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澤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沈陽 110034)
高校體育場館的主要作用就是為學校日常的體育教學、訓練和比賽提供服務。由于高校體育場館的針對性和特殊性,也就被賦予了公益性質。這一方面決定了國家需要對高校體育場館的資金和政策傾斜;另一方面也決定了高校體育場館很難進入市場化的運營模式,而陷入了行政化與去行政化的怪圈。
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的體育事業發展達到巔峰,為籌辦北京奧運而興建的大型場館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完成大型比賽任務之后,這些場館的后期利用與維護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在北京奧運的體育場館選址之前,就已經考慮了賽后利用問題,因此采用了相對集中和適當分散的原則。對于賽事組織而言,這種布局便于組織和管理,對于賽后利用而言,又保持了一定的合理性,便于日后各區域的使用,方便了學校師生和周邊群眾,也可以給高校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以維持場館的后續費用。
在北京奧運會之后,廣州亞運會在借鑒北京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城市規劃、經濟布局等現實條件,依照廣州亞運會“綠色亞運”的口號,提出了以奧林匹克中心為主的組團式分散建設的要求。而在山東舉辦的十一運,在建館之初就已經設計了一套便于日后管理和運營的方案。2013年在遼寧的十二運也即將舉辦,為確保其勝利召開,相關部門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興建或者改建了一批高校場館,那么如何讓這批高標準高質量的場館在不給高校增加負擔的前提下,既能夠滿足體育賽事的要求和標準,又能夠創造良好的社會價值,為高校師生和廣大群眾服務就成為了我們亟需思考的問題。
在我國體育場館大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主要由政府為大型賽事而投資運營。這就造成了在規劃設計之初,只考慮到賽事組織的便利而盲目選址以及單純為滿足有比賽的項目建設或改造場館。大賽過后這些場地并沒有合理的規劃和運營,也常常會發生閑置的現象。而且我國的社會現狀是大型體育賽事尤其是國際性的體育賽事承辦能力有限,往往投資上千萬的體育場館在之后常年閑置的現象屢見不鮮,以致體育場館的資源浪費嚴重。
高校體育場館的建設費用大多是依賴政府投入而很少有市場融資的行為,政府對建設費用的積極投入是因為承擔大型賽事往往是政府行為,并且高校的體育場館本身也有公益性質,但是在后期的運營和維護上,經費匱乏就成為了制約高校賽事場館后期維護的主要誘因。由于資金的缺乏,場館配套無法跟進,場內設施很難更新,甚至于場館的修繕也成為了主要問題。個別地方政府為了追求面子工程耗費巨資興建體育場館,而將后期運營的包袱完全留給高校,高校自身的經濟能力無法維護這種場館的規模和標準,也就造成了很多場館不得不在賽后不久就開始了限制和荒廢。
近年來,隨著高校體育場館規模的不斷壯大,場館的工作人員數量也越來越多。但是很多時候,有關部門將高校場館視為安排單位冗余人員的崗位,甚至認為高校場館的相關崗位只是一個需要體力而無需技術含量和知識能力的崗位。盡管高校體育場館的人員結構龐大而復雜,卻缺乏了管理、運營、設備維護等相關的專業的人才。特別是對體育產業相關理論和政策的缺乏了解,導致了現有高校體育場館管理人員在管理工作中缺乏工作方法,很難與市場接軌,也無法形成有效的團隊促成高校體育場館市場化的運營模式。因此,場館要進行市場開發,必須配備高學歷的專業場館管理人員,激勵他們對體育場館管理進行創新式開發,從而不斷提高高校體育場館的使用率。
現階段,國內城市在承辦一些大型體育賽事的過程中,大部分均建有自己的“特色”體育場館。這些場館一方面可以承擔比賽任務;另一方面又可作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提升城市品位,樹立城市形象。這與國外一些城市辦賽事、建場館的“節約、實用、環保”的宗旨形成了巨大反差。高校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其發展方向必然受社會大環境的引導與制約。具體表現在部分高校隨著辦學規模和校區面積的擴大,新的體育場館拔地而起,這些新場館在設計和布局上風格獨特,但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實用性不強,具體表現為部分場館設施布局不合理、空間利用不充分,降低了利用價值,造成了資源浪費。
在高校體育場館的設計、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政府和高校的主管部門要建立體育場館運營的專項資金制度,確保場館在服務教學和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以融資的行為介入體育場館甚至是體育賽事運營的首要條件就是政府要轉變觀念,拓寬渠道,放手讓民營經濟參與進來,甚至是通過招投標、發行債券、上市等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可以通過指定贊助商、特許經營商等模式,讓利企業,允許企業通過比賽獲取商業宣傳和企業形象推廣等利益,從而有效降低政府的投資金額和投入風險。拓寬了資金來源渠道,盤活了體育場館產業市場,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對體育場館進行合理規劃,投入使用后再輔以科學管理,可以有效消除場館管理不善帶來的負面效應。高校體育場館的規劃與管理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高校體育場館的建設要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若不考慮當地的經濟基礎,不切實際地投入巨資建設大型體育場館,在建設期間以及建成后投入使用的過程中,會給高校乃至當地的財政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同時,場館也會因面積過大、耗能太多且得不到充分利用,進而造成資金、資源的巨大浪費。第二,要處理好高校體育場館建設與學校發展的關系。高校體育場館作為學校的組成部分,要服務于學校發展建設的整體需要,而不能成為學校發展過程中的絆腳石。所以在場館設計與建設時要例行節儉,科學適度。第三,要處理好高校體育場館建設與日后運營的關系。在設計場館時,就要充分考慮場館的功能,因為建設場館的直接目的就是使用,所以我們應將其功能設計放在首位。
多年來,高校體育場館單純依賴政府投入,而缺乏主動尋找市場、尋找商機的積極性。在規劃時就缺乏了市場的敏感性,而單純聚焦在其承辦的體育賽事上。在確保高校體育場館的建設目的和使用主體的前提下,也可以嘗試多層次、多項目、多功能的運營方式,以科學計算來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經濟產出。以場館為核心,發掘商機,特別是對配套商業的引進,比如說相關的餐飲、購物、旅游等等。拓寬綜合服務渠道將體育與休閑、娛樂、餐飲相結合,積極拓展服務內容。因此,高校體育場館管理者不能固守“以體為本”的觀念而排斥非體育活動,要將體育競賽表演、競技訓練、文藝演出、大型博覽會、健身娛樂、休閑、廣告和體育文化等經營項目合理搭配,不斷提高體育場館的利用率,這已成為當前高校體育場館運營的理性選擇和價值取向。
高校體育場館的市場化運營也不能與學生的日常課程相沖突,必須要在保證學校正常教學的前提下開發新的產業鏈。政府對體育場館的巨額投入是為了全民體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培養群眾的健身意識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分層次、分年齡、分行業,因地制宜地推廣全民體育產業,引導合理的消費環境。
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歸根結底是人力資源的管理。因此,要充分重視專業體育場館管理人才的培養,在國內相關院校開設體育場館經營管理課程,構建并逐步完善體育場館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達到不斷擴充我國體育場館管理人才隊伍的目的。定期舉辦在職人員培訓班,不斷提升在職人員的理論水平和體育場館管理實踐技能。通過有計劃、系統性的人才培養,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打造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高質量人才隊伍。
學校體育場館的經營活動畢竟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商業經營,高校體育設施最主要的任務是為高校的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鍛煉服務的,因而不能用一些純粹的經濟指標來評價和衡量高校體育場館的經營活動。在處理教學訓練與對外開放兩者矛盾的過程中,既不能本末倒置,又要努力尋求矛盾的統一。
[1]張本家.我國大型體育場館設施賽后運營管理的戰略性研究[J].體育產業,2012,9(9).
[2]李箐.高校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研究綜述[J].教育研究,2012,8(19).
[3]畢進杰.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的現狀及對策[J].研究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2).
[4]李建臣.我國高校體育場館設施的經營與管理[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