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軍 李洋
(1.集寧師范學院體育系 內蒙古集寧 012000; 2.赤峰學院體育學院 內蒙古赤峰 024000)
近年來,對文化的理解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也同時,為各界人士所交叉研究。人類所創造的物質的、精神的內容都可以歸結為文化,這是文化的宏觀概念。文化又是不同意義符碼所編織起來的一張網。由不同符號所帶來的意義組合在一起。體育文化則是與體育相關的符碼所組成的共同體,意義共同體與實體共同體的結合。針對人體的運動而言,動物的運動則與體育毫不相關。華南師范大學楊文軒老師,提出“體育是一種人體為運動手段,以增加體質,增加健康,提高人們業余文化生活的教育與文化活動。”從定義種差概念上來看,歸屬于文化和教育概念的框架下,以人體運動為概念的核心點之一,以增強體質和增進健康為主要目的,與教育、科學、經濟與政治等相關學科的差異則主要體現在這一點上。
而體育文化的概念則包含的更加廣泛,與組織形式、倫理觀念、個體行為等有著緊切的關系。
對于大多數從事體育教學或體育管理者來說,體育這一詞的由來,歸屬于“泊來品”,來源于日本,而日本則轉借于蘇聯。這一歷史概念,使得國內體育一詞的歷史顯得相對較短。然而,在國內,并非不存在體育形態的概念。那么,這一概念則是“武術文化”。
武術一詞最初來源于古代南朝梁武帝《文選》中提到:“偃閉武術,闡揚文令”,意思是發揚文化交流,而停下爭戰。然而,這一詞在古代并非是今天所表達的概念,這一詞的使用在近期才出現,從春秋的“拳勇”到漢代“武藝”以及到后來清代的國術,武術一詞表現出不同的形態,與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有著不同的關系,同時,也在各種文化的影響下形成其倫理觀念、行為方式、做事的特質,進而形成了有著鮮明東方民族特色的武術文化。
以孔子為尊的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絕對地位,這是不證自白的。尤其是自漢朝后期,孔子禮教的特征給個體以“規范”,以儀式和典禮進行民眾教化的思想,為朝綱所接受,儒教則成為正統的思想,掌握著士人階段的思想,以至于形成以考取功名的“門生關系”的身份團體。其中,孝道和身份色彩成為個體所崇敬與遵守的社會倫理觀念。受儒教思維影響的武術文化,也體現出殺身成仁,不辱此身的身份色彩性格,對“義”戰的視死如歸,為道德和身份而戰,則是武術文化的一個顯著的特點,這也是“俠”義精神的一種體現。儒教對個體強化儀式的要求,進行社會秩序的維護。因此,武術套路的出現,則體現出君子理想的完美意境,也體現出習武者對儀式文化的尊崇,以至于在各個擊打動作中有著管控動作的痕跡,儒教文化培養起來的國民,在1911年以后,隨著列強的強行進入,思想上出現了一系列的變革,徘徊于思變與保守的雙重壓力之間。武術成為強國強種的文化利器,也成為強民思想的手段。然而,尤其是義和團反清滅洋的行動過程中,部分武術拳種給予最大化發展,以魯西北地區的梅花拳的趙三多,華北地區的心意六合拳、紅拳等拳種相繼被放大,以團列的形式進行大規模的推廣,形成了的武術文化的新的思潮。雖然,帶有部分拳種在迷信的驅動下,形成民國時期武術文化的高潮。
體育自泊來后,在國家形成持續式的體育文化。國內在1950年后,以強國意識為手段,進行體育課的教授,體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有武術文化的身影。以武術操為主要的運動形式,進行體育課的進行。在課程形式方面引入了蘇聯體育教學模式,在武術操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口令法進行動作的分解,可以說是武術形式與體育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對體育課的推行有著積極促進作用。文革時期,體育課的進行幾乎近于荒廢,因此,這一時期體育文化可以說是近于低潮時期。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體育文化的開展剛剛恢復,以單位體育與學校體育結合為主。由于國家的發展需要,“單位”成為社會組織的一個基本單元,尤其是在城市發展和社區發展的過程中,社區體育以單位式發展為特征,在國家企事業單位表現特別明顯。而80年代后期,國內興起武術文化熱,這一時期傳統武術文化與競技體育文化分野,武術文化與體育文化交融,呈現出多元的發展方向。20世紀后期,競技體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國際競技場所上一改原有體育第三世界的形象,以金牌的數量和各項運動技能的突破呈現出諸多優勢,在國內和國際體育界獲得一定的話語權。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體育發展體制呈現出一系列的不足,國家體育總局在國家體育發展綱要的指導下,進行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方向轉型。體育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作為一種國家形象,作為一種全民福利,作為學校體育發展的重要內容,提高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現代社會生活情形下,以體育運動為主體的體育文化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組成部分。
武術文化與體育文化呈現出東西文體育的不同形態,有著不同的發展理念。其源頭要回顧其文化發展的根本所在。武術文化在傳統史官文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古老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到近期,通過人們的發現與改造,成為改善人們身心發展,調整個體生活,提高國家形象的體育項目。而武術文化的起源是源于古代祭祀、生產生活、軍事戰爭的過程中,最初以氏族爭戰或國家安全為目的,而成為關系國家與個體的生命的防于死傷的重要手段。始造就武術的發展起源,而后在傳承的過程中,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與發展,形成現代散打和套路兩種基本運動形式。尤其套路的出現,唯有在中國傳統文化環境下,才得以發生與發展,而后形成有起有發的套路性形式。據有關資料考證,套路武術源于明代,萌芽漢唐,對于套路的發起與源流本文不加以討論。套路這一運動形式,以傳統技擊為運動內容,通過假想敵式的意向,完成一系列動靜相兼,形神兼備的類藝術形象的活動,給觀者以美感、演者以意境感,通過演者個體進一步符碼的重新編排,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拳種,以門戶為單位,進行系統的學習與發展。則形成了武術文化的根基,也形成了古代國人的健康意識與鍛煉方法。無論是出于自衛,還是出于攻擊,武術文化的內容確實是中國傳統先民中保留著完整的集體記憶。在中國不識武術,則不識中國,讀懂中國武術文化,也差不多能夠讀懂中國個體的品性與文化。因此,在民國前期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內,武術文化與養生文化方式成為國內類體育形式的支撐重要內容之一。同時,與民族傳統游戲與各類民族的運動形式統一為國民身心發展提供一定娛樂與休閑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嚴格的界定體育形態與形式,只能將武術界定為類體育內容,由于目的的暴力范疇。
武術與西文體育文化的沖擊與交融,時期可以歸結為近代。當冷兵器時期結束,火器的發生,武術格斗成為個體之間相對抗的內容,武術的殺傷功能被縮小,社會學功能被放大。以太極拳的發展特征,可以發現,健身健康價值的擴展則說明這一問題。體育文化與武術文化成為群體健康鍛煉的重要手段,成為增加交流的重要手段。純正的功法不再為個體長期的堅持與接受,以短期的活動筋骨為目的的健身武術在社會上普及較為廣泛。社會環境決定項目發展的導向,這一點從環境決定論中,我們可以發現其端倪。現代和平時期,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個體生命安全有著強有力的保證,法律與社會的保護機制給個體生活以安全感,娛樂式健身方式取代了防衛性健身方式的主流體系。西方體育項目漸為人們所喜愛、所接受,并且部分體育項目成為人們所熱衷的時尚運動項目,如普拉提、瑜伽、拉丁舞、街舞等等。以“舞”的形式代替了“武的”內容。從根本上來講,對健身觀念或者說對身體價值取向發生了一系列的轉向。體育與大眾健身武術文化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并且,在未來體育發展的過程中,娛樂、休閑、健康的武術文化與體育文化則更加為大眾所喜愛。誠然,在認知體育文化與武術文化的本源和差異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武術文化與體育文化的差異不但在運動形式、運動目的與運動觀念上,更重要的是來源于文化背景上。因此,對武術文化的認知、對武術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樣,對西方體育項目的學習,也應該對其內在的文化有著一系列的涉獵,以備能夠更好地進行運動技術與運動項目的學習與觀賞。可以說,運動技術本身只是運動所表現出來的最簡單、最直觀的外在,而真正所駕馭運動項目發展與實現根本所在,體現出的特質是其運動技能背后的文化背景與觀念。
[1]錢鈞,史兵.本體論游戲觀與體育教學的關系[J].體育學刊,2007(5).
[2]王鳳才.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述評[J].理論學刊,2003(5).
[3]胡小明.新時期體育社會功能的轉變——三論體育文化屬性的皈依[J].體育文化導刊,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