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造軒
(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7)
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還不全面,還需要進一步拓寬思路,解放思想,同時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體育教學改革中,為正確認識到當前人才發展的需要和體育教學發展的新方向,而這些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體育教育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們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和發現體育教學的新方式,不斷完善高校體育教學體系,推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進程。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經歷了多年的發展,期間多次改革,已經成為一門較為成熟的大學課程。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體育教育表現出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體育教學的發展。為此,我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梳理,以推動體育教學改革的進程。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還可以看到被動(傳統)教學模式的影子,教師往往一味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忽略學生內心的實際需求,教學效果太差。很多教師未完全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建立現代高校教學觀念,即以“完善學生、促進學生,提升學生”為教學目標。作為體育教學,應以強健學生體魄,促進學生全面發生為目標,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教學活動主體的理念,徹底拋棄過去的教學理念。
翻看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教學計劃,可知多年來,我們的教學內容并未發生大的變化,較為缺乏新意。對于學生而言,內容略顯陳舊的教學,無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更不能使其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或體育項目中。90后大學生,生活在信息高速變化的社會中,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傾向性,樂于展示自我,張揚個性,而體育教學中可選的體育項目有限,學生真正喜歡的項目可能不在其中,為此,豐富體育教學的內容,使課程多樣化和個性化。
我國在體育教學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教學課時實踐和理論的劃分不夠合理,同時在教學中又過于注重傳授技術而忽略了理論教學。理論教學是一切體育教學的基礎,缺乏體育理論知識的體育教學是不完整,同時,沒有理論支持,體育技能也無法有效地施展。為此,必須深入體育理論研究。
當前,我國各地高校的體育教學軟件和硬件不同,但是,總體來看,教學方法較為單一。體育教學一直沿用過去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完全不符,也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效果。為此,應豐富體育教學方式,教師也應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接受新的教學方法,并積極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以盡快提升體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從當代體育教育的實際需要出發,充分考慮素質教育的要求,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多年以來,教育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體育教學應體現受教育者(學生)的主導性,即,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特點,給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空間,促進學生全面學習體育,注重體育教學中學生的情感體驗,體現體育教學的社會性特征。作為體育教師,要重新認識體育教學的理念,提升教學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體育學習感受社會性元素,并建立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教師在新教學理念指導下,改進教學方法,應注重教學方法的整體性和全面性[1]。
作為教師,也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學習新的體育教學方法,做到與時俱進,這樣才能滿足現代大學生體育學習的需求。高校要充分重視體育教學,加大師資隊伍建設的投資,打造一支優秀的體育教師團隊,保障體育教學的效果。高校應注意提升體育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技術水平和教學能力,同時重視教師的思政教育,這樣才能讓學生從教師哪里學習到正確的體育知識、技能和品德[2]。高校應注意培養專業素質優秀的多元化人才,促進體育素質教育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高校體育教學要以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為教學目標,要求教師改變思想,認真為學生的健康著想,打破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束縛,鼓勵教師積極探索體育理論教學的新方法,從而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啟示。
現代高校體育教學必須體現其全面,理論和實踐應共同推進。當前,體育理論教學缺失嚴重,高校必須重視這一問題,組織教師積極展開研究,并參考國外體育教學的先進經驗,完善理論教學體系。理論教學應以提升學生的體育文化修養,建立終身體育意識為目的。同時,也要給予學生更多鍛煉的機會,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熱愛體育運動,并通過不斷的鼓勵使學生建立體育運動的習慣。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培養大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愛好為主要任務,使學生體會到運動的意義和樂趣,樂于享受體育運動的體驗,強化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養成堅持鍛煉的好習慣。
高校體育教學應體現高校階段的特點,即社會性,這也是當前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適當融入社會性元素,如使高校體育活動向社會體育活動靠攏等。作為教師,要了解就業市場對高校大學生的需求,然后通過教學活動,使大學生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并成為社會建設需要的優秀人才。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必須強化教師的市場意識,要求教師對體育教學知識結構進行調整,同時建立科學、客觀的評價體系,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評價體系的建立應以學生身體健康為標準,從心理上、生理上、社會性等方面科學評價學生[3]。
(1)建立動態的評價體系。要全面評價學生體育課的成績,重視理論知識學習和學生身體素質是否達標。
(2)結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評價和考核方法,同時,不應使用統一的方法評價學生,根據多次測評成績的差異來選擇評價方法。
(3)根據多次測評成績的差異來確定學習目標,要盡量使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完成目標,而測評則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
(4)完善考試形式。必須改變單一的考試形式,體現考試的綜合性,具體分為技術考核和理論考核兩部分。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高校教學是最后一段學校教育,是學生步入社會前的準備教育,體育教學亦是如此。高校體育教學應以強健學生體魄為教學目標,并應在教學中體現出明顯的社會性特點。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我們應注意觀察學生的身體素質及興趣愛好等情況,為學生制訂符合其體質狀況和內心需求的體育教學計劃,使學生樂于參與體育活動,并逐漸養成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同時,我們還要注重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品格。總之,要我們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改革思想,不斷深化研究成果,真正提升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效果。
[1]楊建平,張秋艷.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探討[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1):105-108.
[2]楊建平,張秋艷.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探討[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9):80-96.
[3]杜江偉.淺析大學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武夷學院學報,2013(5):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