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濤 黎燕燕
(1.廣州市番禺區實驗中學 廣東廣州 511400; 2.廣州市花都區新華第五小學 廣東廣州 510800)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社會,任何先進的訓練理念、訓練方法甚至手段都會在較短時間內在不同的領域得到傳播,大到國家訓練隊,小到學校訓練隊。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即便遵循同樣的訓練理念、采用同樣的訓練方法,但不同的學校培養的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水平有著顯著差距。我們便會發出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這個區的學校體育競技成績年年名列前茅?為什么我們學校的籃球水平總是上不去?為什么這個學生的競技水平總是不穩定?當我們執著于通過研究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發展過程來解釋這些問題時卻往往徘徊不前,難以取得較大進展。而與此同時,以復雜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研究于20世紀嶄露頭角并不斷發展,并逐漸應用于一些具體學科的研究中。
長久以來,人們探究物質構成、事物運動變化規律主導思想是簡單性思想,而且至今依然指導著科學家們的科學實踐,并每每富有成效。但社會領域和自然領域本身是一個復雜系統,其各個子系統無不充滿了復雜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往的簡單性思維方式在面對這些復雜現象時已表現出了局限性,各個學科似乎感覺走到了盡頭。于是以復雜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研究開始興起并不斷發展,開拓了一些具體學科的研究領域。
復雜性研究在方法論上表現為既要還原論,又要超越還原論;既要整體論,又要超越整體論,也就是說需要把還原論和整體論兩種方法論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形成新的適合復雜性研究的方法論——融貫論[1]。而且,復雜性研究的興起突破了以往傳統科學研究中以線性、還原、封閉、靜態為特征的簡單性思維方式,形成了以整體性思維、非線性思維、開放性思維、生成性思維為主要特征的復雜性思維方式[2],為科學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視角。
競技能力是運動員參加訓練和比賽的能力,是運動訓練研究的核心問題。在學校的業余訓練及比賽實踐中,當學生表現不佳或者發揮失常時,教師一般從學生競技能力的構成因素上進行分析以圖找到解決方法,如通過肌力評定測試學生的肌肉力量,加強力量不足的部位訓練以達到比賽要求;利用影像解析學生的技術特征,通過數據的分析比較發現技術不足或錯誤之處并加以改進;通過分析生化指標判定運動員的機能狀態以確定負荷量度及強度;通過分析己方或對手的技戰術的數據尋找克敵制勝的技戰術方案;通過讓學生填寫心理量表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
這種建立在還原論基礎上的思維方式及方法在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是可行的而且效果顯著,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展,在還原論指導下的研究在解決諸如前文提到的問題時已經力所不及,研究者們急需尋求一種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新思路,于是復雜性研究的應運而生便顯得尤為及時。
縱觀當前的理論研究可以發現,鮮有把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發展過程作為一個復雜的活動整體去認識和研究的,而是根據研究需要對各個子系統進行單獨研究,教練員依據研究結果制定或調整訓練計劃及訓練方法、手段、負荷等內容。競技能力的各子系統是同時存在的,訓練過程不可能是某一子系統的單獨訓練,即便該系統在傳統意義上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發展起核心作用,亦不可忽視其它子系統的作用,單項最優并不能代表整體最優,整體最優才是運動訓練所追求的最終目的。各層次不同表現形式和不同作用的子系統相互影響、相互關聯,使整個系統涌現出系統的組成部分在在其獨立狀態下所不具有的整體性質,整體功能或是大于或是小于部分之和,而不會恰好等于部分之和。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看到在隔網對抗項目或者同場對抗項目中,有的高年級學生卻打不過低年級學生;某些學生的生化指標顯示其機能狀況良好,而訓練中卻表現出倦怠;一些學生在平時的訓練中能表現出高水平的競技狀態,而一到重要比賽便表現出較低的競技水平。
競技能力的發展過程作為一個復雜系統包含于更大的系統——競技體育系統,它是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競技體育系統包含選材、運動訓練、運動管理、培養機制、運動競賽機制等子系統,各系統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立足于競技體育系統這個整體更容易認識運動員競技能力發展過程的復雜性。
競技能力作為一個復雜系統由諸多子系統構成,其各項競技能力并非天生形成,而是運動員后天不斷訓練的結果。運動訓練是多維、交錯、復雜的系統,包含著多種因素,是許多隱性因素與教練員、運動員、訓練計劃等顯性因素交織著的充滿活力的復雜系統。這些因素之間不是簡單的徑直的因果關系,而是復雜的交互作用、雙向甚至多向的構建方式[3]。同時作為運動訓練的主體,人的生命具有雙重屬性,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自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社會也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而“人是自然界中最復雜的物種,由人構成的社會現象呈現極大的隨機性、模糊性、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社會系統的因素多、層次多、子系統多、相互作用多而且是種類多樣的非線性作用”[4]。
因此可以說,學生競技能力的發展過程即是通過運動訓練改造人的自然屬性的過程,也是眾多外部社會因素不斷作用的過程。這便要求我們在分析學生競技能力影響因素的時候不能僅停留在運動訓練過程上,而應從一個更大的視角上認識它的影響因素。
例如通過運動訓練可以改變學生的形態、提高其身體技能、增強其運動素質、發展其智能、培養其意志品質等,從而提高學生的競技能力,但僅僅如此還不足以保證學生的競技能力朝著預期方向發展。運動隊的管理是否合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否融洽?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否融洽?學生的家人是否支持他的訓練?學生所選擇的運動項目是否合理?學生的文化課成績是進步還是倒退?學生可有傷病?運動員的營養膳食是否合理?教師的執教水平是否夠高?教師是否具有責任心?學校是否支持訓練隊的發展?這些問題無一不影響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發展,而這些問題的背后則隱含著眾多社會問題,是運動訓練中必須考慮到的。
開放性思維則把系統看作是一個非平衡態的系統,時刻與其運行環境進行信息、物質、能量的交換。競技能力的發展過程不是一個封閉系統,在自身運行過程中始終處于開放狀態,與周圍環境及其他系統進行交換,競技能力的發展過程只有處在一個開放性的環境中,讓訓練對象在非平衡態的狀態下,有較大的自由想象空間,才能夠自組織地形成高度有序的創新結構。
例如在訓練過程中,學生本身所處的訓練環境包括人際環境、管理環境、教學環境、場地環境等,人際環境如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等;管理環境如教師的管理、學生的管理、醫務人員的管理、后勤人員的管理等;場地環境如學校訓練場地的地理位置、訓練場所的質量狀況、訓練設備的齊備等;教學環境如學校的住宿、飲食、醫務、安全保衛、車輛交通、文娛活動、宣傳教育等無不是開放系統,學生競技能力的發展過程即處于這些系統中,并與這些系統進行物質、信息、能量的交換,呈現從無序到有序或由低級有序向高級有序轉化的過程。
生成思維把系統看作一個不斷發展、變化、運動的同其他系統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構成,使得看似不可能的變為可能,可能的結果變為不可能,而充滿了不確定性。在學校體育中,業余運動員的運動生涯一般是短暫且分階段的,其間學生的競技能力的發展并非按部就班,在這個過程中任何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都會引起結果的巨大不同,使學生的競技能力從低水平發展到高水平、抑或從高水平下滑至低水平、抑或長期保持較高水平、抑或長期低迷、抑或曇花一現,結果不確定而且難以預測,而并非一直朝著預期方向發展。
例如在初中階段,由于中考的需求,不少學生在課外訓練中展現出一定的運動天賦,通過教師的悉心栽培使其運動技能得到了較大提高,表現出較高水平的競技能力。但隨著升入高中,一部分學生會在原有基礎上繼續訓練,不斷提高競技能力,而有的學生則表現出逃避甚至厭惡的情緒,競技能力也隨之下滑。再例如有的學生由于不能很好地調整文化課學習與課外業余訓練的矛盾,于是選擇退出或暫時退出訓練隊,從而導致競技能力高低起伏,難以持續發展。
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發展過程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具有影響因素多樣性、發展過程不穩定性、結果不確定性的特征,原有的思維方式及方法已經不能較好的解決其中的一些問題。復雜性研究的興起使體育研究者跳出原有的思維方式的束縛,在新的方法論的指導下以一個新視角探索學校業余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發展過程,通過對競技能力發展過程的整體性、非線性、開放性、生成性認識,掌握不同運動項目的影響因素、發展規律,最大限度的降低學校業余運動員競技能力發展的不穩定性和結果的不確定性,保障運動訓練效益最大化。
[1]黃欣榮.復雜性科學的方法論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2]彭新武.復雜性思維與社會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杜長亮,李少丹.復雜視角中的運動訓練理論——運動訓練學研究思維方式的轉變[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25):66-69.
[4]馬衛平.復雜性思維視野中的體育研究——對我國體育研究中的思維方式之反思[J].體育科學,2007,1(27):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