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鴻 魏麗輝 王帥
(黑龍江大學體育部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隨著民族傳統體育的快速發展和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民族傳統體育中的健身方法與手段日益成為當代不同社會階層健身活動新的增長點。在高等學校教育體系中,民族傳統體育不僅能促進身心健康,同時也能拓展文化內涵的功能,正在改變著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其多樣化的健身方法、極具趣味性的運動手段和豐富的活動內容,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體育教學綜合實力的提升以及體育強國的建設等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近幾年來,隨著以科技化和西方化為代表的體育運動向高等教育領域的廣泛滲透,民族傳統體育在體育教學內容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1]。這不僅影響到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也使得我國高等教育體育教學改革失去目標與方向,導致當前體育教學越改革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下降越快,西方化的體育項目內容越多、科技化的體育手段越先進學生越不知道該怎樣運動。因此,很多體育界的專家學者積極倡導體育教學要回歸本真。為此,本文通過對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促進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發展、實現身體本質的回歸、提升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參考。
高等院校作為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搖籃,其所獨具的文化功能和創造功能,不僅是知識創新的基地和思想文化觀念的前沿,同時對推動整個人類的經濟文化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體育作為文化以及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不僅在于強健身心更在于文化的傳承與拓展。因為體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是人類在適應和改造自然、調節推動自身發展的一種特有方式。它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發展于人類的游戲活動,形成于人類的社會化生產;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2]。它不僅彰顯著本民族的精神之所在,同時也蘊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是具有重要教育價值的、能對高層次人才的發展提供重要創新思維源泉的資源。它不僅包括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手段等,更重要在于學習者與教學材料、支持系統之間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氛圍以及由此帶來的認知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發揚民族文化的交流效果。這些本民族的優勢文化資源的集合體為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水平和認知能力不但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而且也為達成預定的學習目標拓展了知識層面;在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教育過程中彰顯獨特的文化優勢。因此,民族傳統體育與大學生文化學習的有機融合,不僅能達到健身強體與育人的雙重目標,有力的提升高等教育對普通學生的素質培養;同時對充實校園文化,處理民族傳統體育的普及與提高、傳承與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回顧民族傳統體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民族傳統體育自步入高等教學序列之中就擔負著振興民族精神、強健民族體魄之重任[3]??梢哉f高等教育中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讓學識精英感受到需要改變當代中國的不僅是思想更是體魄,其“少年強則中國強”的大學教育思想更是社會變更、國家尋求改革的真實寫照。至此,民族傳統體育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從封建半封建社會的振興民族精神教育救國,到新中國建國初期的百廢待興強身健體自力更生,再到改革開放的西方文化沖擊下的民族精神追尋。民族傳統體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一直引領著學子們為中華崛起而刻苦學習的崇高理念。并在促使當代體育教學以豐富的運動項目、充分的身體運動、健身養護的運動思想,提高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與生活舒適度的同時;以回歸身體教育的本真、展現民族文化的本質、提升民眾文化自覺的本原的文化體驗,構建我國高等體育教學的特色之路。可以說,民族傳統體育使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更多的蘊含了本民族的文化與特色,區別了西方與東歐式的教育理念,讓當代大學生的培養更符合中國的實際特色與民族本色。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地域的人們在千百年發展中適應和改造自然,調節推動自身發展的一種特有方式。它運動的目標不僅是強身健體,更在于修身養性。意在通過創造性的肢體運動方式讓有規律的、有目的的身體活動成為華夏民族養護身體、機體保健的特殊途徑和豐富人類生活、體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方式。而這種運動方式的核心思想就在身心的“天人合一”,就是既要強身又要修心,實現身心的均衡發展。但隨著現代西方體育和科技化運動全球化發展對高等教育產生影響的當今,其提倡強身思想下的教學過程使得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因為,偏離了本原思想的民族傳統體育不僅不受廣大學生的喜愛,同時也使其教育功能和所具有的文化內涵逐步消失,使得當前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作為人類文化知識傳承與發展的基礎教學模式,民族傳統體育在進入高等教育體系中后,也一直以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學習的教學模式為基礎。這種教學模式在高等教育發展的初期不僅是必須的、而且也是先進的,它不僅有利于教師的教學,而且也保證了學生能以較快的學習過程掌握運動的基礎并形成一定的運動習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斷深入,傳統體育課程中“教師教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現代教學的需求。簡單的講解、示范不僅讓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本質認知不明確形成動作定型上的不規范,而且使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往往在一個學習周期中不能完全掌握技術動作。因此,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高,導致學習上的被動與文化傳承的斷裂。
自京師大學堂成立將民族傳統體育納入高等教育體系至今,在高等院校教學體系中能最終成為體育教學內容的只有武術中的太極拳、長拳等少數運動項目,且課程內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發生較大的變更。這與當代西式體育運動項目和科技化的體感運動,不斷變化運動方式、創新運動方法,迎合當代教育的發展需要和大學生的運動需求相比,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課程內容已經顯得十分陳舊。雖然自2000年以來國家倡導體育教學改革,推動更多的民族傳統運動項目進入校園,并成為課堂教學內容之一。但受到場地、器材、教師教學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體育教學體系中新增的民族傳統項目還十分有限,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需求。
當代的體育教學受西方教育的影響較大,其課程教學思想往往過分強調運動的“形”而忽略了運動的“神”,即運動項目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內涵不是即時的時尚文化,而是一個民族發展中傳統體育項目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因此,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應堅持教學中學生的身心均衡發展、形神共具。因為失去“神韻”的民族傳統體育不僅能強健學生的身心,還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誤解。所以,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思想應以中華文明的發展特征為基礎,堅持民族運動形成過程的規律與特征,構建“天人合一”的教學思想用以指導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發展。切實保障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既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又能夠修心修德,讓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發展保持在正確的教學軌道之上。
在教學體系接軌社會發展,教學為社會服務發展主體思想的指引下,將更多的民族傳統體育所具有的健身方法和手段引入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健身知識就成為必由之路。首先,應用體育界專家和學者的研究成果,將已經得到驗證了的民族傳統健身方法和手段應用在課堂教學之中。其次,注重民族傳統體育的健身方法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讓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不僅局限于課堂內,還拓展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獲得學生的認可形成行為習慣。最后,提升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科技的融合[4]。通過數字技術、影視媒體的運動虛擬與技術創新,從運動行為的本質上揭示健身的科學內涵,讓民族傳統體育不再是一種模糊的健身運動,而成為實實在在的能認知、可體驗的科學健身運動。
當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與進步使得任何止步不前的事物終將會被淘汰。因此,作為高校體育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也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進行改革與創新,使民族傳統體育得到新的發展保持傳承的新鮮性;在西方文化全球化霸權式發展中,保障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大學生中的自信與自覺[4]。這就要求高等教育體育教學體系,將獨竹漂、摔跤、釣魚、滑雪、冰嬉、射箭、馬球等能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到課程中來。通過積極的創造條件,在場地、設備、器材、教師培訓上給予政策上的投入和資金上的支持,讓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真正讓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成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育課程和休閑活動。
教育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是密不可分、相互關聯的,它們都是一種社會活動,共處于社會、文化的大系統中。因此,在社會及教育快速發展的當今,只有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才能實現其可持續發展,保障民族文化的安全與文化傳承。
[1]毛景廣,劉保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模式的探討[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29(3):32-33.
[2]宋衛.試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形成及特征、功能[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22(4):44-47.
[3]桑全喜.民族傳統體育培養目標的歷史嬗變與現狀[J].體育文化導刊,2007(3):81-84.
[4]高俊,黃濱,周江勇.數字融合視角下的體育文化創新[J].體育學刊,2013,20(2):15-18.
[5]朱泳,黃濱.論民族體育文化自持[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