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新生

《新時期中國工業的發展與管理》,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年11月版,79.00元
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這是中國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以此為標志,中國工業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事實上,我國工業的發展環境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轉型期,低速增長成為新常態。為走出危機,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國際貿易保護和科技競爭明顯加劇。與此同時,我國經濟進入增長階段轉換期,支撐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和要素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沿襲原有的發展方式,既不可能,也難持續。如何適應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發展方式和國際競爭優勢,實現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成為我國工業發展新的歷史使命。
針對上述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進行了專題研究。該項研究歷時兩年半,先后聽取了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家行政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部門的專家學者和一些工業戰線老領導的意見建議,修改完善二十余次。日前,研究成果以《新時期中國工業的發展與管理》為題,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公開出版。
該書針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新變化,系統深入地考察分析了我國工業發展面臨的新環境和新要求,提出并詳細闡述了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工業發展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政策舉措和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重點與實施要求。與以往相關研究相比,該書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宏觀的歷史視角。工業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是綜合國力的核心體現。從英國的興起衰落,到美國的獨霸全球,再到德國的屢次崛起和日本的失落徘徊,無不印證了一個道理,即大國興衰的背后是工業的興衰,離開了強大的工業,不可能有國家的富強。事實上,我國之所以能在短短的60多年內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和外匯儲備國,正是得益于新中國成立后工業化的國家戰略實施和改革開放以來工業的持續快速發展。該書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而不是就工業談工業,系統闡述了工業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和關鍵作用,明確指出,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工業化尚未完成的發展中大國而言,無論是發展方式的轉變、創新能力的提升,還是城鎮化的推進,離開了工業的轉型升級,一切都將無從談起。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這一戰略重心而不能偏移。
另一方面,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科技、財稅、金融、教育、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體制機制保障。從宏觀上進行考察分析,也利于更好地發現制約工業發展的矛盾和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采取系統性的戰略舉措,避免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式的應對。實際上,書中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議已經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得到了明確體現。比如,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逐步提高直接稅(如所得稅、房產稅等)比重,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等。
二是鮮明的實踐特色。從實踐出發,為實踐服務,是該項研究的基本要求。遵循這一理念,全書按照當前是什么、為什么是這樣、下一步應該做什么的邏輯思路,深入系統地分析闡述了新時期我國工業發展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制度保障。
在戰略目標上,該書依據“三步走”的國家戰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明確提出了我國工業“推動國家工業化基本實現”和“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兩階段的發展目標。因為這是國家發展對工業的要求,也是工業自身發展的要求——只有堅決服務于國家戰略,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
關于戰略任務,該書提出首先要“保持工業持續健康發展”。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國的工業還不夠“大”——2012年,我國人均制造業增加值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美國的1/5、德國的1/6、日本的1/7略多;反映在宏觀上,就是我國的工業化還沒有完成。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無論是結構調整還是質量和效益的提升,都需要在持續增長中動態完成。書中同時指出,實現這一任務的首要之舉是“優化發展環境”,“使工業能夠有一個與其它行業比如金融、房地產等大體相當的利潤水平,讓干實業的人踏踏實實務“實”創新。這也反映了當前我國經濟的實際情況。
在管理體制上,該書針對當前我國工業多頭分段碎片化管理的問題,深入考察分析了世界主要國家的工業管理體制和大部門制改革實踐,在總結分析我國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的經驗與不足的基礎上,提出了合理確定政府工業管理職能邊界、明確中央和地方不同職能定位、合理劃分不同部門職責范圍、規范發展行業協會的改革思路和實施步驟。這與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的精神內容高度一致,體現了其前瞻性和實踐指導性。
三是積極的創新探索。該書雖然立足于工業發展與管理的實踐,但在理論創新方面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嘗試,提供了不少新認識、新觀點和新素材。比如關于工業強國,書中指出,全球化時代的工業強國更多地體現在支配和掌控的產品和服務規模上而不是本國的工業生產規模。因為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產業鏈不斷分工細化,原先集中在一國地理范圍之內的各個生產經營環節,已分散由不同國家的不同企業來完成。一個企業可以只從事其中某個或某幾個關鍵環節,甚至根本不需要從事加工制造,就可以掌控從研發、設計到采購、制造再到營銷上市的整個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國家只是工業生產規模和份額較大,那可能僅僅是一個制造大國,而不是一個工業強國。這一論述抓住了當今工業強國的核心關鍵——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比如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耐克和蘋果公司,再比如半導體企業高通公司、電信企業思科等,正是憑借其強大的創新能力和品牌優勢掌控了全球的產業布局和利潤分配——將附加值和收益相對較低的生產制造環節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完成,自身主要從事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其它的,如美國2012年發布的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我國經濟將進入從高速向中速的增長轉換期的宏觀判斷等,都在書中得到了完整體現和深入分析。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如何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成為了今后一個時期的中心任務。《新時期中國工業的發展與管理》一書的出版,對政府相關部門、專家學者和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