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荊州 434023)
隨著青少年體質的逐年下降,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各個領域共同關心的話題,目前的學校體育課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青少年增強體質的要求。除參加學校體育課外,青少年也在課外時間有選擇性地參加一些課外體育活動培訓。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豐富,大多采用小班制教學,在同樣的認知結構、同樣技能水平的共同參與下,青少年即掌握了一門新型體育運動技能,更是給青少年創造了集體學習和娛樂的機會。課外體育運動,尤其是競技類項目,既能增強學生的體質,又能促進青少年的大腦認知水平的提高,從而培養青少年的社會主義集體精神,養成努力學習、頑強拼搏的個性特征,因此,應當重視青少年課外體育活動,加強課外體育活動對青少年體育的研究。本文就課外體育活動對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作用進行論述,為以后青少年更好的從事課外體育運動夯實基礎,為推動課外體育運動的順利開展提供理論基礎。
競技體育運動的最大特點是激烈地競爭性,凡競技體育運動就存在輸贏、冠亞軍,往往一場比賽、一次運動,不僅是個人競技能力的展現,更是集體智慧的一種體現,體育競賽是在體育競技對抗中,個人和集體的榮譽感充分激勵下,青少年在比賽中頑強拼搏、積極進取,競爭精神可以培養學生的榮譽感和競技意識[1]。例如:散打、泰拳、跆拳道、空手道等徒手對抗類項目就是以兩人在特定的規則下使用踢、打、摔、拿等競技方法進行體能、技術、戰術、心理的對抗,培養青少年的進取精神,迫使青少年承擔輸贏后心態的變化與起伏。一方面,在日常的訓練中都是圍繞取勝制定相關的戰術或訓練技術,尤其是在比賽中,教練、教師的誘導與鼓勵,以及對手的拼搏影響,使這種競爭意識不斷強化和深入;另一方面,在獲得勝利的過程中,往往要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和阻礙,有來自競爭對手、有環境、有自身心理和生理等等,在克服這些內外因素的阻礙、爭取實現勝利目標的過程中,不僅培養青少年不畏困難、勇于進取的精神,也對青少年社會競爭能力起到促進作用。
青少年在人生發展的關鍵期,個性心理發展具有較強的不穩定性,易激動且多變,如何塑造青少年完整的個性化心理成為新時期的關鍵,如果在青少年期間給予一定挫折教育是人生發展不可稀缺的,擺脫早期青少年的情緒化和不穩定的個性,避免心理與行為多變,給予青少年創造打擊或挫折的機會,鍛煉其穩定的個性。多數青少年在心理發展關鍵過程中,家庭條件或者自身條件優越,個性發展具有不穩定的特征。社會認知的欠缺和思維方式的局限,不可避免的出現單純幼稚的思維方式,一旦受到打擊和失敗,很容易產生負面反應。如連續失誤時,如何使自己盡快冷靜下來而不灰心,這些都是對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和鍛煉。更重要的是它也培養了參與者的團隊配合能力及應變能力,在某種意義上說體育運動是依靠判斷的運動,必須預測將要發生的情況而迅速做出決策。體育競賽本身就是成功和失敗相互交織一項社會實踐工作,其項目具有的競爭性和復雜性的特點,意味著在兩人或多人之間必有勝利者和失敗者,競賽結果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如個人在比賽中的表現、對手在比賽中的表現、外在群體的影響,致使競賽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這使任何人都難以保持不敗。面對比賽中不可避免的失敗和挫折,客觀上要求參加者要有一顆“平常心”,要正確對待失敗和挫折,不要困一次的跌倒而懷疑自己,而是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從跌倒中找出取勝的對策和辦法,從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恢復自信心[2]。
課外體育運動具有激烈的身體對抗和頻繁的人際交往,在與人交往過程中,蘊涵著許多行為規范,如公平原則、公正原則、公開原則等體育精神,由裁判委員會、仲裁委員會、公眾傳播媒介等進行監督和實施。體育運動競賽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娛樂活動,有眾多的參與人員進行比賽的協調和管理,在這一領域中確立了明確而細致的各種行為規范與規則要求,例如:運動員守則、競賽規程、比賽規則、注意事項等,由于體育競賽中的這些規范訓練可在體育教師或者教練有目的、有意識、有條件的指導下反復地練習,使青少年在體育競賽活動中學習了行為規范的基本準則,懂得了行為規范的一般特征和注意事項,對規則的解讀和學習有助于青少年對其他社會規范的理解和學習。社會規范知識的學習是為青少年以后社會化過程做鋪墊,就像所有體育運動都有一套既定程序的規則和要求。遵守體育道德與法規訓練,也是在進行早期的規范化訓練,早期的社會規則教育,為后期青少年步入社會、做一名遵紀守法的社會公民創造了客觀的物質條件。特別是在比賽中青少年了解到規則的真正意義,會區分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和一般的犯規,并開始相互監督和自我約束,在各類比賽中尊重教練、尊重同伴、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這種相互尊重模式的“合作”將有利于青少年深刻理解規則的重要性,因此,在這樣的環境和機會嘗試下,青少年逐漸認可比賽的規則和內部的競爭模式,步入社會也接受了社會的規則,課外體育活動可以培養青少年社會規范教育知識和早期社會規范模式[3]。
校外組織的各類課外體育活動的訓練和比賽,青少年可以深入社會角色與各類人群充分接觸,與不同身份的人員接觸,要有不同的態度和角色定位,如何選擇符合自身特色的角色定位是比較困難的。某種角色的社會地位、社會身份有一套一致的權利、義務的規范與行為模式,可以體會到通過個人的角色扮演可以成功扮演各種角色。青少年一旦步入社會,社會就按照對“職業勞動者”的“要求和標準”來進行要求與評價,再也不是先前社會對學生“為社會培養潛在勞動者”的評價要求[4]。青少年作為社會潛在勞動力的儲備者,為了更好的做一名遵紀守法、自食其力的公民。兩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所承擔的職能不同。整個社會以看作是一個大的交際圈,學校和學生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這個子系統相對單純和簡單,而其他的系統性質、功能、作用、任務相對負責和交叉。其次,早期的社會角色鍛煉,可以培養青少年場景的嘗試,早期的角色嘗試可以得到鍛煉,為以后角色的定位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青少年作為成人發展的預備階段,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和發展也進入了一個關鍵期,對促進兒童人格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各項社會化的逐步完善,學習任務的加重、成長的矛盾、世界觀的建立,使該時期的青少年叛逆、無權威化,常常體驗到各種壓力和沖突,易怒、猜疑和個人崇拜主義的發生,產生偏激的思想,因此,自控能力的提升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個性發展至關重要。而體育運動則是在相對完整的規則下進行學習和鍛煉,首先必須尊重規則,在規則合理的范圍內,展現自己優秀的競技能力和競技水平,通過對規則的深刻領悟,青少年可以養成尊重規則、加強在比賽期間的行為約束能力,加強了行為的約束能力,可以幫助青少年提供早期的社會化做準備,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提供習慣。在運動過程中,要控制情緒、控制錯誤動作或者犯規的發生,避免給比賽或者是競技能力測試留下隱患。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和鍛煉了自我的心理素質,學到很多控制自己情緒和調節自身心理的手段和方法。體育運動的頑強拼搏、獨立思考、計劃的執行等都是建立在良好的行為約束能力背景下,因此體育運動的特征和社會適應能力中的行為約束能力不謀而合。
課外體育活動可以培養青少年的社會競爭力、規范適應力、挫折承受力、為后期的社會角色定位提供平臺。
[1]田桂菊.從武術的本質特征論中國武術的發展走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9,12(1):17-19.
[2]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292-293.
[3]張力為,任未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9-60.
[4]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