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東雪 周金錠 紀翠
(1.上海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上海 310000; 2.溫州大學 浙江溫州 325000)
中小學體育學習評價改革后研究綜述
許東雪1周金錠1紀翠2
(1.上海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上海 310000; 2.溫州大學 浙江溫州 325000)
自2001年新課標頒布以來,體育學習評價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關于體育學習評價的研究有很多該文以“體育學習評價”為關鍵詞,對萬方數據庫中2001年至2014年的所有體育類核心期刊進行檢索,并且將其中有關中小學體育學習評價期刊論文按不同的研究角度分四個方面:(1)關于體育學習評價對促進體育學習效果的相關研究;(2)關于中小學體育學習評價體系構建的研究;(3)體育學習評價改革后實施現狀與對策的相關研究;(4)中小學生體育學習評價的元評價的相關實驗研究。
體育 學習評價 中小學 改革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評價的依據是學習目標,并運用相應的評價標準,通過一定的評價技術和手段,通過分析整理和信息收集,對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以改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體育學習評價可以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雖然僅僅是體育教育評價的一個細小分支,不過體育學習評價對于確保教學質量、實施體育教學、激勵學生不斷進步、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至關重要。所以,體育學習評價的作用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踐層面和理論層面中非常突出。
教育部在2001年,頒布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其中,評價體系的改革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要表現在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主體等,不過在評價方法和標準方面未作新的規定。有學者指出體能、知識記憶、運動技術掌握程度、最終成績及教師評價在實驗稿中沒有充分強調,而實驗稿中評價內容主次不分,輕視體育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學生成績優秀與否的評價標準和可以定量評價的內容如體能、技能則失去了量化所必要的“剛性”。另外實驗稿沒有明確提出具體的量化評價標準,而同時對定性評價的內容也沒有提出具體的方法,使得體育教師在課堂中很難落實,最終導致體育教學中出現形式化現象,體育目標不能完成。
2002年《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對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原則做了詳細的規定。
2011年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修訂稿)。體育學習評價是這次修訂稿的亮點,經過較大幅度的修改,使體育學習的評價目標更加明確,選擇體育學習內容更加科學,體育學習評價的方式及內容更趨多樣化,而體育學習評價主體則相比以往更加多元化。另外,修訂稿中還刪除了實驗稿提出的相關不足之處;并細化了“學習成績評定方法的建議”;提供了綜合評價案例。
自2001年新課標頒布以來,體育學習評價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關于體育學習評價的研究有很多。湯立許(2011年)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上,選擇高級檢索中的檢索項“主題、篇目、關鍵詞”,“體育、體育評價、評價”為檢索詞,檢索時間為1999年至2009年,期刊范圍為“核心期刊”,對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進行歸類,共檢索了256篇論文,其中學校體育中的評價是體育評價的集中領域,共檢索165篇論文,占64.5%。該文以“體育學習評價”為關鍵詞,對萬方數據庫中2001年至2014年的所有體育類核心期刊進行檢索,并且將其中有關中小學體育學習評價期刊論文按不同的研究角度分類整合,為今后體育學習評價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個更加清晰的框架。
陳為為等(2011年)認為將定性評價引入新課標中能夠改善學生體能,促進師生關系和諧,增強學生的體育學習動機,鼓勵學生更好地進行體育學習活動。
汪曉贊等(2008年)在《多元體育學習評價對中小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影響》對青島、東莞、重慶、泉州、廈門和蚌埠等小學、初中、高中共6所學校進行體與學習評價改革實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無論課改實驗區還是非課改實驗區,多元體育學習評價都能有效發揮其導向、激勵和反饋功能,提高中小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更好地促進學生進行體育學習。相對于非課改實驗區,課改實驗區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從而說明新課程標準要與新的體育學習評價體系相適應。研究還發現新的體育學習評價體系使學生的體育興趣隨著年齡增長下降;體能水平的提高程度呈現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大,且小學和高中女生的進步幅度也明顯好于男生;另外,性別也是影響學生體育學習評價的一個因素。因此,在體育學習評價改革的過程中要多關注學生的性別、學段。
夏冬和王曉春(2011年)認為自評與互評作為評價學生體育學習的形式為廣大學生所接受,這種評價方式能夠提高學習積極性,提高信心,有利于增加對《課程標準》的認識,確立和完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同時也提出評價時要加強監督,保證公開公正,要注重個體差異,教師應該多教授學生一些有關的評價理論知識。
胡曼玲(2009年)認為體育學習評價功能診斷與發展功能,反饋調節功能,激勵與導向功能和定分等功能。
汪曉贊(2008年)以青島市第三十三中學初一、初二、初三年級全體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測量法、實驗法和數理統計法,以其“踢毽子”的測試成績作為原始數據,進行學生“踢毽子”的評價標準探索性實驗,所測數據用SPSS 11.5進行統計。汪曉贊進行了不同性別、年級初中生“踢毽子”成績比較和初中男生“踢毽子”成績分布情況的數據分析,先制訂了絕對測試成績等級評價標準,接著制訂了絕對測試成績評分標準,然后制訂了進步幅度評分標準,最后得出公式:綜合成績=“期末的絕對成績分數”+“相對進步幅度分數”。這個體育學習成績評價方法既考慮到學生自身實際,同時又考慮到其努力程度和進步幅度大小,從而讓學生產生成功體驗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潘家禮等(2009年)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可操作性目標,對分別以學生、教師和家長為主體的體育學習評價方法體系進行分析,預設諸多評價指標,并進行逐步篩選,研究得出52項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的評價指標,最終確立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的評價體系和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方法體系。研究指出根據不同的指標選擇不同的評價主體和具體評價方法。
汪曉贊(2008年)認為,“簡單方便、易操作”是體育教師制訂評價標準時必須遵循的原則,并且在制訂體育學習評價標準時要根據各個學校實際情況、各校教師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切忌追求“大而全”的評價標準。并且汪曉贊認為體育教師有能力制訂與學校學情、校情和自身教學實際相適應的體育學習評價標準,但是要注意絕對評價標準和相對性評價標準要相結合。
汪曉贊(2008年)研究得出體育課程改革和體育學習評價改革實驗經過幾年的實踐,一線教師逐漸轉變了之前的體育教育教學觀念,認識到了多元體育學習評價對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何貫徹實施體育學習評價新理念、綜合評定多元的評價內容以及如何實現多種評價方法的有機結合、如何有效運用評價的反饋功能、如何將體育學習評價滲透到體育課堂教學中、如何制定評價標準、如何盡量減少體育教師的評價工作量等方面,這些工作還需要繼續深入地進行改革。
尹志華等(2013年)對體育學習評價改革的過程中一些體育教師出現的心理障礙進行了調查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主要在暈輪、首因、成見和類群這四個方面存在輕微的心理障礙。另外,體育教師的性別、學歷、教齡、職稱以及學校層次不同,其在心理障礙方面的表現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表現是:女性體育教師相對來說更加從眾;本科層次的體育教師,在暈輪方面的心理障礙表現的比較大;九年及以上教齡的體育教師,在暈輪、成見和首因三個方面表現出更輕的心理障礙;正高職稱的體育教師在類群和首因兩個方面存在心理障礙;而小學體育教師,在四個方面均表現出更嚴重的心理障礙。
李衛東(2014年)認為我國中小學體育學習評價呈現出鐘擺式的發展軌跡,而這正是體育學習評價發展的基本規律。李衛東將馬克思主義中“度”的概念和事物發展規律的原理應用于體育學習評價的改革發展過程中。只有全面認識學校體育本質功能,準確把握體育學習評價目標層次,才能構建多元化的評價內容體系,縮小體育學習評價改革的發展變動幅度,準確的把握好改革的度,防止“矯枉過正”,理性縮小體育學習評價改革的發展變動擺幅。
汪曉贊和季瀏(2008年)通過元評價,對中小學生互評和自評的可行性與必要性進行了研究。實驗證明:不同學段的中小學生在評價他人所做動作質量時,其評價結果有明顯的一致性,與教師的評價結果相比呈顯著的中度相關,評價主體和評價結果具有明顯的可信度和一致性。因此,中小學生在體育學習作為評價主體評價中進行互評是可行的。研究結果還表明:不同學段的學生無意識自評的一致性信度高于有意識自評的結果,并且這種可信度和一致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因此,在中小學階段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
[1]汪曉贊.我國中小學體育學習評價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
[2]陳為為,徐穎,汪曉贊.定性評價促進學生體育學習的實驗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1,2(33):46-49.
[3]張細謙.中日美體育學習評價的比較[J].體育學刊,2001,8(6):80-83.
[4]汪曉贊,季瀏,秦海權,等.多元體育學習評價對中小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8,12(12):52-58.
[5]夏冬,王曉春.進步度與達成度評價對初中學生自主評價能力影響及評價效果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2(1):43-46.
[6]汪曉贊,季瀏,秦海權,等.體育學習評價方式對不同學段學生體能水平影響的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6):488-490.
[7]胡曼玲.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中體育學習評價功能發揮及評價多元性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6):103-105.
[8]潘家禮,史海燕.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方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7):89-93.
[9]張歡,董寶林,慈興強.我國體育評價研究時空特征的科學計量學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14,36(1):19-22.
[10]湯立許,蔡仲林.我國體育評價研究述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3):28-32.
[11]汪曉贊,季瀏,金燕,等.我國中小學體育學習評價改革發展對策的調查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27(24):4-7.
[12]楊軍,閏建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學校體育評價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9):64-67.
[13]汪曉贊,季瀏,張軍.中小學生參與體育學習評價的元評價實驗[J].成都體育學院學,2008,34(11):85-89.
[14]尹志華,毛麗紅,汪曉贊,等.中小學體育教師在體育學習評價中的心理障礙調查分析[J].體育學刊,2013,20(1):79-83.
[15]李衛東.中小學體育學習評價改革的“鐘擺現象”分析[J].體育學刊,2014(2).
[16]汪曉贊,季瀏,張軍.中小學體育學習元評價指標體系的探索性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1):28-30.
[17]汪曉贊,季瀏,宋志浩,等.中小學體育學習自制評價標準的探索與建議[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2(6):81-85.
[18]謝福萍.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9(7):110-112.
G80
A
2095-2813(2014)11(a)-0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