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以飛
(邵陽學院體育系 湖南邵陽 422000)
“軟實力”一詞是由20世紀90年代哈佛大學學者約瑟夫·奈提出來的。針對美國經濟快速下滑而形成的“衰退理論”,以及國內衰退思想的迅速蔓延,導致國民情緒低落,使得美國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或倒退。其內涵界定為:“通過吸引而非強制或利誘來達到目標的能力”。[1]在當前多變的局勢下,單憑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掌控世界格局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要想提升國際競爭力,就必須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它已經被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上來。武術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也是文化軟實力中重要資源。武術最早要追溯到原始時代人類的各種活動形式。人類為了維系自己的生命與延續種族,在長期奮斗歷程中創造形成了一種以技擊搏殺為形式的技術,這是與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的。社會不斷發展,文明的不斷進步,武術在“民族文化的搖籃中,不斷汲取傳統哲學、倫理學、養生學、兵法學、中醫學、美學等等多種傳統文化的思想和觀念,使之理論內涵豐富、寓意深刻,注重內外兼修、德藝兼備”[2]。武術作為具有民族特性的一種文化,現在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戰略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武術的傳播不僅僅傳承與發揚了民族傳統文化,還可以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
和諧社會是國家安定,民族團結的一個重要措施。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3]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構建和諧社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和諧社會既需要物質文明為基礎,又需要精神文明為保障。推行全民健身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政策,它可以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業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全面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在全民健身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其健身理論與思想由于受到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醫學的影響,形成了天人合一、身心并重、養練結合的健身思想,構建了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神等學說為理論基礎的健身體系。如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傳統武術項目,有著其特殊的養生價值。人們通過習練武術,不僅能夠強身健體,而且還可以磨煉自身的思想品德、性格行為,提高自身的修養。
在現今的學校體育教學之中,只重視武術的技能傳習,而忽視了對武術的文化傳承,特別是武德的傳承。中華傳統武術的武德,是武術高于體育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武術本身所具有的武德精神,是世界上任何一種體育項目所不具備的。武德本身就是從古至今,習武之人對于自己行為準則與思想道德的一種規范。時至今日,武術所承載的武德精神依然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尤為表現于學校體育之中。武德所表現出的誠實守信、見義勇為、愛國主義、匡扶正義、注重禮儀、恭德處世等內容,是現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4]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承擔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武德讓學生在學校期間端正思想,樹立一個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思想。武德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以儒家思想為主要指導,集佛家、道家優秀文化為一體的思想。
和諧社會的形成是文化軟實力提升的保障,提高國人的思想覺悟,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前題條件。武術文化源遠流長,武德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最具傳統武術文化特色,是武術高于體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它也屬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時代人們面臨著多種思想的沖擊,要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與品質道德觀念,就必須弘揚一種武德精神。而這種武德精神又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手段與形式。將武德思想滲透武術教育之中,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人,使更多的人接受傳統優秀思想的教化更直觀、更形象,從而使精神文明建設更行之有效、效果更為明顯。
以前,武術一直是被外人認為是一種神秘的中國文化。隨著電影、電視等媒體行業快速發展,武術也不斷被搬上舞臺。李小龍拍攝的《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等一系列動作影片,以及美國制作的《功夫熊貓》、《花木蘭》等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影片,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功夫的浪潮。影片中所使用的中國功夫樸實、簡單、實用,深受外國武術愛好者的喜愛。在中國功夫影片的影響下來學習中國武術,而又在學習中國武術的過程中,了解并掌握了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這就是武術電影所表現出來的對文化的傳播價值。《少林寺》不僅造就了中國未來的功夫之星李連杰,也在內地刮起了習練中國武術之風,使成千上萬的人投入到武術的習練之中。影片《少林寺》對外宣傳了少林武術文化,也演繹著該武術培植的文化土壤——根據相關的調查,自從影片《少林寺》公開播出后,到少林寺學習武藝的外國友人絡繹不絕,最多時每年達萬人左右。少林武術蘊涵著豐富的中國佛家禪宗文化。所以《少林寺》影片不僅僅是對少林武術的一種傳播,更是對中國佛教禪宗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揚。隨著電視的普及,電視劇在人們生活中已不可或缺,而以武俠為題材的電視劇也成為當時人們的最愛。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通過電視讓人們了解、感悟,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于潛移默化之中滲透到人們的骨子里。
武術文化的發展催化著武俠小說作品的發展,先后涌現了如金庸、梁羽生、古龍等一批武俠作家,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武俠文學作品。武俠小說是將中國傳統的武俠故事進行藝術加工而成,它所寫出的各種武術招式與門派都有中國傳統文化依據,如金庸《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里降龍十八掌的招式都是根據中國古代的易經文化而進行藝術加工的。在這些作品中,通過作者的筆涌現出許多如郭靖、喬峰等大俠的形象,其小說情節也是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給讀者很大的思想震撼。尤其是青少年,把自己融入小說,想象自己也像小說中所描述的大俠一樣,行俠仗義、鏟奸除惡。這種對武俠的崇拜,也吸引了許多青年投入武術練習之中。這種對武俠的崇拜也是許多人常年堅持習武的一種精神原動力,也是許多武術工作者、愛好者們能對武術如此執著的一種精神信仰。武俠小說利用文學的形式把中國武術文化與武俠精神很好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在武術的發展與傳播中,武俠小說功不可沒。它讓世人了解中國武術,了解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中華武術這種特有的武俠文化也是通過武俠文學傳播的,而在這些武俠小說之中,大多是以優秀的儒家、道家、佛家文化與兵家思想等傳統的文化思想撰寫而成的。武俠小說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殊載體。在國家全面提升軟實力的今天,武術文學是一種推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把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通過文學形式來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眾多的西方文化與意識形態流入了當時還處于思想矛盾的中國時,我國的一種傳統文化也慢慢的隨著改革開放的大門涌入到了國外,這就是文化流動的雙向性。隨著社會制度的開放一大批習練武術的能人志士懷揣著對祖國的熱愛、對武術的執著,走出國門,來到了大洋彼岸進行武術的傳播。因為武術本身涵蓋了技擊、健身、養生等特征。隨著在國外教授中華武術的教練不斷的增加,在歐美發達國家都不同程度的掀起了習練中國功夫的熱潮,特別是集養生、技擊為一體的太極拳,更是受到了國外不同年齡段人們的喜愛。現在不僅僅是在業余的武術學校,社區團體,以及國外的高校之中,都開展了武術課程。武術是在中華民族文化這塊沃土上發展起來的,其本身蘊含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外這些教授中國武術的傳播者們,他們不僅僅是對武術表面技藝的傳授,更多的是傳授武術所體現出傳統文化。武術技擊格斗與套路演練中攻防的招式,都是中國人對格斗的一種特殊理解,是中國人格斗智慧的體現。而武術當中的武德思想,與武術的內家功法,又是武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隨著武術的走出國門而進行著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需要母體文化的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需要世界的認可。武術在國外的廣泛傳播,不僅僅是單純地傳播了中國武術技藝,更是傳播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提升的衡量標準,也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當前我國的現狀是急需提升文化軟實力,武術作為一種最典型的傳統文化對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家文化部門、體育部門都應把關注的焦點放在進一步加強、利用武術傳播的影響力、感召力上以提升我國文化的軟實力。
[1]孫喜蓮.民族體育文化與國家軟實力[J].體育文化導刊,2009(6):123-127.
[2]冉學東,劉帥兵.從國家文化軟實力視角看中國武術的價值使命[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3):251-253.
[3]陳岸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軟實力建設[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7(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