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鳳春
上周五,中國央行意外降息,刺激全球股指、商品價格普遍上漲。10月份的數據揭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向下,且疊加APEC的短期沖擊,11月的經濟恐不樂觀。但這次超市場預期的降息,有可能短期扭轉宏觀經濟的頹勢。
應該說,這次“降息”不算意外。三季度以來,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不減,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盤踞高位,而消費物價低迷,生產物價持續通縮,“降息”已是刺激經濟的必要之舉。何況,歐美日央行都在擴張貨幣以支撐經濟,并與中國企業拼搶全球需求。出于國際需求競爭的考慮,中國央行也必須加入國際央行的政策博弈。這次降息,只是決策層順應了宏觀邏輯。
但是,這次“降息”也是意外之舉。在此之前,央行已經進行結構性寬松,除向國開行提供1萬億PSL(抵押補充貸款)之外,還在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透露,9月和10月通過MLF向銀行提供了7695億元。在結構性寬松之后,銀行間流動性已十分充裕,資金價格維持在低位,只是向實體經濟的價格傳導比較緩慢。因為有“降息”與改革不可調和的輿論,以及對“降息”可能加劇資金需求部門道德風險的擔憂,使得市場對“降息”的預期備受壓制,也使得決策層對“降息”有所顧忌。然而,這次“降息”終究不期而至,原因何在?我們認為促發降息的原因,一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高居不下,決策層對經濟的擔憂開始上升;二是在43號文規范地方政府融資與債務管理之后,決策層對“降息”負作用的擔憂也在消除,降息作為逆周期的經濟政策,也不再被“妖魔化”。
從政策效果看,這次降息可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的債務負擔。因為這次降息是非對稱的,考慮到上浮區間的擴大,負債端利率實際上難以下降,而貸款端利率有更大幅度下行。毫無疑問,這將擠壓銀行盈利,起到以虛補實的效果。至于受益于降息的板塊,主要是重資產、高負債的行業。如果用帶息債務與股東權益的比例來測算,傳統的周期性行業如建筑、電力、房地產、金屬、建材、化工以及交運等,可能是受益降息最多的行業。但從歷史表現看,降息似乎并不能改變降息前后的行業格局,且降息之后短暫的行業表現,持續性也并不高。因此,從配置的結構看,非銀金融、電力和有色金屬有可能是周期性收益行業中的領先者。而房地產、建筑、建材等地產產業鏈的行業,我們更傾向去放在主題中去博弈交易性的機會。同時,對于受降息影響較小的新興行業,短期可能難有表現,但也不能完全擯棄。從此次貨幣政策調整的目的分析,降低融資成本,新興行業也會同樣受益。
回到市場,創業板指在極弱之后出現反彈,但持續性比較堪憂,風格上仍偏向金融地產等藍籌板塊。市場經過持續上漲之后,這次降息或令市場“酒酣耳熟”,建議投資者把握市場的短期脈沖,并防范某些受益板塊的沖高回落風險。