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蘊
(江蘇省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通 226007)
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構建必要性研究①
于蘊
(江蘇省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通 226007)
該研究根據體育現代化發展理論、社會發展理論、評價理論,結合文獻法、比較研究法、統計分析法、結構方程模型等研究方法,并且引入其他學科,如社會學、心理學等的研究方法,分析整理不同學者對體育現代化的思考和研究,參考其他省市已建成的行之有效的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談論江蘇省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必要。
體育 現代化 指標 評價 體系
體育現代化對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體育生活方式有著重要的作用。體育現代化是指一國或一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為目標,體育管理、體育價值觀、體育運動、競技體育、體育設施建設等逐步與社會其他組成部分共同走向現代化的動態過程。
關于體育現代化的操作性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持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體育現代化的操作性是即為體育向科技化發展,廣泛運用現代科技成果、知識理論,提高學校體育、大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水平,以和世界水平齊平。有的學者從狀態、水平、發展趨勢等方面做出解釋,認為體育現代化是體育水平及其狀態的高度發展,高度理性、自覺地進行奮斗,從而使體育發展得更加的理想,跨越歷史,趕上體育未來發展的趨勢。又有的學者認為體育現代化是現代理念、管理方式、科學理論、人的能力等運用到體育中所呈現出的水平。各種體育建設設施設備、體育方式方法用來健全發展人類的身心,挖掘人類的潛在能力。另也有的學者認為體育現代化是體育與現代社會發展朝向相一致,與時代、空間邊界聯系在一起,與社會其他組成部分共同發展集合在一起的動態過程。更有的學者認為體育現代化是從體育發展的功能目的定義體育現代化,這部分學者認為體育現代化是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是為了改進人民的生活品質、體育運動方式,是一種動態發展的過程,特征具有階段性,指示了體育未來的發展目標.另外,對于體育現代化,國外并沒在相關的研究,自從出現體育現代化的概念后,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體育現代化進行了界定和思考,但共同的觀點都認為體育現代化是與社會現代化進程發展相協調的一種水平和狀態,并且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
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是跨學科研究,包含統計學、社會學、體育學、心理學四門學科,各學科在不同的領域相互交叉融合、相互發展,并且綜合應用社會發展理論、評價理論、體育現代化理論等,共同構建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
2.1 社會發展理論
社會發展理論是指自人類有史以來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進程中,社會生產率提高,事物復雜化,生活更便捷,生活品質提高,能源優勢,不斷創新取得新的成就;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不僅只是政策、項目組織獲得特定的成果;解釋說明社會結構和框架的定性變化,使社會可以更好地確立其發展目標和理想;隨著社會的發展是人類意識的發展,形成更完善的組織、體制形式,優化配置能源、技術、資源以滿足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挑戰與機遇的需要,實現理想。社會發展亦是社會有機體的發展,學習使用社會發展得較好的時期的經驗,先進者提出新的理念、生活習慣等,并且逐漸部分人接受、效仿,對社會其他群體進行有效地組織管理。另外,社會發展方向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人類社會如果要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實現更高的理想,必須擁有足夠強大的動機并且克服任何困難,促使社會進行改革。
2.2 評價理論
評價理論是指對一個目標、價值和概念等系統性地進行評判,運用一系列的標準規范進行管理。評價理論可以協助一個組織確立它的任一目標,對外發布它的意目的,并且可以協助組織做出決策,或者評定已取得的成果或已經完成的任務是否達到原定目標的水平。評價理論可以協助或者激發目標的內在的能動力,更可以協助確立將來的變革方向。
體育現代化指標體系是由體育管理、體育價值觀、體育運動、競技體育、體育設施建設等5個一級維度構成,每個一級維度下有若干二級維度,每個維度之間的具有結構和因果關系。
3.1 評價體系構成
厲麗玉,林可等(2003)從現代化動力、現代化質量、現代化公平三個現代化特征構建了浙江省體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包括體育科技、競技體育、體育意識、體育投入、體育體制、體育素質、體育隊伍、體育設施、體育產業9個二級指標,并設置27個三級指標。呂樹庭,張宏等(2004)對廣東省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框架進行了初步的設計,并運用特爾斐法確定指標體系中的指標及其權重,最后建立了包括動力表征、質量表征、公平表征在內的3個維度、11個水平指標的廣東省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陳立國(2007)根據學習型城市、現代化和體育現代化發展的基本特征,從體育人口與素質、體育經濟、體育資源、體育管理四個方面選定體育產業、體育人口的數量、人均擁有體育場地數量、體育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等項指標組成一級指標,并包括了14項二級指標的學習型城市體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周登嵩,余道明(2007)采用德爾菲法,確立了包含8項一級指標、32個二級指標和89個三級指標的首都體育現代化指標體系。該體系中的8項一級指標為:(1)目標和群體方面:民眾體育、競技體育、學校體育;(2)手段和管理方面:體育管理、體育科教;(3)其他方面:體育產業、體育傳媒、體育文化等。孫慶祝,陳家起等(2009)通過文獻法構建原始問卷,并經過兩輪專家咨詢,最后確立了包括4個1級指標、7個2級指標和14個三級指標在內的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
參考各省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經驗成果,使用文獻法、比較研究法、統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且引入其他學科,如社會學、心理學等的研究方法,江蘇省應構建包含學校體育、體育設施建設、體育文化、群眾體育、體育管理、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等6項一級指標、多個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的江蘇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
3.2 評價體系的意義
3.2.1 理論意義
在體育學的研究中,引入其他學科(如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將推動其他學科與體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發展,并且開闊拓展了體育學科的發展方向,嘗試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體育發展,為體育發展提供更寬的領域。體育現代化是現代化的眾多維度之一,如何從社會學相關理論的視角關注體育學的發展是一種嘗試,一種創新。采用因子分析確立指標體系、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檢驗指標系的方法,豐富和完善了體育現代化的指標體系構建方法。
3.2.2 實踐意義
通過測度指標體系我們可以衡量、監測和評價體育事業的發展和進程,使人們對體育現代化的認知不是抽象化的、定性化的,而是具體化的、定量化的,不僅可以為體育發展戰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量化的依據和理論支撐,也可以為我國城市體育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索和解決提供參考。
綜合本文所述,對江蘇省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必要性研究,獲得有幾方面的成果:(1)從研究視角上,綜合多學科的理論與研究方法,從社會學、心理學等角度構建體育學的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促進了學科間的交叉與發展,易于體育學在其他學科領域的發展;(2)體育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理論創新研究中,以社會學研究方法為邏輯起點,構建調研表并對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這一研究方法與國際接軌,其研究結論更易于為國外學者認可,提出用結構方程模型的方法進行驗證構建的指標體系,使提取的公因子間的因果關系更佳明晰;(3)從實踐角度來看,基于社會化進程的體育現代化指標體系構建,不僅可以為體育發展戰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量化的依據和理論支撐,也可以為我國城市體育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索和解決提供參考。
[1]韓會君,肖煥禹.實現體育現代化的理性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3).
[2]厲麗玉,林可,胡烈鋼.浙江體育現代化指標體系[J].體育文化導刊,2003(5).
[3]蔣彬,梁田.科學主義——中國體育現代化的羈絆[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7(3).
[4]周登嵩,余道明.首都體育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5).
[5]范宏偉,秦椿林,王陽春.甘肅省縣級體育現代化發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4).
[6]陳立國.學習型城市體育現代化指標體系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7(1).
[7]呂樹庭,張宏,王玉昕.廣東省體育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4).
[8]于蘊.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高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5).
G807.4
A
2095-2813(2014)10(b)-0176-02
該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階段性成果(編號:T-c/2013/054),南通大學教改課題階段性成果(編號:2012B066)。
于蘊(1966—),女,漢族,江蘇南通人,大學本科,副教授,公體部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