳統手機商輕易打敗。邯鄲學步的諾基亞,曾企圖復制蘋果的商業模式。但及至其被收購時,諾基亞塞班(Symbian)系統下的應用軟件只有300個,而蘋果iOS系統下的應用軟件達到80萬個。如今蘋果力推新作iWatch,美國金融分析師如是預計,“如果有3%的iPhone用戶購買了這款產品,蘋果銷售收入將增加23億美元,如果購買率達到8%,則是57億美元”。
小米對蘋果的效仿毋庸置疑,不過它并沒有像諾基亞一樣,生硬地依葫蘆畫瓢,直接按照“硬件+軟件”的方程式而上馬應用商店;而是在手機推出前,先培養忠實用戶群,用互聯網語言來說,就是圈粉絲或發燒友。小米的第一款產品MIUI是基于安卓系統二次開發的ROM,它為小米帶來了最早一批“米粉”。到小米手機發布之前,MIUI已經在全球培育了150萬用戶。在此基礎之上,小米才陸續推出了手機、電視、連路由器等其他硬件產品。
“雷布斯”的大招當然不止這些,與蘋果不同的是,小米模式增加了Facebook的部分,即構建社區。借一小米論壇這一出口,雷軍7字箴言中的“口碑”得以極“快”的速度達到盡可能的輻射半徑。
小米能走多遠
一手打造了聯想的柳傳志曾這樣評價小米模式:“小米幾乎也是屬于不可復制的模式,必須得雷軍這人按什么方式做才能做出來,小米的運營成本非常低,非常低就是直接控制幾個層面,而不是用多層級的管理方式,使得運營成本降低。”
但對于小米的未來,柳傳志以過來人的角色給“雷布斯”指了一條路:“小米再往下發展,比如除了手機他可能會做小米路由器,小米電視,在更多面開闊的時候,雷軍是不是一個人能照顧到,真的照顧不到,他可能需要企業文化的建立。”
雷軍本人對小米的未來自然是充滿了自信:“有朋友開始問我小米的明天能不能持續。作為一個有25年創業經驗的IT老兵,我見過無數企業的榮辱興衰。科技行業發展日新月異,任何企業,只要你不進取,都會遇到波折,這是行業規律。但是我認為,無論小米的未來如何,小米創立并實踐的小米模式,一定可以持續。我相信,未來10年,是中國制造企業轉型到中國創造的重要10年,這個機遇就好像80年代之于日本,90年代之于韓國一樣。”
這番言論也正是2013年底雷軍與董明珠關于小米銷售額5年內能否超過格力的10億賭局的邏輯,“我跟大家在這里說一句實話,我覺得我有99.999%的信心”。
不過,隨著小米的戰線愈拉愈長,難免讓人擔心,競爭對手總會找到小米帝國的薄弱點,進而一舉擊破。
首先,小米手機正受到來自華為和魅族等競爭對手的夾擊。小米率先以低價優質迅速捕獲絲用戶群,隨后加入競爭的華為和魅族,尤其是華為,大有趕超之勢。這對于以手機為核心的小米帝國,無疑是極大的挑戰。
其次,小米的內容端架構需要進一步加強。2014年2月小米科技全資控股瓦力網絡,將米聊、游戲、視頻等多個業務整合,組建“小米互娛”,由原麒麟游戲CEO尚進出任小米互娛總經理。小米互娛的人員結構也包括瓦力網絡、米聊團隊及部分原麒麟游戲員工。“雷布斯”顯然已經開始著手鞏固小米帝國的薄弱環節。
至于未來,他還會放出什么大招,也就只有他本人知道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